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77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docx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声现象鲁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声现象

二、考点点拨:

本节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1.声音的产生及传播;2.回声测距;3.实际问题中声音三要素的识别;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5.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声音的利用等

三、跨越障碍: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管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声是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如回声);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解析:

B

例2.小学生聂利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

”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

蜜蜂并不是靠双翅发声的。

她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聂利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不管聂利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什么精神?

解析:

聂利的实验表明蜜蜂不是靠双翅的振动来发声的,我们要学习她的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或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对科学的求知欲等等)。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思考一下:

怎样理解“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在振动,物体振动却不一定能够听见声音”

解析:

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只要物体振动就可以产生声音,但是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听到。

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振动发声

(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典型例题】

例1.一天,小香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将一手机的来电显示设为铃声和屏幕显示,然后将手机用线悬挂在真空罩中,将罩中的空气抽出后,用电话打该手机,结果只看到手机的屏幕显示而听不到铃声。

该实验可以证明声音需要______传播,而电磁波可以______传播。

解析:

介质(空气),在真空中

例2.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还的机会。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的原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  而产生的。

解析:

固体振动

例3.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解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项正确。

例4.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

枪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m所用的时间为t=0.294s,而短跑100m的成绩在10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5.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录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________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______s。

解析:

前者11

例6.下表一组数据是声在几种物质中的速度。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写出两条即可)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

解析:

本题通过比较:

1、同种物质在温度不同时传声的速度不同,温度越高传声越快。

2、在温度相同时不同状态的物质传声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气体传声最慢。

3、相同温度时不同物质虽在同种状态下但传声速度也不同。

答案:

通过观察表中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1、同种物质温度越高传声越快。

2、同样的温度,气体传声速度最慢,固体传声速度最快。

3、不同物质温度相同时传声速度一般也不同。

例7.我们知道: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阅读下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回答问题: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

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此时气温约为15℃)。

解析:

(1)①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气体中大。

(2)

查表知,金属管是由铁制成的。

例8.如果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按顺序分别由什么传播?

为什么“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敲击”?

解析:

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5、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

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

测量距离(车到山,冰川到船的距离海深);

例9.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在墙壁内传播

  D.利用回声加强原声

解析:

D

例10.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小巷行走,总觉得有脚步声跟着自己,为什么呢?

解析:

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行走,发出的脚步声碰到小巷两侧的墙壁发生多次反射,就形成了回声,因此人不但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能听到自己脚步声的回声。

白天人在小巷行走,发出的脚步声也能产生回声,但这些回声被物体、来往的行人吸收,有的被周围的声音淹没,所以白天听不到回声。

例11.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

(已知:

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1次B.2次C.3次D.4次

解析:

A

例12.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多少m?

解析:

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t=2s,

例13.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4s后听到回声。

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多少?

知识点3:

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

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现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

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传声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典型例题】

例1.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其所写的乐曲,用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写出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

C

例2.小红从小很爱唱歌,为了参加歌唱大赛,她天天在家练习,并且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所唱的歌,以便改正某些不足之处,可她放自己的录音时,总觉得不太像自己的声音,她为此而感到迷惑,你能帮她分析一下吗?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时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

由于空气传声的速度和固体传声的速度不同,所以听起来小红唱歌的声音也就不同,自己唱歌的声音是由骨传导的,而别人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导的,录音机中的声音也是由空气传导的。

答案:

别人听到我们说话是由空气传给他的声音,而听不到从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录音机收录到的声音也是这样。

因此,我们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就相当于别人所听到的声音,而不是自己一向听惯的声音,故听起来就不像是自己的声音。

知识点4:

音调(超声波和次声波)、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注意:

音调的高低是指声音的粗细,不是指声音的响与不响,也不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

人耳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

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对比

定义

决定因素

说明

音调

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频率

(振动的快慢)

俗称声音的“粗”“细”

响度

声音的大小

物体振动的振幅

(振动的强弱与距声源的距离)

俗称音量的“大”“小”

音色

声音的特色

物体本身

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思考一下:

“声音的高低”到底是指什么?

