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73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

网络作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信息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的主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益处,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努力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心理影响。

关键词:

网络;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

1、引言

90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开始接触新媒体技术。

1992年全国城市青少年(10岁—15岁)媒介接触调查表明,13.2%儿童使用过计算机。

1996年的又一次调查显示,全国14个大、中城市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已达20.6%。

1998年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五城市青少年(10岁至15岁)调查显示,22.9%的家庭有计算机,其中联网的计算机占2.6%。

1998年北京城区青少年(10岁至18岁)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已达42.4%,其中上网为8.4%。

也有超过20%的青少年在网吧等地上网。

至2000年,中国网络用户已从1995年的15000猛增到2250万,其中有不少青少年。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

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

2007年新增网民中,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未满18岁的青少年和儿童成为这次网民增长的主力军。

调查表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也愈来愈大。

科学发展不断证明,科学技术既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也能危害人类的利益。

网络作为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新生儿,毫无例外也有这种双面特征。

如果正确利用网络,它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净、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消极的影响

2.1网络阻碍了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流动速度快,远远地超出了个人的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面对如此大量的网络信息,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和可运用性便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

青少年辨别力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因此当他们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很容易导致信息综合症。

即无法选择信息或者吸收信息太多而输出信息减少,这样,在认知过程中,输入的信息和能够处理的信息便失去了平衡,甚至会使青少年麻木地接受信息刺激,失去了思索、推理和整合信息的空间和余地。

由这种状况所导致的认知惰怠会阻滞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的正常发展。

此外,信息网络的主页制作精美、内容包罗万象。

它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良的影视图像、巧妙地连接机制以及友好的界面形象,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美丽无穷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

青少年盲目的穿梭于各个论坛、报刊杂志、虚拟图书馆和电子咖啡屋之间,他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而不良信息阻碍了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2网络阻碍了青少年的情感发展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力与大量信息的环境里,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显得更加曲折和不稳定。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dopamine)的化学物质水平提高,这种化学物质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但之后颓废和沮丧感都较之前更严重。

因而青少年在网上所显示出的兴奋会随之被消沉所代替。

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甚至会导致情感缺失或网络成瘾,导致“互联网成瘾综合症”。

这是一种伴随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是指那些淹滞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中的青少年,因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使其人格受到极大影响的一种疾病。

具体症状表现为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该病的典型包括:

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际成瘾、游戏成瘾和色情成瘾等。

在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这种病症的10条标准:

下网后总是不忘网事;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无法控制上网;一旦减少上网的时间就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一年只要有过五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痴”。

[4]根据网上发表的一份“网络成瘾”现象报告表明,我国中学生及大学生的确存在部分网络成瘾或成溺现象。

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大三的男生因上网过度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异常。

这名大学生早上八点进机房,直到晚上九点机房关门才离开。

因过度上网,这名大学生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长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2000年3月初,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男生余某因终日沉溺于网吧,导致全部学科成绩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勒令退学。

广州中山三医院心理门诊的潘集阳博士后说:

“这种由上网引起的心理疾病实际是强迫症的一种。

它和吸烟、吸毒以及病态赌博狂类似,患者有强迫性心理潜质,被某一事物激发后便沉溺其中,如果不加控制最终可能导致精神分裂。

”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热衷于网上的人际交往、网上游戏、网上赌博等,他们把整个的感情都依附于网络,同时对周围的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缺乏真情。

因此,过度的网上交往影响了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社会性、独立性和稳定性。

2.3网络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丰富多彩的网络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想潮流也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网络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外交战略上,美国利用因特网的意识十分明显,并且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自觉行动。

美国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

新西兰的一位信息技术专家指出:

“美国从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本国的东西,然后,再向全世界传播。

”在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中,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的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微型视听系统以及信息网络,通过无法阻挡的电波,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向第三世界进行文化倾销和长期占领对方的文化阵地。

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

就网络上语言来说,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中文。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其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也越来越明显。

这种状况必然会对尚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价值观念的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2.4网络束缚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有些青少年过分沉溺于上网和网上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网的时间增多,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减少。

上网减少了青少年社交活动时间“,下网”后又感到更加空虚、孤独、内向。

(2)热衷于网络交往而疏远于现实的人际交往。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学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超过五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认为,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和他们现实交往的时间成反比。

因此,他怀疑:

国际互联网可能会制造一个孤单者的世界。

(3)网络开放、自由的特点又使网上非正当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管理。

青少年交往经验不足,在网上很容易受到侵害。

青少年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黑客攻击,担心个人的隐私被偷窃,因而搞的身心疲惫,更无任何时间去应付现实交往。

