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25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docx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1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

(一)

在三尺讲台上,我一站就是50年。

教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了一辈子孩子的作文。

其间,甘甜多于辛酸,收获大于劳累。

我喜欢孩子,我喜欢课堂,我更喜欢在课堂里教小学生学习母语。

50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间。

今天,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和青年教师说说一些肤浅的认识和零星的记忆。

小时候,我特别怕作文

我小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也害怕作文,也写不好作文。

老师出了作文题,我口咬铅笔头,眼瞪天花板,熬过了两节课,草稿纸上只开了个头:

“今天,天气很好,我起了个大早……”

眼看别的同学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却被先生留下“关夜学”,留在教室里一边哭一边继续“咬铅笔头”。

作文簿发下来了。

别的同学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我看着老师批着的那个红红的、大大的“劣”,愁眉苦脸,不知所措。

教书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父亲说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就去拉黄包车。

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说话也很风趣。

记得,他从不轻易批评、指责同学,更不见他发火训人。

大家都爱上他的课,我特别喜欢他。

上课时,我从不走神,作业也会做了。

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

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

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

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以后,我就经常到图书馆去阅读报纸杂志和世界名著。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快乐的星期天”的题目要我们作文。

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叔叔去竹林打鸟的事。

那是一个晴朗的天,叔叔提着汽枪带着我走了许多路,来到一个竹林里。

林子好大,鸟儿也特别多。

叔叔告诉我,这是画眉,那是黄八郎……。

他的枪法很准,不多时间,就射下了许多鸟。

他只管射击,我就管捡鸟。

我的手直痒痒,也想摸摸枪。

后来,经不起我的央求,他答应让我放几枪。

哈!

我居然也射下一只小麻雀!

我喜不自禁,扔下了汽枪,蹦着、跳着赶去捕捉那只还在地上扑腾着的麻雀,此时,我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

因为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

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个“优”!

这位吴先生还将我的作文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他边读边评,说这里写得具体、细腻,那里写得生动、形象,还说什么感情的流露真实、可信,是一篇写得较成功的好作文。

那时候,我的感觉好极了。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我逐渐懂得,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记录下来。

它既不神秘,也不可怕。

打这以后,我就树立起信心来了。

我发现自己并不愚蠢,我也是一块“读书的料”。

我喜欢上语文课了,而且更加用心,作文也越写越通顺了。

我要感谢这位让我喜欢上作文的吴先生。

一位好老师,能把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转变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2006年教师节的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

《新型玻璃》。

课毕,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何谓表达?

为什么温总理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

表达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

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肢体,更多的则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书面表达就是作文。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技术的一种载体。

因此,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

由谁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毋庸置疑,主要是由咱们语文教师来担当。

课程中设置的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主渠道。

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助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

语文这门学科分阅读、作文和写字。

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表达、也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

听、说、读、写。

阅读课上,要有十足的语文味。

要讲“字、词、句、篇”,要练听、说、读、写。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讲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课要做到三个“实”:

真实、朴实和扎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不真实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朴实,是教师的教风的具体体现,课要上得实在、朴素,让学生真的“有所得”,不要玩弄花样,不要追求剧场效果,不要哗众取宠,表现自己。

课堂上要突出学生、服务学生,淡化自己,甘当绿叶;

扎实,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打个比方,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

“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因此,说“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一点也不为过。

从“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说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写字是不可忽视的轻点。

重点要加强,难点要突破,轻点则需要时刻关注,千万不能视它为可有可无。

小学生作文,说到底,是儿童作文。

它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他们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

教小学生作文,就是教会他们做人。

因此,对教师而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对学生来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

除了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懂得做人的道理外,还要培养他们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习惯。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作文与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作文,是孩子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创作则是作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不要“硬逼”学生作文。

要顺其自然,要启迪孩子。

设法让孩子愿意写、乐意写,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

在这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教孩子作文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

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

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层楼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

“三句话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

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

“不教的。

”我感到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

“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

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

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

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

如若叶老说:

“这是什么意思呀?

