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96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docx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论考试梳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理解青少年发展的社会背景?

认识青少年的发展,不仅需要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必须了解青少年这些变化发生的背景,因为个体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一定的社会背景,个体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青少年期心里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个体生理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发展变化与这些发展变化发生的社会背景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当代发展心理学强调在发展的真实生态环境中研究青少年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系统组成的,即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对个体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影响个体发展的微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学校.

中间系统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家庭环境质量可能会影响到儿童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

外层系统指那些个体并非直接参与但却对其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到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并因此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

宏系统指个体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和主导意识形态.

在布朗芬布伦纳看来,人类个体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在一些特殊的时刻,个体由于面临挑战,必须学会适应,发展因此而发生.因此,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态的变化是理解发展如何产生的最好的方法.

随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与不同生态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微系统水平上,家庭,同伴和学校依旧是青少年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背景,但是这一时期这些系统的功能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启示,自由发挥)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题有哪些?

一、自我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又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自我的发现”时期。

一方面,自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体又面临着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挑战。

青少年期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

青少年期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特色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青少年期也是个体自我发生分化的时期,同时也带来了自我的矛盾性。

二、自主的发展

青少年期也是个体的自主性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青少年自主的发展不仅本身构成了自我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青少年期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而且对青少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亲子互动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青少年期自我系统的其他方面,如自尊和自我概念以及自我调控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亲密感的发展

亲密感实际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恋,其外在表现是同性之间、异性之间建立起了亲密关系。

典型特征为:

关系对方;自愿向对方敞开心扉,吐露一些有关自己隐私和敏感性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

四、性别角色与性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顺应自己性别的生物学特点和社会性特点的种种心理过程。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开始萌动与发展,进而影响个体的性行为表现。

因此,作为性核心的性心理发展成为青少年期一个重要的发展主题。

此外,性别的社会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青少年性别社会化发展主要涉及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五、心理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者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心理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六、学业与职业的发展(自由发挥)

3、1试述早熟和晚熟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

男性中的早熟与晚熟

一般来说,早熟男孩比同龄的晚熟男孩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早熟男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更出色;对权力和领导活动更感兴趣,因而受到同伴或老师得青睐和尊重,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

早熟对于男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晚熟者拥有更长的青春期前的准备时间,从而使他们更为灵活地应对社会环境和解决各种问题,早熟者易出现问题行为,早熟者不良的人格特点.

女性中的早熟和晚熟

与早熟男孩不同,早熟女孩遇到了最困难的适应问题,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早熟女孩:

比同伴更沉闷、无主见、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欢迎和孤僻;晚熟女孩更有吸引力、好交际和富于表现力,并且具有更高的活动性、社会性、领导能力,更加受同伴喜爱。

早熟对于女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比所有同伴的发育都超前,包括女性同伴和男性同伴;

早熟女孩比正常成熟或晚熟女孩有更多的情绪障碍;

早熟女孩更可能卷入不正常的活动之中。

青春期女孩的问题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早熟导致的,早熟只会增加那些先前有问题行为历史的女孩的青春期问题行为,即早熟扩大了青春期前就已经存在的个体差异.

3、2为什么早熟对男女青少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早熟对青少年影响的这种性别差异,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称为”偏离假设”.一般来说,早熟女孩比他们的男性和女性同伴成熟的都早,这使他们的身体外表在其发育早期就变得非常突出,因此更易受到同伴的排斥和攻击.早熟女孩更易被其他为成熟的女孩和那些将身体早熟与性早熟联系在一起的成年人排斥.因此,早熟的女孩更易加入到成年的同伴团体中寻求同伴认同,而这又增加了他们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几率.并且,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在那些在童年时候就变现出问题行为的早熟女孩身上.与早熟女孩相反,早熟男孩则因他们更加成年画的外表在同伴与成年人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与地位.

第二中解释是”发展性准备”.这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如果在做好心理准备之前就进入了青春期,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青春期是对青少年心理适应的一种挑战,由于早熟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更早,因此早熟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不能适应这种挑战.早熟女孩的青春期出现的特别早,这会使他们有限的心理资源受到很大的挑战.与早熟女孩相比,早熟男孩的青春期出现的更晚,他们会有很大的心理准备,所以较少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种解释是”文化偏爱”.早熟对女孩就意味着不能继续拥有社会文化所赞美的苗条身材.早熟使女孩变的身材高大,体重增加,身体丰满,这就不再符合苗条美的社会文化标准了,因此,早熟女孩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此相反,青春发育使男孩从一种社会文化所不期望的男性状态转变为社会文化所赞许的男性身体状态,早熟者在他们的同伴面前拥有高大和健壮的身体优势,因此更可能在青春期表现良好.这充分说明了社会文化对男女青少年外表所持的不同标准,,早熟使男孩变得高大和强壮,更有魅力,从而符合社会文化对男性美得判断标准.

