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83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docx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

第一节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

一、动力设备及低压配电系统

(一)柴油发电机组

<1>施工现场柴油发电机的额定电压必须与外电线路电源电压等级相符。

<2>固定式柴油发电机组应安装在室内符合规定的基础上,并应高出室内地面0.25~0.30m。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应处于水平状态,放置稳固,其拖车应可靠接地,前后轮应卡住。

室外使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应搭设防护棚。

<3>柴油发电机组及其控制、配电、修理室等的设置应保证电气安全距离和满足防火要求;排烟管道应伸出室外,且严禁在室内和排烟管道附近存放贮油桶。

<4>施工现场的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环境应选择靠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周边道路畅通及避开污染源的下风侧和易积水的地方。

<5>发电机组电源必须与外电线路电源连锁,严禁与外电线路并列运行;当2台及2台以上发电机组并列运行时,必须装设同步装置,并应在机组同步后再向负载供电。

<6>柴油发电机组整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6.1>柴油机及发电机的主要参数应达到说明书规定指标,输出功率不得低于额定功率的85%;

<6.2>机组外表应整洁,不应有明显锈蚀;

<6.3>机组运行不应有异响、剧烈振动、超温;

<6.4>机组辅助设施配备应合理,运行应达到规定要求;

<6.5>各种仪表应齐全、灵敏可靠,数据指示应准确。

<7>柴油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7.1>柴油机启动、加速性能应良好,怠速平稳;

<7.2>运转不应有异响,油压力为0.15~0.30MPa,水温、仪表指示数据应准确,符合说明书的规定;

<7.3>柴油机曲轴箱内机油量不应过低或过高,宜在机油尺上、下刻度中间稍上位置;

<7.4>空气、机油、柴油滤清器应保持清洁,更换滤芯的时间应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执行;

<7.5>水箱应定期清洗,保持水箱内外清洁;

<7.6>当水温超过规定值时,节温装置应能自动打开;

<7.7>风扇皮带松紧应适度;

<7.8>电气线路、油管管路应排列整齐、卡固牢靠;

<7.9>柴油机地脚螺栓不应松动、缺损;

<7.10>柴油机负荷调节器配备应合理。

<8>润滑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8.1>机组润滑装置应齐全,运转时不得漏油;

<8.2>柴油机滤清装置应齐全,清洁完好,油路畅通,各润滑部位润滑良好;机组润滑系统油压正常;润滑油厂牌、型号、黏度等级(SAE)、油质量等级(API)、油量应符合说明书的要求。

<9>电气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9.1>柴油发电机组应采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和独立设置的与原供电系统一致的接零(接地)保护系统,接地装置敷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接地体(线)连接应正确、牢固,其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

<9.2>柴油发电机组馈电线路连接后,两端的相序应与原供电系统的相序一致;

<9.3>柴油发电机组至低压配电装置馈电线路的相间、相地间的绝缘应良好,且绝缘电阻值应大于0.5MΩ;

<9.4>励磁调压、灭弧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应齐全、可靠;

<9.5>供电系统应设置电源隔离开关及短路、过载、漏电保护电器;电源隔离开关分断时应有明显可见的分断点。

<10>冷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0.1>冷却装置齐全可靠,运转时不得泄漏;

<10.2>冷却系统的水质应经软化处理,并应保持洁净;

<10.3>排水温度应达到说明书的要求。

<11>柴油发电机组紧急保险装置应配置齐全,工作可靠;各种防护装置应齐全有效。

(二)空气压缩机及附属设备

<1>施工现场的电动空气压缩机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应与电源电压等级相符。

<2>固定式空气压缩机应安装在室内符合规定的基础上,并应高出室内地面0.25~0.30m。

移动式空气压缩机应处于水平状态,放置稳固,其拖车应可靠接地,工作前应将前后轮卡住,不应有窜动。

<3>室外使用的空气压缩机应搭设防护棚。

<4>空气压缩机整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4.1>排气量、工作压力参数均应达到额定指标;

<4.2>整机不得有油污、明显锈蚀,管路敷设应合理、固定可靠;

<4.3>零部件及附属机具应齐全;

<4.4>进排气阀不应漏气,不得有严重积炭、积灰;

<4.5>电器和电控装置应齐全、可靠,电气系统绝缘应良好,接地装置敷设、接地体(线)连接正确、牢固,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

