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欧洲重大的改革与回眸.docx
《高三历史欧洲重大的改革与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欧洲重大的改革与回眸.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欧洲重大的改革与回眸
欧洲重大的改革与回眸
专题一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俊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改革的背景:
雅典城邦的兴起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导致深刻的政治危机;
2、工商业奴隶主反对贵族政治,主张温和改革;
3、梭伦凭借怀着雅典城邦的政治理想登上政治舞台。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
1、雅典的地理环境
(1)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山地多、平原狭小、海港比雷埃夫斯
(2)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农业、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
古代雅典城邦的发展呈现多元演进的格局,各城邦是独立政治实体,又有共同的文化纽带。
2、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
(1)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是雅典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城邦国家过渡的时代,氏族和部落纷争不断。
关于“历史纵横”:
(1)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时代(20BC—12BC),其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
(2)多利亚人征服后的希腊进入荷马时代(12BC—9BC,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记载了远征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赛》记录了雅典社会生产生活和政治状况),这是雅典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城邦国家过渡的时代,出现阶级分化,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雅典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之外,还产生了工商业阶层,他们加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并成为领导力量。
(2)城邦制国家雏形的形成
·时间:
9BC—8BC逐渐统一;
·国家雏形:
设立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
·阶级状况:
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关于“学思之窗”:
“想想看,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具体:
古埃及、印度、中国文明
古希腊文明
地理环境
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适于农耕
山地、海港众多,没有大河和广阔平原,利于发展工商业
生产生活方式
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孕育了农业文明
外向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和多样化的适应方式促进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发达
政治制度
易于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相继建立了专制主义帝国
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形成冒险扩张的民族性格
结论
地理环境影响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性格,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
8BC—6BC
(1)政治上权力分配不公:
贵族政治的专横
·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最高决策、监察、审判机关);
·公民大会没有实权,平民被排斥在权力机构之外
(2)经济上财富分配不均:
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盘剥平民
·为还债被迫为债主耕种土地的平民成为“六一汉”;
·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者沦为债务奴隶
关于“希腊陶瓶上的画”:
画上劳动的奴隶可以用来说明阶级矛盾的尖锐。
关于“资料回放”:
“贫富不均”的表现:
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沦为六一汉和债务奴隶;“危险”的表现:
社会矛盾激化,引起平民反抗;“高压”的含义:
回复到君主专制制度。
有无高压以外的办法:
有,进一步发展政治民主。
历史的发展与预言一致吗:
不。
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1)平民暴动
时间:
B632;方式:
武装暴动;结果:
被镇压
(2)调整统治政策
·把习惯法编定为成文法,限制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
·仍然维护贵族既得利益,允许债务奴役、刑法严酷
(3)结果
局部调整不能缓和社会矛盾,必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1)农业: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
(2)手工业、造船业:
出现远航大船,其它行业也有发展
关于“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
图案表现的古雅典人竞走的场面,反映了雅典制陶的发达。
(3)商业贸易:
商品热销地中海沿岸
关于“橄榄油出口”:
图上的人正在检验产品质量,反映了航海外贸的发达。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
工商业奴隶主的来源:
经营工商业的平民、贵族
3、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1)平原派(贵族):
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2)山地派(平民):
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3)海岸派(工商业者):
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
小结:
海岸派和山地派的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
点明改革的必然性:
政治现状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动荡的根源,避免动荡的唯一出路是改革。
关于“改革前的辩论”:
辩论的激烈反映了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注意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的辨证统一。
1、萨拉米斯岛问题
(1)丧失萨拉米斯岛
·梅加腊占领萨拉米斯岛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统治者禁止人们谈论收复萨拉米斯岛
(2)疯诗人事件
梭伦装扮成疯诗人(讲究斗争策略,避免不公正的法律迫害),鼓动公民的爱国精神
关于“历史纵横”和梭伦的头像:
梭伦之所以能够登上政治舞台,与他特定的人生际遇有关,让学生认识:
一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
(3)梭伦收复萨拉米斯岛,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2、梭伦就任首席执政官
B594年,当选首席执政官,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权力,进行改革
认识:
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梭伦的成功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客观条件: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
主观条件:
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
启示: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发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与时俱进搞改革,求真务实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要靠理想、奋斗和机遇。
二.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出发,颁布解负令;
2、从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出发,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3、从建设国家政体需要出发,建立四百人会议;
4、从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目的出发,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
一、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法令)
1、目的:
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缓和社会矛盾
2、内容
(1)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债务奴隶;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制定遗嘱法。