4、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一)直接影响:

自尊、情绪、家庭关系

1、自尊:

经历青春期会导致女青少年自尊的适度降低;

青少年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决定作用;

青春期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性别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青少年在青春期所形成的对身体形象的感知比较稳定。

2、情绪:

青少年比年幼儿童和成人更情绪化、更喜怒无常;

青少年的情绪变化与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存在直接联系;

环境因素在青春期激素变化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家庭关系: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增大,亲子冲突增多;

(二)间接影响:

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变化、他人对青少年的反应。

1、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变化:

青春期青少年对自己体重的感知和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反应有重要影响。

2、他人对青少年的反应:

青少年在青春期更加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5、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基本变化有哪些?

(一)可能性思维

1、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时现地;青少年则能够思考现实背后的可能性。

2、在思考可能性方面,青少年相对于儿童所拥有一定优势:

青少年更容易区分具体与抽象;

青少年能够产生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和系统的解释;

青少年能够把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所认为的可能信念进行比较。

3、与可能性相关的系统推理能力能够使青少年处理多种多样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4、随着青少年可能性思维的经常运用,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5、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相关联,青少年出现了假设思维能力,也称为“if-then”思维

(二)能够思考抽象概念

1、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青少年则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

2、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一些高级的逻辑抽象性概念或规则。

3、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推理出一些抽象的规则。

4、青少年开始对人际关系、政治、哲学、宗教和道德等问题感兴趣,其中包含了对友谊、信仰、民主、公平和忠诚等抽象概念。

5、许多青少年开始花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Hacker,1994)

6、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起来。

(三)对思维的思维

1、元认知能力能够使青少年较好地对他人解释他所运用的思维过程;

2、青少年期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获取方式的理解。

3、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意识到人类不能完全掌控他们的心理活动。

4、青少年期阶段个体对思维活动的思考更为明显

(四)多维度思维

1、青少年能够从多方面来看待事物。

2、能够理解讽刺的能力

(五)青少年的相对主义

1、儿童倾向于用绝对的术语来看事物,青少年则倾向于相对地看事物。

2、在极端地怀疑一切这一时期过后,青少年将会对复杂的知识达到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

6、皮亚杰学派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认识

在针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众多理论探讨中,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是最重要、最精彩和最完备的。

一、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1、认识的起源

应当在活动(动作)中去寻找一切认识的源泉,即认识起源于动作。

儿童在通过动作对客体作用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即儿童会主动地寻求刺激和探索环境。

因此,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之中,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儿童自身决定的。

2、认知发展的机制

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的。

个体的认知发展实际上就是由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心理上不断交替出现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所导致的,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

3、认知结构的变化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

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差异正式由于他们各阶段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的。

发展阶段之间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理结构的变化。

心理结构的变化源于主体面临许多新的客体和情境,拥有了许多新经验,从而产生了心理结构操作功能上的不平衡,激发个体产生更为复杂和抽象化的心理结构。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关于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以具有质的差异的认知结构作为各阶段间的划分标准。

(3)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定向性。

(4)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先前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系统。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v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的过渡。

v前运算阶段(2-6岁)

™由于语言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但他们的思维是无系统的、不合逻辑的。

v具体运算阶段(6-11岁)

™具有了心理操作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来认识、表征和反映内、外部世界,使其认知活动更具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具备了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

v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青少年发展了一种真正的在抽象的和假设的水平上有条理地进行思维的能力,发展了抽象推理能力和假想推理能力。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v形式运算这一概念特别有助于解释青少年为什么要比儿童更善于思考可能情况,更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等。

v缺陷:

声称认知发展是以阶段化的模式进行的,而且形式运算阶段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色阶段。

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而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思维能力。

个体的认知发展并不止于形式运算阶段。

v研究似乎证明,高级推理能力的渐进发展的,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并会继续下去。

7、Klaczyski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观点

一、关注的基本问题:

与青少年期认知发展有关的最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不是个体为何以及如何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而是为什么尽管他们已经发展了相应的认知技能,但是个体的行为却还是常常不合逻辑?

