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070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docx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

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

学习方法问题还是个高度个性化的问题。

人们说到学习方法时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里就来谈一下“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指导”的问题。

一、人的智力类型和个体差异

人的智力活动是有差异的,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先天因素,也有后来的环境与教育。

“科学培育孩子”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孩子在学习中采用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完全“从个人的实际出发”。

(一)人的感知和思维类型。

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是由他接受外部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决定的。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三种手段:

用眼睛(视觉)观察,用耳朵(听觉)听讲,用动作或进行触摸(动觉)直接感受。

这三种手段每个人都使用,但是对某个人来讲,可能会有一、两种感觉的功能更强一些,自然也就倾向于经常使用它。

这就使人的感知出现了不同类型。

1、人在知觉上的不同类型。

(1)视觉型:

学习者倾向于用眼睛去看东西。

有的人喜欢看图画,如果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颜色、形状、图案的话,他会学得更好。

有的人倾向于看文字,能从文字、文字的组织方式及书写方式中获得大量信息。

这种类型的人,在表达时常常使用的典型短语是:

“依我看”和“这样看起来才对”。

“看得见图画的人”喜欢欣赏视觉艺术,“看得见文字的人”喜欢阅读和写作。

(2)听觉型:

学习者倾向于听,他们喜欢通过听课和听录音学习。

典型的表达短语有:

“听起来没错”和“听听这个”。

他们喜欢打电话,喜欢提问,喜欢听录音和收音机,喜欢口头表达或大声地念书,学习时喜欢自言自语(出声或者不出声)。

(3)动觉型:

学习者倾向于运动和行动,他们喜欢通过触摸、表演、手势来学习。

典型的表达短语是“摸起来”如何。

他们喜欢跳舞、运动和一边运动一边想问题。

他们总是坐立不安、手势多,通过触摸来传达信息。

某一种感觉倾向强烈的学生,需要使用这一感觉去吸收新的和较难理解的知识。

除非把概念画成图表,否则视觉型的学习者是无法“看见”这些概念的。

听觉型的学习者,只有“听见”了信息才会理解信息。

动觉型的学习者,只有通过动作或触摸去了解概念以后,才能“获得”知识。

当然,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调动多个感觉器官。

当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包括嗅觉和味觉)来学习时,大脑就被更大程度地激活了,会使我们在学习和行动中表现得更灵活,学习效果更好。

学习和工作时,找出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利用相关的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家长如果能帮助孩子发现他更倾向于使用某种感觉器官,让他更好地利用较有优势的感觉器官来学习,就能收到更为满意的学习效果。

2、人的思维类型。

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发现,人的思维有两种方式——分析型和总体把握型。

这两种风格与左右半脑的功能有关。

分析型的思维方式集中于细节,喜欢一步一步地处理问题(左半脑)。

总体把握型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综合,需要了解上下文、原因和大意(右半脑)。

幼儿时期,学习的速度很快,更多地使用总体把握的方法。

学校教育更倾向于使用和发展分析技巧,学生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是典型的分析型的,也可能是典型的总体把握型的,还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1)分析型:

分析型的人喜欢一步一步地去进行学习或工作,说话用词准确,做事条理清晰,常常擅长数学和其他理科,很容易患上“努力学习”综合症——一旦事情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就会感到焦虑。

他们适合在安排好的体系下工作(就像在学校或公司里),因为那里有清楚的作息时间表和工作规则。

他们只要保持心情放松、能够加倍信任老师,并使用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就能使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如果他们能充分理解、使用和信任自己的潜意识功能,就会使自己的学习技巧得到很好发展。

(2)总体把握型:

这个类型的人直觉意识强,更具有自发性、创造力和冒险精神。

他们能有效地了解事物的全貌,综合各方面信息,很容易记住“整幅图画”;通常善于出点子,讲话和写作时富有想象力;能够理解别人的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一件事情;但较缺乏组织纪律性,总会突然改变话题,而且对细节不感兴趣。

总体把握型的人更容易被分析型的人误会,而且偏重分析的课程对总体把握型的人来说学起来也会感到困难。

当他们与别人交流时,他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直觉很有用。

在学习一个题目之前,总体把握型的学生需要先进行总览,建立起“思维导图”框架。

“思维导图”能在他的右半脑创造“整幅画面”能力和左半脑的语言分析能力之间,为他建立起一个进行转化的舞台。

(3)均衡思考型:

一些人没有什么占主导地位的感觉,能够随机应变地使用分析和总体把握的方法,可以自然地综合左右半脑的功能活动。

这对他们适应不同的工作、学习环境非常有利。

尽管学习风格的很多因素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但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占主导地位的学习风格和工作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适应个人的学习风格,与掌握一些可以加速学习的技巧,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只要适当选择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在智力发展上的差异。

人的智力有个体差异,这是由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造成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差异对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影响的。

了解这种差异性,对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有一定帮助。

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可以归纳为三种:

1、类型差异。

这个问题前面已做过介绍。

正因为学生在感知和思维上存在类型差异,所以在学校里,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会有的不同的方法。

家长要了解、珍视这种独特的智力现象,鼓励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提出具有独创性的办法。

2、层次差异。

即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

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所处的智力层次,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智力超常的学生,要用加大课外辅导量,来解决学习上“吃不饱”的问题,让他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对于智力偏低的孩子应当加强训练、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学习不掉队或是掉了队也能尽快赶上去。

3、早晚差异。

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优异智力,在少儿时期就已表现出来,这叫做“智力早熟”或智力的早期表现。

智力早期表现的孩子,被一些人称为“神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一方面,这是由于遗传素质对能力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促使它在早期得到了突出表现。

另一方面,这是早期教育起了良好作用,这才是智力早熟的决定条件。

与智力早熟相反的,是智力晚熟。

智力晚熟者在一生中的成就未必比早熟者差。

孩子的智力和思维类型不同,身处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同,原来的学习基础不同,各自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差异很大。

离开了具体的人,很难讲清“如何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

这样一个极为个体化的话题。

下面应学习的三种情况谈点建议:

二、家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如何指导

这类学生智力发育良好,学习精力旺盛,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后尚有学习余力。

这类学生也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我要学”“我爱学”的问题,部分解决了而且很愿意继续解决“我会学”的问题。

他们学习的客观环境、条件也都比较好,特别是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都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稳定,学习前景比较乐观,家长也都寄予很大期望。

对这样孩子的学习指导,需要精心思考、细致安排、讲究方法,把功夫下在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上。

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着眼今后升入高中、大学的学习需要,“从高、从难、从严、从细”提出要求。

(一)鼓励和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就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教科书的阅读,课前预习能自己独立钻研。

不仅听课效率高,理解课文也比较深;不仅会读教科书和一般书报上的文章,还有阅读文言文和外文书籍的能力、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的能力,并能在理解所读材料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写出读书笔记。

第二,自己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思路敏捷,勤于思考,能抓住实质提出许许多多“什么是”和“为什么”;有了问题还会主动去寻找答案,对于需要到什么地方,找什么人帮助,查阅什么书,都很熟悉,能带着问题跑图书馆、阅览室,善于向别人请教,喜欢与别人研讨。

第三,善于总结,每学完一单元,就主动进行单元学习小结。

既会整理书上的知识点,又善于归纳自己的阅读心得、练习题的不同类型、证明题的不同思路和解题的各种方法;既善于接受、整理别人的观点,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四,能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科学支配时间。

不仅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也能经常揣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当别人感到作业多、压力大、时间不够用的时候,自己并无同感;在老师没有布置作业,别人不知该干什么的时候,自己总能找到学习内容,有效利用时间。

自学能力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本领,如果孩子能从初中阶段开始,就逐渐掌握这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他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前途,父母就大可不必太担心了。

(二)注意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人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能力。

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对学有余力孩子来说,是一个比其他孩子更为现实的问题。

一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素质,包括生理素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

生理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这是胜任创造性艰苦劳动的本钱;技术素质,即雄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熟练的技能,这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心理素质,即创造时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创造力的发挥。

要随时注意培养孩子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生活、富于信心与毅力、对未来充满希望等优良品质。

二要把创造的基本原理告诉孩子。

这个原理就是:

对熟悉的东西或一般人认为不起眼的东西,看成陌生的东西给予高度重视,善于从平凡的现象中激发极不平凡的创见。

而对于陌生的东西,要有去熟悉它的热情,善于用已经熟悉的事物作为尺度去衡量和比较。

如果对熟悉的东西不以为然,对陌生的东西又不感兴趣,那就永远找不到创造的大门。

三要鼓励孩子尝试了解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需要——准备——潜伏——顿悟——验证”五个步骤。