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
(2)对贵族让步
·目的:
为减轻贵族的反抗,稳定社会秩序
·表现:
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分析:
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
3、影响
(1)限制了贵族的土地兼并
(2)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3)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改革使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债务奴隶、平民、贵族成为雅典公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但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他们主要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俘。
关于“历史纵横”、“古代希腊的奴隶市场”图和“资料回放”:
思路提示:
(1)雅典奴隶的来源十分广泛:
债务奴隶、奴隶市场、海外掠夺和战俘;
(2)雅典奴隶制度比较完善,是典型的古典奴隶制,表现为:
奴隶来源于外国人并且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商品性生产占有很大比重、奴隶制共和国成为普遍的政治形式、文化艺术成就辉煌;(3)奴隶的状况悲惨(见图,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奴役);(4)废除债务奴隶制的必要性与艰巨性(见“资料回放”,拔掉债权标,归还因债务抵押的土地;赎回被卖到外邦的债务奴隶;解放因欠债卖身为奴的债务奴隶)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
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内容
(1)原则(划分标准):
根据财产多少而不是身份
(2)方法:
财产与权利、义务挂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义务越多
(3)权利与义务:
等级名称
财产标准
享受的权利
应尽的义务
第一等级
年收入500麦斗以上
担任一切官职
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马匹)
第二等级
年收入300-500麦斗
任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
年收入200-300麦斗
担任低级官职
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是军队主要成分)
第四等级
年收入200麦斗以下
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只有选举权
轻装步兵和水手(只带棍棒)
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
(2)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3)中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
(4)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基于财产的不平等,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但第四等级的农民、手工业者在没有薪金补贴的情况下不可能经常参与政权。
关于“雅典的重装士兵”、“现代仿制的雅典战船”和“学思之窗”:
提示:
(1)“雅典的重装士兵”来自第三等级;
(2)“现代仿制的雅典战船”中水手来自第四等级;(3)“学思之窗”:
财产等级制与血缘等级制的区别在于划分等级的标准不同;评价:
财产等级制取代血缘等级制的评价见“影响”。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国家权力机关改革
1、目的:
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
2、内容
(1)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职能:
战争、媾和、选举公职人员,所有公民都可参加
·作用:
削弱了贵族长老会权力,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2)组建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
·职能:
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拟订议程、欲审提案、准备决议,前三等公民可以当选
·作用:
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职能:
审查、起诉、裁决,从四个等级中抽签产生
·作用:
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垄断,促进司法民主化
(4)废除严刑峻法:
体现了人道的色彩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国家政权,中下层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权利;
(2)有限的津贴使农民手工业者无法经常参政,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2、内容
(1)农业
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出口;禁止粮食出口,保障平民生活
(2)手工业
·规定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
·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给予公民权
(3)商业和其它
改革币值、度量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倡导节俭;惩罚游手好闲
3、影响:
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关于:
“雅典的商业”、“陶瓶上的绘画反映了雅典制陶工场的场景”和“雅典的金银币”三幅图:
从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反映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三.改革的作用与影响: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
(1)梭伦出走原因:
随着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梭伦成为矛盾焦点
·贵族利益受损,不满改革
·下层平民没有重新分配土地和广泛参政,抱怨改革
(2)梭伦出走(不计个人得失)
·梭伦拒绝利用自己的权威建立僭主政治,出走漫游
2、僭主政治的建立
(1)原因: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平原派:
企图恢复旧秩序
·山地派:
要求进一步改革
·海岸派:
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2)庇西特拉图凭借武力建立僭主政治(BC560),继续改革
·措施:
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
(3)对僭主政治的评价
·庇西特拉图在山地派支持下,以独裁形式进一步推行民主政治进程,保护了改革成果。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不同于东方的君主制,是平民政治的特殊形式,符合雅典社会的发展方向
关于“历史纵横”:
贵族寡头政治、僭主政治、民主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贵族寡头政治:
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
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废除了世袭制、终身制。
贵族寡头政治取代君主制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向民主政治转变提供了可能。
但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僭主政治:
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
其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经济上鼓励工商业。
僭主政治取代的一般是贵族寡头政治,继僭主政治后一般会出现民主政治,所以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过渡。
民主政治:
3、伟大的改革家梭伦:
·“立法者”:
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梭伦改革的评价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确立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方向。
1、经济作用:
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1)梭伦改革在经济上的内容主要有: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所有制上的氏族残余;推行有利于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2)梭伦改革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雅典城邦繁荣的基础。
关于“雅典的市场”、“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陶瓶上的雅典商船”:
“雅典的市场”反映了雅典市场的繁荣;“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反映了雅典港口的繁荣;“陶瓶上的雅典商船”反映了雅典造船和航海的发达。
2、政治作用:
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1)解负令:
债务奴隶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的公民群体