<4.6>贮气罐焊缝不得有开焊、裂纹及变形,并应有出厂合格证;罐体内不得有油污和冷凝水;承受压力的贮气罐罐体应在检定期内。

<5>空气压缩机的内燃机启动性能应良好、怠速平稳,运转不应有异响,油压表、水温表指示数据应正确;油压表应按计量管理规定定期检定。

<6>空气压缩机的电机应匹配合理;运转不得有异响;温升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

<7>空气压缩机的润滑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7.1>内燃机滤清装置应齐全、有效、清洁完好、油路畅通;各润滑部位应润滑良好;润滑油厂牌、型号、黏度等级(SAE)、油质量等级(API)、油量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

<7.2>内燃机的滤油器效果应良好,油压不得低于0.1MPa,机油泵供油应正常。

当油压低于0.08MPa时,油压开关应能切断至停车电磁铁的电路。

<8>空气压缩机的安全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1>各安全阀动作应灵敏可靠;

<8.2>自动调节器调节功能应良好;

<8.3>压力表应灵敏可靠,计测正确,且在检定期内。

(三)低压配电系统

<1>在TN接零保护系统中,通过总漏电保护器的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之间不应再作电气连接。

保护零线应单独敷设,重复接地线应与保护零线相连接。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和动力设备金属结构体作相线或工作零线。

<3>保护零线上不应装设开关或熔断器,不应通过工作电流,且不应断线。

<4>用电设备的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并联接地,严禁串联接地或接零。

<5>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箱直接控制2台及2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

<6>动力设备及低压配电装置的负荷线应按计算负荷选用无接头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

电缆的芯线数应根据负荷及其控制电器的相数和线数确定:

三相四线时,应选用五芯电缆;三相三线时,应选用四芯电缆;当三相用电设备中配置有单相用电器具时,应选用五芯电缆;单相二线时,应选用三芯电缆。

电缆芯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其中PE线应采用绿/黄双色绝缘导线。

<7>电气系统的绝缘应良好,接地装置敷设和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接地体(线)连接应正确、牢固。

<8>配电室(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8.1>成列的配电柜和控制柜两端应与重复接地线及保护零线作电气连接;

<8.2>配电柜应装设电源隔离开关,以及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器;电源隔离开关分断时应有明显可见分断点;电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2.1>当总路设置总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路、分路隔离开关和总路、分路断路器或总路、分路熔断器;

<8.2.2>当所设总漏电保护器同时具备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时,总路上不应再设断路器或熔断器;

<8.2.3>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采用分断时应具有可见分断点,并应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隔离电器;

<8.2.4>熔断器应选用具有可靠灭弧分断功能的产品;

<8.2.5>总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应与分路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相适应。

<8.3>配电室(房)内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

<8.4>配电室(房)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应能防雨、防风沙;防火等级不应低于3级;室内应配置沙箱和可用于扑灭电气火灾的灭火器;当采用百叶窗或窗口安装金属网时,金属网孔不应大于10mm10mm;

<8.5>配电室(房)的照明应分别设置正常照明和事故照明;

<8.6>配电柜正面的操作通道宽度:

单列布置或双列背对背布置不应小于1.5m;双列面对面布置不应小于2m;后面的维护通道宽度:

单列布置或双列面对面布置不应小于0.8m;双列背对背布置不应小于1.5m;侧面的维护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m;配电室(房)的顶棚与地面的距离不应低于3m。

<9>低压配电系统的配电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9.1>当动力、照明线在同一横担上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应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N、L2、L3、PE;

<9.2>当动力、照明线在两层横担上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

上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L2、L3,下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L2、L3)、N、PE;

<9.3>电杆埋设深度宜为杆长的1/10加0.6m,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在松软土质处宜加大埋入深度或采用卡盘等加固;

<9.4>导线中的计算负荷电流不应大于其长期连续负荷允许载流量,线路末端电压偏移不应大于其额定电压的5%;

<9.5>供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应避开易撞、易碰、易受雨水冲刷和气体腐蚀的地带,并应避开热力管道、河道和施工中交通频繁的场所;

<9.6>电缆线路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不得架设在树木、脚手架及其他设施上;

<9.7>当埋地敷设时,埋地电缆路径应设方位标志,深度不应小于0.7m,电缆上、下、左、右侧均应敷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并铺盖板保护,引出地面从2m高到地下0.2m处应加设保护套管;

<9.8>当加空敷设时,应沿电杆、支架或墙壁敷设,采用绝缘子固定,绑扎线应采用绝缘线,固定点间距应保证电缆能承受自重所带来的荷载,当沿墙壁敷设时最大弧垂距地不应小于2m。