我不懂。

”其子女就得调遣词句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

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

“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

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

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颇受启发。

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启示一:

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

“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

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

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

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

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

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

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

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

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

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

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述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

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用“滴水石穿”“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也需要这样。

我教孙女学作文

孙女读三年级。

前年,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写的《会动的门牙》一文获小学组首名。

全家为她高兴,我更感到一丝欣慰。

她获奖以后,同行同事、亲戚朋友纷纷询问我是怎样调教她的。

其实,我没有刻意去要求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一个快乐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

让她在学中玩,玩中学。

她的兴趣广泛:

溜冰、游泳、剪纸、绘画、弹钢琴等。

我还让她参加舞蹈、歌唱、手工、表演等活动。

这一切对她以后的健康成长不无好处。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认识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学过的字一下子就能记住了,而且她还有迁移的本领。

比如,教她“明天”“东西”两个词之后,有一天,我们在大街上散步,她看到路牌上的路名,就高兴地说,“东明路”。

我们十分欣喜。

以后她妈妈给她洗澡时,跟她玩“汉字接龙”的游戏。

再之后,教给她不少成语、古诗。

词汇积累得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说的有趣的话记录下来,每天记一两句。

比如,“今天爷爷来看我。

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今天怎么怪怪的?

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

”“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

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

”“今天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第一八百伴去玩。

我玩了‘过山飞龙’和‘滚滚球’。

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

我坐上车子,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

”我指着记录的稿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

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书的本领越来越强。

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报刊上的文章了。

于是,我们带她逛书店,为她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

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

有时候大人们在说话,而她在一边吵向闹不休,影响了我们的交流。

此时,只要丢给她一本书,她就会高高兴兴地躲到一边,静静地看起书来了。

对她来说,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儿。

那么,她是怎么会作文的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两遍……当她讲得通了,讲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再读给我听。

夕而久之,在她读二年级的时候,便能写上好几百字的作文了。

当她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我就教她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我见她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我见她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便她说,把这记下来,别人一定爱看。

有一次,她来探望我,我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眼镜还架在鼻梁上,手头还捏着报纸。

她没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额头,便端坐在一边看起书来。

我知道了,便让她把这一生活情景描述下来。

没花多大工夫,她就写下了《深深的吻》。

她的父亲整日地忙,天南地北地跑,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面,父女俩只能通过电话聊上几句。

她埋怨道:

“我的爸爸在电话里。

”我听了,感到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了《电话里的爸爸》。

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我让她每天写日记,把一天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

日子长了,养成了习惯,记日记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像她所说:

“作文就像玩一样。

”对孩子来说,作文是一种游戏;对青少年来说,作文则是一种需要。

每个人仅有一个短暂的童年,抓住了,什么都有了;抓不住,则可能会铸成“千古恨”。

她还是个孩子,还需要教育与关爱。

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我这个当爷爷的。

附:

深深的吻贾立歆

放暑假了,很少休息在家的爷爷打电话要我去玩,我高兴极了。

虽说,爷爷在金苹果学校教书,我也在金苹果学校念书,但是我俩见不上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

吃过午饭,妈妈带着我,急急忙忙到爷爷家去。

是奶奶开的门,我问:

“爷爷呢?

”奶奶连忙把手指往嘴上一竖,说:

“小声点,爷爷睡着了。

”我轻手轻脚地来到爷爷的房间,只见爷爷正躺在床上,手里拿着报纸,鼻梁上的眼镜也没摘下来,眼睛紧紧地闭着,显然他刚刚还在看报。

“啊,爷爷太累了!

不要叫醒他,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吧!