(2)财产等级制:
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力
关于“学思之窗”: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话?
提示:
以财产资格区分公民对国家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专权的基础,重新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凭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遭到进一步打击,是历史的进步。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力。
3、克里斯梯尼改革
(1)克里斯梯尼联合推翻僭主政治,实行改革
(2)改革内容
·把雅典划分为10个地域部落;
·建立500人会议,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
·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实行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政治
(3)作用:
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原始血缘组织;使所有公民有机会参加政治事务。
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关于“陶片”:
反映了陶片放逐法,有效地防止了僭主政治卷土重来。
联系“历史纵横”:
克里斯提尼时的地域部落并不是一片毗连的地区,而是不同地区的公民集团的结合,这些集团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得以集合起来。
克里斯提尼的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
打乱户籍,分裂氏族。
其结果是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瓦解了他们依赖旧的血缘关系影响选举的基础,从而削弱了氏族中所谓贵族后裔的权势,也进而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公民融合,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4、伯利克里改革(BC5)
(1)影响: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奴隶制民主共和国)最终确立。
(2)雅典政体的变化(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历程):
君主制——贵族寡头政治——僭主政治——民主政治
(BC9)(B560)(BC5)
梭伦前庇西特拉图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
(二)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1、产生局限的原因:
中庸的原则导致改革的不彻底。
梭伦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中庸),使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
2、局限的表现
(1)以基于财产的不公平取代基于出身的不公平。
梭伦以财产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富有的第一、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氏族制度残余
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贵族比平民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和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3)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虽然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十分之一;雅典民主仅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补充:
1、梭伦改革的特征:
梭伦推崇“中庸”,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走的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但又不使过分强大。
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2、比较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论证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进程。
梭伦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确立财产等级制,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道路;
把雅典分成十个地域部落,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血缘组织,使所有公民有机会参加政治事务;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打破贵族垄断政治局面;
建立五百人会议和使十将军委员会,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促进司法民主化。
实行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政治东山再起,推动民主政治确立。
结论: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另一种观点认为: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确立了民主体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专题二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一)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1.原因:
(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
2.表现:
(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
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经济根源: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
表现:
(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
直接原因:
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表现:
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
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
“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
(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观点: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影响:
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政治因素:
民族观念的崛起。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
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6.导火线(直接):
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
二、改革目的与性质
1、目的:
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德国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2)直接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
(3)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4)思想原因:
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
2、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0月31日
内容:
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不靠教皇善功,靠终生悔改。
意义: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
(1)“因信称义”:
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4)简化天主教的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历史意义
(1)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2)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体现了:
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四、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
1.背景:
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
A-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B-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⑥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
影响:
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
3.意义:
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