解析: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而在物理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唯一,且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能用来描述音调,而声音的大小用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典型例题】

例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______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______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______高。

解析:

响度音色音调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中的“细”指的是音调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解析:

C

例3.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

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解析:

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尽管音调和响度相同,但由于音色不一样,所以我们能辨别是谁的声音,小沈阳由于能很好地模仿刀郎发声时的音色,观众便感觉很像。

答案:

D

例4.如图所示,将甲、乙两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得到甲、乙两种波形,从波形上可以得出()

甲乙

A、甲、乙两声音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两声音的响度相同

C、乙声音的音调高于甲声音的音调

D、乙声音的响度大于甲声音的响度

例5.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

  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的距离

解析:

C

例6.室外的电线在冬天里有风时便“嗡嗡”直响,而夏天即使在大风天也几乎听不到声音,为什么?

请你作出合理的猜想或解释,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解析:

题目中提到的情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温度,在夏天温度高,电线因膨胀而变长,在风的吹动下振动变慢,音调太低,当低于人的听觉频率下限(20Hz)时,我们就不容易听到声音了;在冬天温度低,电线因收缩而变短,风吹动时振动会变快,音调较高,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就容易听到声音了。

验证实验很多,如:

将同一根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让它伸出桌面的长度不一样,让前后两次开始振动的幅度一样,比较两次听到声音的音调即可。

例7.向暖水壶中灌开水,随着壶中的开水越来越多,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也在逐渐变高,有经验的人能根据音调的变化判断出开水是否灌满了。

请你据此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解析:

音调变高,表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在变大,而暖瓶中只有空气柱振动最显著,且随着水量的增加,空气柱的长度在缩短。

所以提出的问题可以是:

相同的物体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吗?

验证实验很多,如:

将同一根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让它伸出桌面的长度不一样,让前后两次开始振动的幅度一样,比较两次听到声音的音调即可。

例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解析: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声。

因为:

(1)人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20000Hz,如果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就觉察不出来;

(2)振动物体周围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无论振动频率多大人耳也听不到声音(3)振动物体的振幅太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人耳也听不到声音(4)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决定于声源的振幅离声源的距离,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无关。

答案:

A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知识点5: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

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的来源:

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典型例题】

例1.噪声强度如果在______dB以上,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如果在______dB以上,长时间会造成对人的听力的伤害。

解析:

7090

例2.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传出

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种植树木花草

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解析:

C

例3.在下面几个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知识点6:

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

(医生查病时的“闻”,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另一未与之接触的音叉也发生振动;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震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3、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

(蝙蝠辨向)制作(声呐系统)

【典型例题】

例1.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_______,超声波还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___________。

解析:

波振动传播能量

例2.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

D

例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解析:

ABC

例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返回的声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为什么?

解析:

2296.5

不能,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并利用声速及运动速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计算题。

五、下一讲预习导学案:

光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知识结构图复习课本并完成课本后的练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2.下列四个句子:

(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

(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

(1)

(2)B.

(2)(4)C.

(1)(3)D.(3)(4)

3.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

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湖北省随州市出土了一套战国时铸造的编钟。

这套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每个编钟的厚薄和质量有差异,乐师敲击这套编钟便可演奏出独具特色的美妙音乐。

这些编钟在发声时主要不同的是()

  A.音色B.音调 C.响度D.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是我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

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7.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8.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9.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的不是自己的外婆(如图),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频率

10.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周围的声响大致不应超过()

A.20分贝B.50分贝C.70分贝D.90分贝

二、填空题

11.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______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__的缘故.楼道里写着“轻声慢行”的标牌,“轻声”是指减小声带的________。

12.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发生的。

若扬声器某时刻停止发声,则已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立即停止传播。

13.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在________中不能传播。

14.我们在听熟人打来的电话时很容易听出对方是谁,其原因是不同的人讲话时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

由于__________,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1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中的。

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波传递到全国各地。

16.“无声手枪”是在处减弱噪声的;在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17.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18.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

19.图中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是乐音的波形,图是噪声的波形。

20.1986年1月29日0时38分(北京时间),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大约经过13h后,它的次声波传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北京监测站(香山),其间的路程达14300km,则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约是_________km/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