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98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学案成品 2.docx

第一课学案成品2

高二历史

教学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班级:

姓名:

学号:

编写郭继华审核张建军

单元线索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纵观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西汉中期成为统治思想;宋明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在民间受到批判受到批判,但在官方仍占统治地位。

春秋战国

秦汉以来

思想统一

(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宋明时期

民间受到批判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基础导学与拓展应用

基础导学

拓展应用

1、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

1、概述孔子与老子的主要思想。

 

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分别如何实现?

怎样评价?

 

3、有人说孔子以“入世”的态度看待社会,老子以“出世”的态度看待社会。

请结合二人的思想加以说明。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列举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主要思想家及思想。

(可以列表)

 

2、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请概述其形成的过程。

 

3、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两对截然相反的思想和一对相似的思想。

 

4、你认为在战国时期备受当时统治者欢迎的是哪家学派?

为什么?

 

5、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提示:

当时、以后)

 

1、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有人说“孔子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有开明”;“它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请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加以说明。

 

3、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文化觉醒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本课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孔子的”仁”的思想和为政以德

孔子的仁的思想具有伦理学和道德政治学范畴,主要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即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

他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从而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巩固练习

1、右面图片(孔子讲学图)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

“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4.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

5.墨子主张: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

A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D

6.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7.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B“德刑并用,以德去刑”

C“以法治国”、“法不阿贵”D“以天为法”、“循法而行”

8、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9.(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考查点】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图:

 

 

2班合作学习统计表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4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5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6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7

1

2

2

3

3

4

4

2班合作学习统计表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8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9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0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1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2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3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4

1

2

2

3

3

4

4

2班合作学习统计表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5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6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7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8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19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0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1

1

2

2

3

3

4

4

2班合作学习统计表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2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3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4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5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6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7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8

1

2

2

3

3

4

4

2班合作学习统计表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29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0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1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2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3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4

1

2

2

3

3

4

4

姓名

考次

名次

姓名

考次

名次

成绩变化统计

 

1

35

1

2

2

3

3

4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