<10>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0.1>在施工现场专用变压器供电的TN~S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与保护零线连接;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侧零线处引出;

<10.2>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用同一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的接地、接零保护应与原系统保持一致;

<10.3>TN系统中的保护零线除应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作重复接地外,还应在配电系统的中间处和末端处作重复接地;重复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在工作接地电阻允许达到10Ω的电力系统中,重复接地等效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不应将单独敷设的工作零线作重复接地;

<10.4>每一接地装置的接地线应采用2根及以上导体,在不同点与接地体作电气连接。

不应采用铝导体作接地体或地下接地线;垂直接地电阻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光面圆钢,不应采用螺纹钢,工作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接地也可利用自然接地体,但应保证其电气连接和热稳定;

<10.5>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采用焊接、压接、螺栓连接或其他可靠方法连接,不应缠绕或钩挂;

<10.6>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采用绝缘导线;配电装置和电动机械相连接的PE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²的绝缘多股铜线;手持式电动工具的PE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1.5mm²的绝缘多股铜线;

<10.7>作防雷接地机械上的电气设备,所连接的PE线应同时作重复接地,同一台机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和机械的防雷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11>低压配电系统的开关箱应符合下列规定:

<11.1>开关箱与分配箱的距离不应超过30m,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m,且安装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周围应有足够2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应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维修的物品;不应有灌木、杂草;

<11.2>开关箱应装设端正、牢固;固定式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1.4~1.6m;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坚固、稳定的支架上,其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1.6m。

<12>开关箱中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且应装设在靠近负荷的一侧,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潮湿或腐蚀场所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

二、土方及筑路机械

(一)一般规定

<1>土方及筑路机械主要工作性能应达到使用说明书中各项技术参数指标。

<2>技术资料应齐全;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事故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字迹清晰。

<3>机械在靠近架空高压输电线路附近作业或停放时,与架空高压输电线路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

<4>液压油应符合下列规定:

<4.1>应按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选用适当品种的液压油;

<4.2>高压时选用HM油。

<4.3>应定期化验检查液压油的清洁度,当清洁度低于规定的要求时,应及时更换。

正常情况下应每两个月取样化验一次;当不具备化验条件时,应按机械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时间换油。

<5>润滑油(脂)应符合下列规定:

<5.1>应按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选用适当品种和级别的内燃机机油、齿轮油、润滑油(脂);

<5.2>在启动内燃机前应检查机油油量、油质,并应按机械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时间换油;

<5.3>不同品种和级别的齿轮油不应相互混用,也不应与其他厚质内燃机油混用;

<5.4>不同品种和级别的润滑油不应混合使用;

<5.5>不同种类的润滑脂不应混合使用。

<6>燃油应符合下列规定:

<6.1>应根据当地气温情况,按内燃机使用说明书要求选用适当牌号的柴油;

<6.2>柴油加入油箱前,沉淀不应少于4h,加油时应过滤除去杂质;

<6.3>使用柴油时不得加入汽油。

<7>冷却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7.1>内燃机冷却水不应使用硬水或不洁水;

<7.2>可使用长效性防冻液;在不需使用时,应将防冻液全部放掉,将冷却系统冲洗干净再加冷却水;

<7.3>冬季未使用防冻液的,每日工作完毕后应将缸体、油冷却器及水箱里的水全部放净。

<8>土方机械整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8.1>各总成件、零部件、附件及附属装置应齐全完整,安装应牢固;

<8.2>整机内外应整洁,不得有油污、漏水、漏油、漏气、漏电;

<8.3>驾驶室门窗开关应自如,雨刮器、门锁应完好,玻璃不应有破损,视野清楚;

<8.4>各部操纵杆、制动踏板的行程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动作应灵活、准确;

<8.5>金属构件不得有弯曲、变形、开焊、裂纹;轴销安装应可靠,各螺栓连接应紧固;

<8.6>黄油嘴应齐全无缺,润滑油路应畅通,润滑部位应润滑良好;

<8.7>上下车扶手及踏板应完好,不应有开焊、腐蚀;

<8.8>各种仪表指示数据应准确。

<9>传动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9.1>液力变矩器工作时不应有过热,传递动力应平稳有效;滤清器清洁;各连接部分应密封良好,不应漏油;

<9.2>变速器档位应准确、定位可靠,工作时不应有异响;

<9.3>变速箱不应有渗漏;润滑油油面应达到油位检查孔标线;

<9.4>转向盘的自由行程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转动及回位应灵活、准确;

