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97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docx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

2课时课型:

新授课主笔:

审核:

高二备课组

班级:

________组别:

______姓名:

_________学号:

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四)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运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

的和的。

联系:

①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五)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②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   )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   )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   )

5、 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   ) 

 

6、规律有好坏之分。

(   )

7、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

 

8、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

 

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

 

(三)自我检测,运用知识

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带来巨大破坏,2012年10月8日印度尼西亚东部马鲁古省附近海域发生6.3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的高度关注。

据此回答第1——2题。

1.地壳的变化“出人意料”,体现出(  )

①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③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④意识对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不会产生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地震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类生活。

关于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人们抽象出来的一切现象 D.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

3.2012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2周年。

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  )

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4.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5.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

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6.(2012·江苏南京模拟)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8.右图漫画《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③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9.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0.秋天,有弟子问禅师:

“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谛?

”禅师答道: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禅师的话说明()。

A.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常的

11.古代周朝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

周文王曾告诫臣民: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12.当今世界人们已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从哲学角度看,漫画中这个人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2012安徽卷)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4.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15.(2012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6.(2012福建卷)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7.[2011•江苏卷]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8.[2011•浙江卷]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9.[2011•重庆卷]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

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20.关于运动有以下三种认识:

甲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飞鸟之

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

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2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右图漫画《山中无柴草,挖根换酒钱》讽刺某些人无视(  )

A.自然界的客观性B.意识的创造性

C.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D.实践的创新性

23.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24.右图书法“天人合一”表明了一种处世态度。

“天人合一”作为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征服自然,造福人类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四)高考模拟试题

1.(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荀子·王制》指出: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启示我们(   )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③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广东省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辽宁省本溪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曾提出一个“鸡三足”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鸡除了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二足”外,还有另一只是名称和符号的“足”,所以对鸡来说共有“三”只“足”。

公孙龙的论断(  )

A.认同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B.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符号

C.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D.否认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湖南省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0月联考)西周伯阳父说: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对这种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①没有科学依据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③具有形而上学性  ④是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贵州省凯里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一位书法家说过,读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寓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

由此可见()

①“情性”可以剥离文词、笔画等“形质”而存在

②“情性”可以通过文词、笔画等“形质”来表现

③作者应避免用“形质”来影响读者把握“情性”

④读者可以通过一定“形质”来品味作品的“情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届第五次月考)新名词“甄嬛体”等成为网络常见的流行词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从哲学上看,漫画《打肿脸的胖子》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B.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9.漫画《企图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们”》,他们之所以没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是因为()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10.(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江苏省苏南四校2013届高三联考)我国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是(   )

A.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2.(2011·湖南衡阳)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的角度看,引言()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辩证唯物论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导学案答案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

1、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注:

颠倒了二者

3、注:

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4、注:

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5、注:

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6、注:

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7、注:

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8、注:

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9、注:

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因而两者不能是相互制约的)

(三)自我检测,运用知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D

C

C

A

D

B

C

C

C

D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D

C

A

C

D

B

A

A

C

A

23

24

25

A

B

D

 

(四)高考模拟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C

B

C

A

D

C

C

B

C

B

D

12

13

C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