需要,是一切创造之源,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人类需要的产物。

产生了“需要”创造的欲望之后,头脑便开始长时间地思索,这就是创造的“准备”。

在长时期的思考和准备过程中最终成果已处于酝酿之中,这是创造的“潜伏”。

之后,会有一天突感“顿时大悟”,一切都明白了该怎么办,这是创造的“顿悟”。

当把新的观念写出来,或者制成了实物、产品的时候,还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这是创造的“验证”;修改满意之时,创造也就完成了。

四要提醒孩子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人往往习惯于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想问题,很容易使思路闭塞,出现呆滞、僵化、惰性,极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

要告诉孩子,这种消极影响一旦出现,就要设法尽快摆脱。

可以采取把问题暂时放一放,或参加讨论、听取不同分析意见等方法,让自己的头脑借以产生新的思路。

2、要让孩子明白——创造就在身边。

创造并不仅限于重大的科学发明和新定理、新定律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能运用新方法对老问题做出有效改进的,都属于创造。

社会越向前发展,越文明、越进步,就越讲求效率、质量、节约。

这就是人进行创造的目的和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找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也需要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也属于创造之列,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找到这种创造的线索。

发明创造的大门,永远向那些积极开发智力、又处处留心身边事物的勇敢者敞开。

3、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

为了进行创造,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

比如:

(1)移植法:

将其它事物的特点、长处,或者某种功能、作用,合理地吸收移植过来,从而达到某种创造的目的。

(2)比较法:

对同类型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互相吸取、借鉴,达到新的创造。

(3)激励法:

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激励,增强创造性设想,并产生连锁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靠集体的智慧拿出许多方案来,从中择优选用,达到创造。

(4)设问法:

根据所要解决的难题,先确定重点要求,再提出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去解决,从而达到更新创造。

(5)原型启发法:

通过某种东西的性能,或者是动植物的某一特性得到启发,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从而实现创造。

(6)综合优势法:

博采众家之长,使其更加集中、更加典型。

比如:

制定一个新的学习计划,就可以借鉴以往计划(自己的和别人的)的优点,避开不足之处,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更加完美的方案。

这些只是一般常用的方法。

孩子在初中阶段,如果能掌握这些方法,就为将来掌握更多的创造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孩子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不能只满足于考试成绩不错,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要尽量多读一些课外书,让自己具有广泛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不仅要上课积极发言,课后优质完成作业,还要积极参加各类学习竞赛,力争拿到好的名次;不仅对考试、竞赛中要用到的知识感兴趣,对一时还用不上,但对提高自己的学识、开扩自己的眼界大有好处的知识也感兴趣。

2、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满足于爱看书、会看书,还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比如热心担任学生干部,在为同学们服务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热心参加校内外各类有益活动,在活动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不仅喜欢读书写字,还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搞小制作、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等等。

3、顺境学习与逆境学习的关系——不仅在学习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能专心学习,在环境、条件中出现不利于学习的因素时也能专心学习;在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时,懂得“山外有山”,不盲目自满;在考试、竞赛中出现失利时,不服输,不气馁,不松劲,及时总结教训,奋起再战;不犯一些同学容易犯的“冷热病”,任何情况下都能拒绝诱惑、抵制干扰,朝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不懈努力。

(四)这些孩子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这些孩子,家长要在关键时刻给以鼓励,为“闹钟”及时上弦。

响鼓也要重锤”,对好孩子父母更得多操心,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学习好犯了“一俊”遮“百丑”的大忌,放松了对他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严格要求和监督。

挽救一个失足青少年不容易,一个原本很优秀的孩子学坏却很容易。

这样的教训实在沉痛,这样的代价实在付不起。

我的体会是给一个好孩子当父母,一点也不能放松,更要格外处处小心:

一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孩子的成长投下阴影;二不能让外界不良因素,直接或间接干扰了孩子的成长。

这些孩子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标准”和“挖潜”。

1、在教育和辅导上,要贯彻“从高、从难、从严、从细”的原则。

“从高”,就是对孩子要求的标准高,帮他制订的奋斗目标高。

我儿子一上初中,老师就对我说:

“我们班的学生不错,就是‘尖子不尖’,男生中就你儿子有潜力。

”我回到家,就把老师的希望告诉了孩子,并要求他把老师的希望作为奋斗目标,去制订成长计划。

后来,儿子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

我想,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的提醒,我对他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儿子初中毕业时就不一定能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省实验中学了。