我轻轻地摘下爷爷的眼镜,抽走爷爷手里的报纸,在他的额头上深深地吻了一下,然后坐在爷爷边上,拿起了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

(二)

改变作文教学的“三无”状态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是无效。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

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我认为,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倒过来操作:

先教会他们如何表达,然后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的体会是:

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

即课内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

语言训练的目标要明确,还要讲究实效。

这一点,教师的心中要清楚,明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的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段落分明,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写错别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训练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听到说、到读、再到写,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

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

1.抄写。

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

要求字要写工整,格式要规范,标点符号要加在指定的位置。

2.听写。

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

学生基础不太好的,则读一句,让学生听一句,写一句。

反之,则可以把一段话、一篇文章仅读一两遍,即让学生记住并写下来。

3.视写。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文字写下来。

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

向学生提供一个素材(可以利用让他们听写、视写的材料),组织学生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

5.读后修改,誊清作文。

课例一:

1.听写一段话。

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

一天,她坐的车翻到山下去了,死了好多人。

她的命大,死神没有光顾她,但是却被毁容了。

她的心情坏极了,母亲送她去医院整容,她极不配合医生,整天站在窗前以泪洗面。

一天,她在窗前意外地发现一个漂亮的男孩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

以后,凡是经过她窗前的人们,都会这样做。

她的心情好多了,还配合医生做了整容手术。

她又像先前那样美丽了。

出院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她那熟悉的窗口上贴着一条标语:

“请给这位不幸的姑娘一个微笑”。

2.朗读这一段话。

3.合理想象,充实内容,扩写这一段话成一篇文章。

(附学生习作)

窗口

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既聪明又漂亮,每个人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女孩儿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一天,她乘坐的汽车突然翻落到山谷里,许多乘客都死了,她的命大,幸免于难,但她毁了容。

从此,她变得十分丑陋。

正是因为她那张难看的脸,朋友们都不愿意与她一起玩耍、聊天,有的甚至一见到她,就躲得远远的。

失去朋友当然十分痛苦,小女孩顿时像变了个人似的,自卑,烦恼,不想与外界接触,有时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母亲很心疼女儿,便带她去医院整容。

可女孩一点也不配合医生,手术失败了。

她整天呆呆地望着窗外的行人,以泪洗面。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女孩越来越伤心。

直到有一天,一个英俊的男孩经过窗口时向女孩热情地招手,打招呼,并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

这意外的微笑使女孩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她天天站在窗前等侯那一个甜甜的笑容。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从那以后,每个经过她窗前的人都会给她一个甜甜的微笑。

女孩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终于从自卑变为快乐!

烦恼变成高兴。

她欣然接受了整容手术,而且非常配合医生。

手术成功了!

女孩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美丽。

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女孩出院了。

她手捧鲜花,回头望了望那熟悉的窗台,忽然,她惊讶地发现上面贴着一条标语:

“请给这位不幸的姑娘一个微笑”。

啊!

一条标语、一个微笑竟能改变一个女孩对生活的态度和她的命运……

改变“无序”状态,教师心中要“有序”。

可以一题多做,反复训练。

更要严格要求,勿忘鼓励。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三)

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苦恼而又乏味的事情。

如若在为他们讲述一些方法与技巧的时候,还用枯燥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其效果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他们不会接受,更不感兴趣。

他们需要具体、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和故事。

为此,我试着用浅显的语言、有趣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一些道理和方法。

我发现,孩子们还挺喜欢的。

下面选择几篇供大家参考。

  

1。

“多读几本书吧”。

先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题目叫“多捡几块石头吧”。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

一个阿拉伯商人牵着一头骆驼行进在荒凉的沙漠里。

突然,他耳边响起一个神秘的声音:

“多捡几块石头吧!

到了明天,你一定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阿拉伯商人感到很纳闷,但是,他还是照着做了。

第二天早上,他想起昨天晚上耳边响起的声音,便从口袋里掏出那几块石头。

天哪!

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呀?

分明是价值连城的宝石呀!