<9.5>各部传到齿轮啮合应良好、运转平稳,不应有异响。

<10>液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0.1>液压系统应设有防止过载和液压冲击的安全装置;安全溢流阀的调整压力不得大于系统的额定工作压力的110%;系统的额定工作压力不得大于液压泵的额定压力;

<10.2>液压油泵不应有过热和泄漏;

<10.3>液压缸内壁、活塞杆表面应光洁,不得有损伤;应运行平稳、密封良好;

<10.4>溢流阀、安全阀、单向阀、换向阀、液压控制元件应齐全完好;油管及接头不得有渗漏;

<10.5>散热器应清洁,工作时油温不应大于80℃;滤清器应清洁完好;油管及接头不得有渗漏。

<11>电气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1.1>电气线路应排列整齐、卡固牢靠,不得有破损、老化、短路、断路;

<11.2>电机启动性能应良好,发电机应工作正常;

<11.3>各种电控元件、指示灯、警示灯及报警装置工作应有效;

<11.4>各类照明灯、仪表灯、喇叭等应齐全完好;

<11.5>电瓶应清洁、固定牢靠,电解液液面应高出极板10~15mm,免维护电瓶标志应符合规定。

<12>行走机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2.1>行走架不应有开裂、变形;

<12.2>驱动轮、引导轮、支重轮、托链轮应齐全完好,不应有漏油、啃轨、偏磨;

<12.3>履带松紧度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履带张紧装置应有效;

<12.4>履带板螺栓应齐全,不应有松动;链轨磨损不应超限,销套不得有断裂;

<12.5>履带行驶跑偏量不应大于测量距离的5%。

<13>制动及安全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3.1>制动踏板行程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13.2>制动液型号、规格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制定液液面应在标志位置;

<13.3>制动总泵、分泵及连接管路不应有漏气、漏油;

<13.4>空气压缩机应运转正常,气压调节阀工作正常;当系统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应能自动打开;

<13.5>制动蹄片与制动毂间隙应调整适宜,制动毂不应过热,制动应可靠有效;

<13.6>驻车制动摩擦片不应有油污、烧伤,驻车制动应可靠有效;

<13.7>制动块、制动盘应清洁,不应有油污,制动应可靠有效。

(二)履带式单斗液压挖掘机

1、回转机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回转驱动装置工作应平稳,不应过热;

(2)回转平台旋转应平稳,不应有阻滞、冲击,回转齿轮啮合、润滑应良好;

(3)回转减速装置齿轮油油面应达到油位标记高度。

2、行走驱动马达、回转驱动马达工作时不应有异响、过热、泄漏。

3、工作装置动作速度应正常,工作装置液压缸活塞杆的下沉量不应大于100mm/h。

4、操纵控制阀应能有效地控制回转平台左右旋转、斗杆伸出及回缩、动臂上升及下降等各种动作。

5、工作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动臂、斗杆、铲斗不应有变形、裂纹、开焊;

(2)斗齿应齐全、完整,不应松动;

(3)动臂、斗杆、铲斗的连接轴销等应润滑良好,轴销固定应牢靠。

6、制动及安全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行走踏板处于自由状态、行走操纵杆处于中立位置时,行走制动器应自动处于制动状态;

(2)放开多路换向阀操纵杆后,操纵杆应自动更换位置,挖掘机的工作功能应能停止;

(3)先导控制开关杆工作应可靠有效。

(三)轮胎式装载机

<1>驱动桥齿轮应运转平稳,不应有异响,桥壳不应有裂纹,连接螺栓应紧固;齿轮油油面应达到油位标记高度。

<2>轮边减速器运转应平稳,不应有异响及过热。

<3>操纵控制阀应能准确有效地控制动臂升降及浮动、铲斗上转及下翻等各种动作。

<4>工作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1>动臂、摇臂和拉杆不应有变形和裂纹,轴销应固定牢靠,润滑应良好;

<4.2>铲斗应完好,不应有裂纹,斗齿应齐全、完整,不应松动。

<5>制动及安全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1>制动应可靠有效;制动块、制动盘应清洁,不应有油污;制动踏板行程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

<5.2>制动液型号、规格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制动液液位应在标记位置;

<5.3>驻车制动摩擦片不应有油污和烧伤,驻车制动应可靠有效;

<5.4>空气压缩机运转应正常,气压调节阀工作应正常;当系统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应能自动打开;

<5.5>制动总泵、分泵及连接管路不应有漏气和漏油。

三、焊接机械

(一)一般规定

1、焊接机械的用电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焊接机械的零部件应完整,不应有缺损。

2、电焊机导线应具有良好的绝缘,绝缘电阻不得小于1MΩ,接地线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当长期停用的电焊机恢复使用时,其绝缘电阻不得小于0.5MΩ,接线部分不得有腐蚀和受潮。