二、基本观点:

Klaczyski认为有两种认知系统在运作:

1、分析性系统,它使用的是基于在形式运算阶段中发展出来的那种演艺推理;

2、直觉性系统,它使用的是基于过往经验、无意识过程或者突发奇想的简捷方法或者“启发式”。

Klaczyski认为,要想完全地理解青少年在日常情境中的思维方式,既需要考虑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也同时需要考虑经常有悖逻辑的思维的发展以及它的顽固性。

8、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他以其独特大胆的思想,影响并促进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一、理论要义:

(一)两种工具的融合与两种心理机能的分类

1、个体的认知发展便存在于某种一般性的智慧产品——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之中。

个体的认知发展必须融合这两种工具,而不是获得它们。

2、高级心理机能是指逻辑思维、随意注意、高级情感等。

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

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换的过程。

(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1、儿童的一切发展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心理机能最初存在于人际间,随后逐渐成为儿童内部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词语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

(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来说,最好的日常环境是这样的:

他们要面对的任务既不太简单也不太难,而是仅对他们的能力而言略有一点挑战性,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中,年轻人通过与一个经验更加丰富的指导者的合作(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其他小孩),可以受到激励,达到更高级的表现水平。

指导者的作用在于帮助明确学习情境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该情境处于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这种指明相互关系的过程称为“搭脚手架”。

二、启示: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构想,正是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改进。

维果斯基之所以特别强调可能发展的重要性,来自于他对传统智力测验的不满。

传统智力测验只根据儿童答对题目计分,而不考虑其答错题目的心理过程。

对一知半解和一无所知两种情况并不加以区分,这是不公平的。

此类智力测验最多只能测量儿童智力的实际水平,而不能测量其智力的可能发展。

因此,就不能帮助家长和教师确定应何时向青少年提供帮助,并可能低估儿童的实际认知潜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构想,正是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改进。

在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进而根据其潜在发展水平,找出其最近发展区,就可使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最大可能地发展其认知能力。

2、此外,维果斯基还提出,认知发展发生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9、青少年对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认知的发展变化

一、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发展变化(Eisenberg&Morris,2004):

在儿童期,道德准则被视为由父母和老师这样的权威所发布的绝对指令,对是非的判断以具体的规则为依据;

到了青少年期,随着青少年开始发现道德标准的主观性以及对道德标准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绝对指令和规则将开始受到质疑;

到了青少年晚期,会出现基于平等、正义或者公平这样的道德原则的推理过程,这些都是超越于具体情境的知道原则,而且能在多种道德两难问题中使用。

二、个体理解社会规范的发展过程(Smetana,1994;Turiel,1978):

在儿童中期,社会规范(例如排队买电影票)被视作是随意并且可变的,但是对它们的遵守则未必如此,遵守这样的规范是出于规则和权威的命令。

到了青少年早期,规范的内在原因以及是否遵守规范都被视作是随意而可变的,规范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期望罢了。

慢慢地,青少年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是社会用来调控人地行为地方法。

最后,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在协调人际交往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10、关于青少年的危险行为的分析

一、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成因

青少年不仅仅是一块白板,他们的一些特征并不完全是由环境塑造的,同时也受到自身发展的影响,包括情绪、人格、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而自身的发展又受到别人反应的制约。

因此,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成因,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中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模式、亲子互动以及家庭环境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危险行为。

发生危险行为的青少年的家庭更可能使用体罚式的管教方式,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父母离异或来自贫困家庭。

青少年累犯也认为,他们的家庭缺乏凝聚力,缺乏感情表达,家庭缺乏成就和娱乐,亲子冲突多,父母信任低,其结果是青少年学会使用反社会行为满足其需要。

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趋向于在家庭内部蔓延,他们的同胞兄妹也往往有同样的行为问题。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危险行为会导致父母对他们采取更加不积极的对待方式,促使他们与其他具有反社会行为的孩子交往,攻击性高的孩子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二)同伴因素

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同伴的支持成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同伴对攻击性青少年和缺乏社会技能青少年的排斥,会使其结交具有类似情况的同伴。

许多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是在群体情境下产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的压力而做出趋同于群体的行为。

(三)自身因素

除了家庭和同伴等外在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决定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产生。

1、儿童早期出现的特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可以预测青少年及其以后的危险行为。

2、青春期的各种生理变化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不成熟,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或经验而表现出不理智、易冲动的特点,往往会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

3、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矛盾性和不平衡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现实的幼稚性经常产生冲突,极易造成个体认知-行为失调。