此时,他真的“既高兴又后悔了”。

高兴的是,自己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后悔的是,昨天晚上,我为什么不多去检几块石头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其实,我只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改成:

“多读几本书吧”,你就明白一切了。

趁年少时候,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多读几本书,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古人所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

谁和书交上了朋友,谁就拥有快乐和幸福。

好书,就像一枚金钥匙,它能让你开启知识王国的大门。

读书的好处很多。

读书,能教人聪明;读书,能让人增长见识。

读一本好书,就等于跟一个有知识的老人说话。

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

高尔基说:

“我看到一本好书,就像一个饿汉要扑到面包上一样。

读书要养成习惯,读书要有计划。

各种各样的书都要看,古代的,现代的,历史的,地理的,国内的,国外的,成人写的,孩子写的,都可以拿来读一读。

“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做,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

有人说:

“聪明人,爱读书;大傻瓜,爱吵闹。

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吗?

那么,你赶快跟图书交上朋友吧!

2。

“与本案无关”。

法庭上,庄严肃穆。

主控双方的辩护律师辩论正酣。

一方的律师慷慨陈词,滔滔不绝。

说着说着,法官先生猛击木槌予以打断:

“与本案无关!

”意思是,对不起,你把话扯远了,赶快刹住,话归正题吧!

为什么法官先生缺乏耐心,不让律师辩说下去呢?

原来,那位律师的话偏离了案情,说了“与本案无关”的话。

由此,我想起咱们孩子的作文来了。

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一个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

章节、段落,用语、措辞都要围绕中心来铺设。

与中心有关的话要写;反之,一概不写,甚至只字不提。

孩子的作文,常常会犯“抓不住中心”的毛病。

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写《游野生动物园》。

习作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中心,而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圈子。

从“听到要去野生动物园游玩的消息以后群情激昂”,写到“星夜赶赴超市选购,饮料、点心”,再写到“梦见野生动物‘胜利大逃亡’”……一来二去,如此这般,还没有写到正题,三四百字的废话已经跃然纸上了。

待到真的要写“游野生动物园”的时候,只能三言两语,草草收场。

这样的作文谁爱看呢?

能不能这么开头:

“我们一跨进野生动物园的大门,我的心就狂跳不已……”直奔主题,切人中心。

少了那些废话,多了不少真情。

这不是很好吗?

看来,法官先生的那句“与本案无关”的话,对那些喜欢跑题的孩子们来说,是应该起到一点警示作用的。

3。

文章不厌百回改。

夏衍是一位剧作家。

到了晚年,他因病住进了医院。

在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他几度清醒,几度昏迷。

一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

一旁的护理人员忙说:

“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

”这时,夏老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他坐起身,大声喊:

“不是‘叫’,是‘请’!

”说着,倒在病床上咽气了。

这是夏老一生中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夏老仅改动一个字,却感动无数人。

作文是写出来的,然而,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朋友写好作文以后,往往不检查一下,立马交给了老师。

这样,错误迭出则是必然的了。

待到老师指出的时候,他便会不好意思地说:

“啊呀,我粗心了!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请看一个孩子写的一句句子吧:

“教室里布置得好漂亮,我的头上还挂着四盏大红灯笼呢!

这句话叫人看不明白。

说“教室里布置得好漂亮”,却没有具体的描述:

“我的头上还挂着……灯笼”岂不成了笑话?

如果修改以后变成下面的句子多好:

  “教室里布置得很漂亮。

黑板上写着:

”庆祝元旦,迎接新年‘。

课桌围成一圈,上面铺着雪白的台布。

台布上散放着新鲜的水果和各样的糖果。

门上挂着彩带和风铃。

上方,还悬挂着四盏大红灯笼。

这么一改,不但通顺,而且具体、生动、形象。

那么,怎样修改作文呢?

不难!

第一,文章写好以后,要多读几遍。

不通顺的地方要设法使其通顺;意思没有表达清楚的,要补充内容,尽量讲得明白些。

第二,修改以后,还可以读给别人听听,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

修改作文没有诀窍,却需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干金难买回头看”。

作业——不管是什么作业——完成以后,必须反复检查,不断修正。

修正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这要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了好习惯,我们必将终身受益。

4。

材料要靠平时积累。

小学生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和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

古人云:

“书到用时方恨少”。

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力不从心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材料,等到要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

然而,即使聪敏过人的人,如果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到头来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