“从难”,就是让孩子在学习时“从难”要求自己,对各科知识的掌握在宽度和深度上超过教学要求。

比如,我儿子在初三时写过一篇作文,讲了他是在上物理实验课时,不仅按要求完成了规定的实验课题,还联想到改变操作方法,可能产生另一个现象,抢时间多做了一个实验,并且取得了成功;学校里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竞赛,他每次都积极参加并拿到了名次。

这都体现了一种“从难”要求的自觉学习精神,主动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他成长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严”,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

我儿子在思想品德、学习和工作方面都挺优秀,就是长得又高又胖,到初中时体育成了他的短项。

我们没有因为体育不是主科就不抓了,他也没有放弃努力。

班主任让他当体育委员,也对他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

否则,后来中考时体育可能会丢更多分数,甚至影响升入重点高中了。

“从细”,就是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管理要细,孩子在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措施也要细。

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很重要。

好学生在学习上很容易犯小马虎的毛病,而且会因为丢分的题目自己本来会做,不把它当回事。

可是这种粗枝大叶的毛病要不得。

我们对儿子的要求是,不能因为马虎大意丢分。

正是从小注意培养他学习上具有严谨作风,才使他大学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一直很顺利。

2、家长要谨防这些孩子在学习上犯“骄傲”“松劲”“兴趣转移”和“忽冷忽热”四个病。

正在初中读书的孩子,各方面再好,也还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家长真的不能有一时的疏忽,否则极有可能前功尽弃。

(1)谨防孩子滋生骄傲情绪。

这一点我是很有体会的。

我儿子上初中那段时间,只要是考试成绩不错,他放学回来就满脸喜气,小脖扬得挺高;要是没考好,他放学回来会情绪低落,垂头不语。

我们一般是在他报喜的时候,并不表示出特别惊喜,总是告诉他这很正常,考好是应该的;只要有丢分的地方,就说明学习上还有疏漏之处;再说,考到的知识点总是有限的,没考的地方并不等于全掌握了;就是掌握了,过一段时间还可能会忘记;就算是考试名次在班内、校内不错,可将来的竞争是在全市、全省、全国,不可以把一时的成功看得太重。

当然,在他没考好的时候,我们也绝不抱怨,而是帮他认真查找原因,告诉他发现问题就是收获,既然付出了代价,就要让付出的代价有所收获,同时鼓励他看下一次的,相信他下一次一定能考好。

(2)谨防孩子出现松劲情绪。

这里说的松劲不是学习上应当有的、正常的有张有弛,而是指不应有的放松。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种情绪大多容易出现在遇到较大不幸、困难或挫折的时候。

特别那些来自外部环境的不幸、困难或挫折,超过了他们所能理解、对待和应付的程度时,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影响并表现在学习松劲上。

然而,学习是一个持久的马拉松战役,不允许参跑者在途中出现短时间的松劲。

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孩子学习环境的安定、详和,万一出现了动荡、不宁,及早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孩子有所准备,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绪,要及时给予纠正。

如果原因出自孩子自身,更要及时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帮他摆脱困扰。

(3)谨防孩子对学习的注意力被学习以外的兴趣所吸引。

初中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很强,特别是学习好的孩子,好奇心更强。

因为学习上的压力相对较小,也使他们有精力和时间顾及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

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对,可如果让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出现转移更不行。

现在最容易转移初中孩子学习兴趣的,一是电脑,二是小说。

学习电脑本是件好事,可是迷上用电脑“玩游戏”或“网上聊天”,迷上了泡“网吧”,就不行了,就成了“吸毒”一样可怕的事情。

这些事情发生在好学生身上,往往不太容易被发现,因为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是个好学生,不可能去干那种傻事”。

如果家长疏忽了,没能在刚刚发生时及时纠正,等到孩子学习成绩已明显下降可就麻烦了。

看小说,对于初中生来说也很需要;可是,如果内容不加控制,在这方面花了过多时间,甚至占用了正规学习时间,或是迷上了武侠小说、色情小说,父母也没能及时发现、纠正,孩子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从此离开好学生行列。

(4)谨防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冷热病”。

有些孩子有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有时又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常是紧一阵、松一阵。

成绩一下去,自己也觉得滑下去很危险,老师和家长也督促紧了,学习上就紧了起来;过一段时间,考试成绩上来了,又觉得差不多了,劲头又松下来。

这些孩子学习上还缺少独立性和自觉性,但他们又确实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成绩提上去的可能性很大。