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青少年也害怕被别人攻击或自己本身会显示出攻击性,这又严重影响了与他人的真诚沟通。

(4)青少年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

网上人际信任危机使得青少年怀疑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真诚性,从而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网上,青少年虽然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形象、传情达意、表示心迹,但网络的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交往,描述的是精心包装过的心理自我。

这种心理自我往往与现实自我相距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这虽然为性格内向者提供了较大的交往空间,但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则不利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稳定性。

2.5网络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淡化了道德情感

青少年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网络上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黄色的和暴力的信息。

专家调查表明,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的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

一些自控力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点,一些不良的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所始料不及。

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了网上的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有可能导致道德情感的冷漠。

随着“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

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是削弱了人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使青少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淡化了。

更有甚者,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中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

有的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由于在网络上与志愿相投的陌生人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青少年本身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网上价值观弱化了传统道德价值观。

在传统交往中人们遵守着一定的价值标准,而在网络中,流行的是随意交往、自得其乐、为我所用、不计后果。

传统的伦理道德以诚实守信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但网上容许合理的虚拟,这与传统伦理道德要求是矛盾的。

青少年网上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非道德行为,语言粗鲁,人身攻击很容易造成道德感的弱化。

据调查,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有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在网上撒谎也是不道德的”,还有29.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及”。

所以,青少年网上道德感弱化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

2.6网络阻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一些青少年对网络信息选择不当,从而枉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那些沉浸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青少年,因长期迷恋于网络,其人格受到极大的影响。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这是社会化的产物,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发展过度,则有可能引起人格分裂。

由于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现实中他人及社会的交往,就会失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部分青少年未能有效转换网络与现实的角色,因而分不清现实与网络,从而形成心理错位或导致精神分裂。

研究认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超载成瘾、网络强迫症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导致人格障碍。

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积极的影响

3.1上网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内容,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

现在青少年的活动路线可谓是“两点一线”,活动内容基本是“吃饭、睡觉、学习”,每天的交往对象就是两位家长、几位老师、固定的几十名同学。

而青少年正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每天都走重复的路线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每天都见同样的面孔,这样的生活内容让青少年感到乏味、枯燥、空虚。

而网络以其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引人迷返的刺激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内容。

3.2通过网络满足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了五个层次第一级是生理的需要,第二级是安全的需要,第三级就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仅次于第四级尊重的需要和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是一种单向交往,而较缺乏双向交往的机会。

但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他们再也不愿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地位,希望能够平等地与人交往,寻求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这是网友产生的心理基础。

网友完全可以不考虑对方的年龄、性别、民族、身份等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的束缚,而平等地与对方互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从而消除了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的干扰,可以进行相对单纯的、非功利的精神交流。

交流双方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变得自由而轻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青少年可以在与网友的交流过程中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烦恼、困惑和愿望,同时也得到对方最大限度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朋友的关爱中得到安慰,而不必在意对方是谁,在什么地方。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下得到解脱,保持心理的自由与宽容。

交往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时期,学业负担很重,父母、老师对他们管教也比较严格。

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归属感和尊重的需要,开始有交友尤其是异性朋友的愿望,这些在现代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因为老师和家长会说这是早恋。

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不仅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而且还能互相说说对老师、家长都不能说的心里话。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一致,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了解别人,同时也了解自己。

3.3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在学校所能表现的只有学习成绩。

这也是老师和家长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其他优点则既不被重视也没有展示的机会,而且认为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帮助而加以限制。

很多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根本没人看你的学习成绩,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很高的创造能力。

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民主社会,在这里,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其他人几乎无法控制。

这就为个体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个人的自主与创新力也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每个上网的青少年都是独具特色的,他们可以尽情尽兴地表达自我。

始于1999年8月的清华“网络评价”,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讨论某些问题,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思维,参与的中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也相当敏捷。

3.4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上网的青少年有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

他们在家里和学校不受重视,心情比较压抑,对生活和学习感受到的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

而在网上,谁也不认识、不了解,心情比较放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在游戏中获胜。

正是网络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因而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5网络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在网络建设领域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了大量的创新的机会。

在这个领域里,较少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和进入障碍。

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总是被看作是受教育者,网络世界可以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带有创新性的世界,青年人在这里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更多的发挥自己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青少年的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角色的转换和扮演有着密切的联系。

角色的顺利转换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价值和潜能,各种角色的扮演为青少年在现实

社会中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创造了机会。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练兵场。

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在其中不断进行角色学习,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了解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网络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检验自己的角色扮演情况,进而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尺度,有利于顺利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4教育对策