3、电焊钳应有良好的绝缘和隔热能力;电焊钳握柄应绝缘良好,握柄和导线连接应牢靠,接触应良好。

4、电焊机的二次线应采用防水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电缆长度不宜大于30m。

当需要加长电缆时,应相应增加截面。

5、焊接铜、铝、锌、锡等有色金属时,应配备有效的通风设备及防毒面罩、呼吸滤清器或采取其他防毒措施。

6、当焊接预热焊件温度达150~700℃时,应设挡板隔离焊件发出的辐射热,焊接人员应穿戴隔热的石棉服装和鞋、帽等。

7、在载荷运行中,电焊机的温升值应在60~80℃范围内。

8、润滑装置应齐全完整,油路应畅通,润滑应良好,滑润油(脂)型号、油质及油量应符合说明书的要求。

9、安全防护装置应齐全、有效;漏电保护器参数应匹配,安装应正确,动作应灵敏可靠;接地(接零)应良好,应配装二次侧漏电保护器。

10、各类电焊机的整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机内、外应整洁,不应有明显锈蚀;

(2)各部连接螺栓应紧固牢靠,不应有缺损;

(3)机架、机壳、盖罩不应有变形、开焊、开裂;

(4)行走轮及牵引件应完整,行走轮润滑应良好。

(二)交流电焊机

<1>接线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1>一、二次接线保护板应完好,接线柱表面应平整,不应有烧蚀、破裂;

<1.2>接线柱的螺帽、铜垫圈、母线应紧固,螺母不应有破损、烧蚀、松动;

<1.3>接线保护应完好。

<2>调节器及防振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1>调节丝杆及螺母应转动灵活,不应有弯曲、卡阻,紧固件不应松动;

<2.2>防振弹簧弹力应良好有效;

<2.3>手摇把不应松旷、丢失。

<3>电焊机罩壳应能防雨、防尘、防潮。

(三)直流电焊机

1、分级变阻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变阻器各触点不应烧损,接触应良好,滑动触点转动应灵活有效;

(2)输入、输出线的接线板应完好、接线柱不应烧损和松动,接头垫圈应齐全。

2、换向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无刷电机除外)

(1)刷盒位置调整应适当;不应锈蚀;刷盒应离开换向器表面2~3mm;

(2)碳刷与换向器接触应良好,位置调整应适度;

(3)碳刷滑移应灵活无阻,磨损不应超过原厚度的2/3。

3、安全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线路均应绝缘良好,输入线应符合接电要求,输出线断面应大于输入线断面的40%以上;

(2)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

(3)接线板护罩、开关的消弧罩应完整。

(四)埋弧焊机

<1>传动机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1>减速箱油槽中的润滑油油量、油质应符合说明书要求;

<1.2>送丝滚轮沟槽、齿纹应完好,滚轮、导电嘴(块)应接触良好,不应有磨损;

<1.3>软管式送丝机的软管槽孔应清洁,应定期吹洗。

<2>电气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2.1>接导线长度不应大于30m,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²;

<2.2>电源及控制电路定时应准确,允许误差不应大于5%;

<2.3>电源电缆和控制电缆连接应正确、牢固;控制箱的外壳应可靠接地;控制箱的外壳和接线板上的罩壳应盖好。

(五)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1>整机应具备防尘、防水、防烟雾等功能。

<2>减速机传动应平稳,送丝应匀速。

<3>电弧燃烧应稳定。

<4>电压、电流调节装置应完好,调节应灵敏、高精度。

<5>熔滴与熔池短路过渡应良好。

(六)气焊(割)设备

<1>外观应清洁,润滑应良好,不应漏水、漏电、漏油、漏气。

<2>各附属装置和设备(空压机、气瓶、送丝机、焊接架)应符合相应的检验技术要求。

<3>冷却、散热、通风系统应齐全、完整,效果良好。

<4>电气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4.1>电源装置、控制装置应完好,调整应方便,操作应灵活;

<4.2>各元器件应齐全完好、运行可靠;

<4.3>机组元件工作温度应符合说明书规定;

<4.4>各仪表应齐全完好,指示数据应准确。

<5>氧气瓶及其附件、胶管工具均不应沾染油污,软管接头不应采用含铜量大于70%的铜质材料制造。

<6>气瓶(乙炔瓶、氧气瓶)与焊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