4、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青少年接触到的各种不良社会刺激明显增多,也成为青少年期易发生各种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有危险行为的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他们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较其同伴得分普遍要低。

根据行为决策理论,个体行动之前会评估该行为的每种可能结果的损失和收益,评估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然而,青少年往往过多的考虑收益而不考虑损失,对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思索也有所欠缺,因此更易陷入危险行为。

6、有危险行为的青少年往往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差,道德水平不高。

攻击性青少年大都有先前同伴关系不良的经历。

7、青少年在社会角色再界定过程中面临的过渡的模糊性和非连续性,也是青少年危险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青少年危险行为的预防和治疗

1、应该预防早期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

家庭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端,通过家庭的支持和学前期的干预可阻止早期学业问题的产生。

2、可以在个体水平上帮助青少年,教会他们如何抵制同伴的压力,不付诸攻击去解决冲突,并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监控,减少青少年卷入不良同伴群体的机会。

3、通过对课堂、学校和邻居的干预,营造可以降低反社会行为和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大环境。

4、当危险行为出现时,要严肃对待,并确信青少年明确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防止再犯同样错误。

11、社会再界定:

经历了整个青少年期的岁月之后,个体不再被社会看作是儿童,而是开始被当作成年人看待,这种身份的变化被称为“社会再界定”。

12、青少年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哪些?

(一)人际交往地位的变化

1、已经被认可为成人的个体会被期望与他人维持各种类型的社会关系(父母,社会中的长者,身份尚未该百年的其他年轻人)。

2、人际关系的转变通常会伴随着新的人际责任。

(二)政治地位的变化

1、与年轻人获得成人的身份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成人允许他们参加范围更广的社会决策活动。

2、新的责任:

大多数社会都会希望年轻的成人在紧急状况下或者需要的时候能够服务社会,而且在许多文化中,往往要求年轻人一旦获得成人的身份后就要接受军事训练。

(三)经济地位的变化

1、权利:

在有些社会中,只有成人可以拥有财产并且掌控他们的收入;开始承担特定的工作角色的权利也只限于成人。

2、责任:

为社会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社会依靠成年人来参与其生产性活动,并承担成人的劳动量;交税;出钱补贴家用。

(四)法律地位的变化

1、权利

在大多数社会中,只有当年轻人获得了成人身份之后,人们才允许他们参与多种专属于成人的活动。

2、责任

一旦一名青少年被认定为一个成年人,那么他或她也要受制于一系列新的法律,而且必然会被社会的法律体系以不同于他或她还是儿童时的那种方式来加以对待。

13、社会性过渡的多样性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中社会再界定过程的不明确或不清晰

相比于传统社会,当代社会较少强调以获得特定的角色(如工人、伴侣和父母)来作为成年期的定义特征,而更多地强调与自立能力有关的多种性格特质的发展(如责任感、自控和独立意识),使得成年期的定义变得因人而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角色(婚姻以及为人父母)作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特征界定的重要性日渐衰落,今非昔比。

在当代社会中,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期的界定准则已经或多或少地趋同了。

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成人身份本质上是一个个人事件,缺少清晰普适的过渡标志使得这一过程令人难以理解。

青少年在不同的环境中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当成成年人来看待。

由于当代社会没有给年轻人传递青春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明确而一致的信息,所以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年轻人,对他们的社会身份,以及对适合于其年龄的行为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二、当代社会中社会在界定过程的不连续性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倾向于将年轻人排除在成人世界以外,很少给他们直接与成人生活有关的锻炼机会,然后又非常突然地要求他们称为独立的成年人。

所以,当代社会中向成人期的过渡要比其他文化和历史环境中更加的不连续。

个体在青少年期中所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与他在完成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连续性程度有关。

过渡得越不连续,压力可能就会越大。

这似乎暗示:

如果存在青春期骚动的话,那也很可能是环境因素而不是生物因素的结果。

目前,青少年向成年期过渡的非连续性已经非常明显,以至于许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正为完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三、青少年在社会角色过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正是由于青少年在社会再界定过程中面临的模糊性与不连续性,导致了各种问题的产生。

离婚率、家庭暴力、青年失业、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增加。

青少年个体在向成年期过渡过程中的往往会遇到许多困惑或矛盾却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导致了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个体发展的阻碍。

所以说,青少年社会角色过渡的模糊性和非连续性是青少年许多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这些问题在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少年群体中,尤其是那些贫困人群中更为普遍。

 

14、青少年期家庭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青少年和中年父母各自的变化

1、生理变化

青少年:

青少年进入了生理快速增长和性成熟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