这些孩子肯定在学习动力上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停留在为得到老师、家长表扬的层次上。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帮他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当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重要。

这些孩子抓好了,能上一个台阶;抓不好,随时都有降为下一档学生的可能。

三、家长对“学有潜力”的学生如何指导

这类学生智力发育正常,在学习上尚有潜力可挖,只要进一步努力,就可以使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了“我要学”的愿望,但还没能把这种愿望完全变成“我爱学”的行动,在“我会学”上更有较大文章可做。

一般说来,这些孩子学习的客观环境、条件,特别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面,还有需要改进之处。

这些学生基本属于中等学生,在班里占的比例较大,情况也较复杂。

有的可能中等偏上一些,有的可能中等偏下一些;有的是多数学科成绩不错,因为某一科较差影响了总成绩;有的是多数学科成绩一般,只有少数学科成绩较好;有的是各科成绩相差不多,没有优劣之分;有的“我要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主要是学习基础与方法上的原因;有的“我要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的问题较多。

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全面分析,找出学习薄弱环节和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扬长补短,纠正偏科。

有些孩子的学习有明显的偏科现象。

偏科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的是恁兴趣,对有兴趣的学科投入时间、精力较多,对没兴趣的学科投入时间、精力不足;有的是因为对某些学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因为智力差异或基础原因,学习某一学科比较吃力。

从总体看,偏科会给整体知识结构带来缺陷;单从升学看,存在明显的薄弱学科,肯定会影响中、高考总成绩。

但相对于优势科目来说,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劣势科目可挖掘的潜力也要大得多。

纠正偏科,应当分析原因,属于兴趣、认识、基础问题的都应当纠正,但不能“消长补短”,而应当“扬长补短”,即在解决认识问题和巩固优势学科的前提下,把分配不当的时间和精力多向薄弱学科倾斜一些。

薄弱学科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纠正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

为此:

1、家长要帮助孩子首先调整好心态。

(1)帮孩子以“我有能力学好”的心态,取代“我没能力学好”的心态。

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时候,才能在态度上积极起来,才愿意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去做,才有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发挥、学习效果的好坏,常常与他的学习情绪关系很大。

要告诉孩子,天底下没有不想做、不愿做却能把事情做好的,学习更是如此。

(2)帮孩子以“我能培养起兴趣”的心态,取代“我就是没有兴趣学”的心态。

因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产生于成功的喜悦。

只要付出努力,总会得到成功,那怕它很小。

小小的成功也能给人带来乐趣,让他有兴趣继续努力下去。

这样,鼓励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会由小变大,兴趣也会由小变大。

(3)帮孩子以“基础再差也能补”的心态,取代“基础太差补不了”的心态。

告诉孩子,基础差是因为以前没有学好,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把过去的欠账从开始落下的地方一点点还上。

欠账还上了,基础差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关键是要制订一个较长一点的计划,把措施想具体、想周到。

(4)帮孩子正确对待老师,正确对待学习。

要告诉孩子,不能说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质量与他的偏科没有关系,但过多地抱怨老师,抱着与老师对立的情绪去学习,不能说不是天下最傻的事情;与其抱怨,不如把老师的问题当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能力、意志的挑战,从现实出发,能从老师那学到的东北绝不放过,不能从老师那学到的东西自己补上。

(5)没有不重要的学科,各科都要学好。

告诉孩子,数学、语文、外语重要,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同样重要。

中学所学的知识都是科学常识,作为一个现代人,不懂得这些科学常识,不要说升学考试要吃亏,就是将来正常生活也会受影响,不管将来从事文理那方面的工作,都不该缺少另一方面的修养。

2、解决了认识问题,还要帮孩子找到解决措施。

(1)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薄弱学科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措施。

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薄弱学科的学习上,也会有学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有优势因素可找;在找薄弱学科的薄弱环节的时,不要忘记同时看到已有基础和那些有利的因素,这能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2)要让孩子明白,其实各科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要帮他把各科学习上的异同点认真比较,教孩子在学习薄弱学科时多借鉴优势学科的经验,利用“能力迁移”来提高薄弱学科的成绩。

(3)从班里该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中,让孩子选择一二名学习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有效的方法。

比如,学习数学等学科也有笔记,善于做阶段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