网络虽然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网络并没有错,错在人类的不当使用。

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网络的积极意义。

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消除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因此,如何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来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并克服其消极影响,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综合目前研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引导青少年建立一定的信息价值标准,具有自我辨别的能力。

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信息,首先,要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电脑、网络只不过是传播信息的机器,熟悉网络也只是进入虚拟世界的一种手段,他们还是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等媒体,以阅读、谈话等方式充实阅历。

其次,教导青少年提高其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建立一定的信息价值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对各色信息具有甄别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培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才能对网上的大量杂乱信息能进行有效的选择、接受,以至减轻精神压力,节省判断时间,使人们更准确地和不受干扰地去行动。

最终,提高选择信息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处理好上网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关系,让青少年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稳定心理、把握方向、保持良知,坚定信念。

第二,教育青少年控制上网时间,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

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重视。

要教育青少年首先控制在键盘前面的时间,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发泄情绪的工具。

因为若干小时后,问题仍然存在,更严重的是,上网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强化,上瘾。

其次,上网前先定好目标。

每次花两分钟时间想想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任务列在纸上。

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不加控制的时间。

再次,上网前先限定时间。

用一分钟估计要上完成的任务大概需要的时间。

假设估计要用40分钟,就把闹钟定到20分钟,到时候看进展如何,提醒自己注意时间。

总之,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到来的全新概念时,不要忘记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网络的精彩绝伦、快速便捷以及其他种种优点都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网络生活只能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只增加现实生活的刺激性和趣味性。

虽然网络具有亦真的虚拟功能,但是这种虚拟是无法替代现实的,人更应该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第三,重视性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爱情观。

部分青少年对色情网站的入迷。

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教育中性健康教育的忽视和欠缺有关。

因此,可加强性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解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消除他们的好奇心,以建立对性的科学认识,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不能再让新一代人在性教育的空白或性暗示中长大,也不能让困惑中的他们只有机会接受色情信息,而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性教育。

网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科普宣传方面,帮助青少年培养道德坚定性,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他们避免生活中的过失、错误、痛苦和不幸。

第四,加强网络的道德、法律建设,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虚拟社会系统,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因而网络问题的存在具有全球化的色彩,这无疑加大了网络问题的诊治难度。

尽管如此,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限制措施和技术法规,以规范网络行为。

如,新加坡目前有12万用户进Internet,对此政府管理方式是:

用户必须通过政府的电脑控制中心进行“中转”传输,以达到“过滤”色情内容的目的凡是没有按照规定办的用户,一旦被查出,将被处予重罚,并接受指控。

在美国,最高法院最近也正在讨论“通信法案”,制定这个法案是希望在美国的Internet上不“泛黄”。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通过技术、行政及法律手段正本清源,建立先进的检查机制“过滤”流入我国的网络信息,以防止信息垃圾和犯罪活动的入侵。

同时,建立一个以中央网络为枢纽,各地局域网、校园网等为支点的网络群,规范网络运作,以防不良信息污染青少年网民。

对那些利用网络传播色情信息、黑色信息,或进行网络犯罪者,必须动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回归网络空间的明净。

第五,教育青少年学会区分网络和现实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其交流的信息真真假假,更谈不上什么责任感。

青少年对网络的这种虚幻性往往缺乏认识,把网络世界当成了现实世界。

尤其是在网络交往中,当真诚的感情受到伤害时,他们很有可能游戏感情,或者对周围的人冷漠无情。

第六,学校作为青少年培养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要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者队伍。

据2000年6月湖南省团委对湖南省青少年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中有4.3%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

这种情况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

据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教育队伍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网络,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学会网络的教育方法。

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起着引导作用,合理、积极的价值观可以督促青少年自觉抵制网络中的负面影响,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

学校可以通过隐性和显性课程、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培养,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不断建立和完善,最终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德”教育,这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责任,但以学校为主。

因为对多数青少年而言,教师的权威高于家长,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典型。

学校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

在进行网络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修养,增加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观念。

其次新一代的未成年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社会交际往往不是很顺利,因此容易封闭自己,到网络上寻求精神依托。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真挚的友谊,让未成年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此外,学校应协助家庭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人格,加强对未成年人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培养未成年人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

尽管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工具,虽然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改变不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网络交往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介入了新的因素,但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

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加强网络活动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且把网络知识以及法律活动的伦理规范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主动介入其中,以更好地发挥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良影响。

网络对我们来说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还很薄弱。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崛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更大影响,也会给我们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才能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小杰.引导和控制青少年上网.心理与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