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61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题解析版.docx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解析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2.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

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

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6.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吹着的哨子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

关闭的收音机D.

敲击的水瓶琴

8.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

A.老师的声音振动慢B.老师的声音音色不好

C.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9.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根据声音的(  )

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

10.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D.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方面控制噪声

1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2.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

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B.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

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

D.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15.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16.近年来,不少地区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关于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波主要是超声波B.地震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D.地震波都可以被人耳听见

二.填空题

17.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  产生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的。

18.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改变吉他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  (选填“乐音”或“噪音”)。

19.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语。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描述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禁止喧哗”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20.为治理城市汽车乱鸣笛的违法现象,贵阳市交管局亮出新招:

将声呐监控设备固定在道路旁,当接收到汽车鸣笛声时,声呐设备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对鸣笛车辆进行定位,再通过视频记录该车的违法信息。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

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

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

2.【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4)小球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

A、该实验中,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小球的振动频率小于音叉的振动频率,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小球会跳动,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跳动,便于观察,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三个要素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3.【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声音传播需要媒介,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4.【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

A、将小“人”放在音乐盒(或音箱)上,会发现小“人”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同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即音叉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注意转换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道基础题。

5.【分析】

(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解答】解:

A、一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B正确;

C、“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特性的辨别等,涉及到的知识点,属声学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6.【分析】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门窗关闭,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桌椅表面粗糙不平吸收声音,减小响度。

【解答】解:

教室的长与宽约8m左右,在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回仅需0.04s左右,当回声比原声到达耳内的时间差低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这就是空教室内讲话声特别响的原因;开着窗声音会传出室外减小响度,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有回声,也因能量变小而使声音变弱。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

7.【分析】声音的产生条件是振动。

【解答】解:

A、吹着的哨子,空气柱在振动,产生声音。

B、真空罩里响铃的闹钟在振动,尽管听不见,但声音已经产生了。

C、收音机可以产生声音,但关闭了,所以不振动了。

D、敲击水瓶琴,瓶子在振动,产生声音

故选:

C。

【点评】

(1)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条件,判断是否产生声音就要看物体是否在振动;

(2)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是两件事,不要误以为听不到声音就是没有产生声音;

(3)能产生声音的物体,如果没有振动,那么也不产生声音。

8.【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解答】解:

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

故选:

C。

【点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在平时要将响度与音调区别开来。

9.【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鼓和锣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就是靠音色来进行区分的。

故选:

B。

【点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

10.【分析】

(1)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2)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

(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A、隔音板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故B正确;

CD、利用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防止噪音产生,也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的措施,都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的考查,识记性比较强。

11.【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

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3)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解答】解: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

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

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2.【分析】音色的影响因素有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音色。

【解答】解:

在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和响度都可以模仿到相同的程度,只有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纹锁在门禁系统中主要依靠辨别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音,故AB错误,C正确。

而频率是用来描述音调的,所以D也错误。

故选:

C。

【点评】这道题完美的将知识与生活结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个不错的题目。

13.【分析】①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②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④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

【解答】解:

A、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

故A正确;

B、距离声源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故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故C错误;

D、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应用、特性及减弱噪声的措施,难度不大,属于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考查。

14.【分析】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3)声的利用有两个:

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作为介质。

【解答】解:

A、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而且回声过长时,干扰人们的听觉,所以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故A正确;

B、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影响到的是声音的音调,振动的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故B正确;

C、声波具有能量,超声波频率高,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次声波也是声波,同样具有能量,可以有很大破坏力,如地震时的次声波,故C错误;

D、考试时,考生听到广播指令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音调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15.【分析】

(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响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16.【分析】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地震波主要是次声波,而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地震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地震波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地震波是次声波,不能被人耳听见,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明确地震波是次声波,再结合次声波的特点、产生与传播,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等可做出判断,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

17.【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声现象重要的知识点,但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18.【分析】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能传递信息;

(3)物理学上,噪声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

(1)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2)他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的观众的耳中的;

(3)在自习课上唱歌,具有干扰作用,因此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

音调;空气;噪声。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可根据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以及噪声和乐音的区分进行分析解答。

19.【分析】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和物体振动幅度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

在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禁止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

响度;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音色的区分,减弱噪声的途径,理解乐音三个特征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20.【分析】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或其他环境)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

它用的是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或可闻声波。

因为次声波对人有害,可闻声波影响人的休息,超声波频率大、行的远。

【解答】解:

根据课本“声的利用”知识可知:

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一种电子设备。

故答案为:

超声波。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的利用知识,是一道基础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