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07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

……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上述材料见于(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

3.在《共和国政治制度研究评述》中提到了中国现今政治制度主要包含了: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________、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国防制度、外交制度、人口教育干部制度、“一国两制”制度10个方面。

横线中应填写的是(  )

A.国家主席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户籍管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

这表明我国(  )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5.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D.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6.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

……2007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

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该杂志的理念发生变化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

C.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

7.《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

该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8.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一年完成三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生产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

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

C.“大跃进”的浮夸风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9.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

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亿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亿至40亿斤。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D.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10.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使中国开启了新的纪元,这就是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

这两件事表明(  )

A.时代需要对外开放B.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

C.对内改革势在必行D.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

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

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12.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的基本情况(部分)。

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  )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66~1976

1978~1984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8~17.13

17.92~23.01

A.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195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

C.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13.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14.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B.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5.邓小平曾说:

“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

A.1992年“南方谈话”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18.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这“惊人”创举有(  )

①“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20.邓小平1975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

A.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二、非选择题

21.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

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

……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

该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

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解放前最高年

100

17.8

6.6

——

7.7

13.5

10.5

6.4

11.4

24.4

0.4

1.6

1951年

100

31.6

6.2

1.6

13.9

11.9

7.8

5.1

16.5

2.8

0.1

2.5

1952年

100

34.8

6.9

1.1

13.0

16.5

7.1

5.0

11.5

2.0

0.2

1.9

1953年

100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100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工业秩序下,传统的家庭制度与传统社会都是无法立足的。

基于技术化、机械化的需要……一种“身份取向性”必然要转向“契约取向性”。

所以,(近代)中国家庭制度已日渐变质……大多数的老百姓已参与到“庞大的沟通网”中,人们对政治的传统的冷漠态度已渐减少,而不知不觉间被“政治化”了。

每一个分子都自觉到是国家的一员,而形成“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国家”的意识出现了,“民族主义”成为一庞大的政治动力。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二在想象之中,人们广泛地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传统的家庭目标将让位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为社会服务以及把大型集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等观念。

不过,中国人发展了与此颇不相同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概念。

……1949年以前,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现代化的一个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差不多30年之后,已经形成了领导避免使用行政高压来改变家庭结构,以便和群众相安共处的局面。

……准许家庭从事有益的私有生产并使之与集体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传统组织原则。

——摘编自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改造“传统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经济措施。

1979年后中国对“家庭结构”的改造理念有何转变?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和材料中的中央人民政府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原则,不会允许材料中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不涉及合作社经济等经济形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

B

2.解析:

材料“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反映的是新中国的相关文件,故排除B项;材料“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体现出新中国刚刚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法律文件是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这一文件具有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故D项正确,A、C项错误。

答案:

D

3.解析:

国家主席制度曾被废除,它不是我国的主要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宪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故B项正确;户籍管理制度不是我国主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98年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它只是基层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解析:

材料只是列举1982年的法律成果,没有前后发展状况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法律都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也是必备的法律制度,是其他法规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3年海峡两岸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关系没有发生历史性变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一个中国和两种制度的内容,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两种制度并存的设想,说明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说明我国对台政策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

A

6.解析:

杂志理念发生变化是该杂志转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发展,保证了香港的繁荣,故B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其转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与美国政府对香港策略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7.解析:

根据材料中参加会议的对象是亚非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判断该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故B项正确。

答案:

B

8.解析:

1953年当时刚刚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故A项错误;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一年完成三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故B项正确;“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的生产技术发明并不是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9.解析: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解析:

“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均只涉及内部体制问题,故A项错误;这两件事不是改革开放的事件,而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马上进行,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路线问题,与材料具体事件不相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解析:

材料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方面表述,“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解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始于1984年,与“1978~1984”这段时间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D

13.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项发生在21世纪初;C项与题意无直接关系;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故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

A

14.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报告的是针对“一五”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B项在材料无体现;C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根据材料“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可得出报告吸取了苏联农轻重比例发展不协调的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正确。

答案:

D

15.解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和思想。

邓小平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结论,揭开了全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答案:

D

16.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

D

17.解析: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

18.解析:

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之后,故应排除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答案:

A

19.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左”倾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了纠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电影理论的转型,没有涉及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解析: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恢复高考是1977年,属于邓小平倡议下的举措,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教新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其理论基础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普及义务教育,跟《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有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

(1)问,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驳斥这一谬误。

(2)问,据材料二省略号分层,抓住中间三层层意概括原因;抓住关键词“依法治国”概括政策。

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归纳其特点。

第(4)问,结合所学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中概括特征和认识。

答案:

 

(1)前提:

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

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

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

依法治国。

(3)制度: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

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

(4)特征:

初建;曲折;发展完善。

认识:

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

(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

示例一:

特征:

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

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探讨:

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

探讨: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23、解析:

(1)问,第一小问在理解“身份取向性”和“契约取向性”含义的基础上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强调“大型集体利益”,在经济措施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第二小问联系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出“私有生产……与集体发展……相互依存”的理念进行作答。

答案:

(1)变化:

家族认同感减弱,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

原因:

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2)措施: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大跃进”运动,建立人民公社。

转变:

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家庭的自主性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