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877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58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4页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4页
亲,该文档总共1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docx

轨道交通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完整

 

质量通病、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

第一部分工程概述

1.1编制目的

消除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确立对质量终身负责的观念,完善质保体系严格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工程。

1.2工程概况

 

第二部分地铁车站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

1.钢筋工程

1.1钢筋加工

1.1.1通病现象

(1)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

(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

1.1.2处理方法

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截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对于Ⅰ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

1.2钢筋绑扎与安装

1.2.1通病现象

(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移。

(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

(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成八字形。

1.2.2处理方法

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度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垫块间距应适宜,板筋垫块间距不大于1000mm,梅花形放置,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板底露筋,上层板筋应加马凳;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按规定检查钢筋的绑扎质量,绑扎缺扣数量不超过绑扎数的10%,且不应集中;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值班,纠正和修复因混凝土工操作时对钢筋的践踏。

混凝土振捣时发现钢筋移位立即纠正,随时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是在现浇板的中部和与梁的交接处。

1.3砼浇筑后钢筋

1.3.1通病现象

主筋偏位。

1.3.2防治措施

(1)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墙、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

(2)加强混凝土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带料斗的混凝土直接灌注到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

混凝土浇捣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

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

(3)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

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墙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钢筋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

1.3.3处理方法

按照1∶6的斜率调整柱筋位置,并在钢筋底部加设倒“7”字形相同钢筋型号规格的加强筋。

2.模板工程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

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模板一般质量通病如下:

2.1轴线位移

2.1.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1.2原因分析

(1)放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2.1.3防治措施

(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2.2标高偏差

2.2.1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2.2原因分析

(1)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

(3)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

2.2.3防治措施

(1)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3)测量水准点经换人测量闭合后才能施工,需经常检查水准点是否被破坏。

(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

(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2.3结构变形

2.3.1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2.3.2原因分析

(1)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直撑部分地基下沉。

(5)预留孔洞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而变形。

2.3.3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模板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

特别是预留孔洞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

2.4接缝不严

2.4.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4.2原因分析

(1)看图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燥造成裂缝。

(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2.4.3防治措施

(1)看图审图要认真,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

(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2.5脱模剂使用不当

2.5.1现象

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2.5.2原因分析

(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

(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3)使用了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及混凝土,又影响了混凝土表面装饰质量。

2.5.3防治措施

(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

(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

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和各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剂等。

(3)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度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

2.6模板未清理干净

2.6.1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6.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2.6.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2.7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

2.7.1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

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

2.7.2原因分析

(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

(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

2.7.3防治措施

(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2)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

2.8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2.8.1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2.8.2原因分析

(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

(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

2.8.3防治措施

(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

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必须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必须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

荷载过大的木模板支撑体系可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用扒钉固定好。

(3)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

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4)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前对土层进行加固。

3.混凝土工程

3.1轴线、尺寸偏差

3.1.1产生原因

(1)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变形和位移。

(2)模板自身变形,支撑不牢,支撑点基土下沉。

(3)混凝土浇筑时一次投料过多,一次浇筑高度超过规定,使模板变形。

(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

(5)施工测量放线有误。

(6)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当,造成模板倾斜等。

3.1.2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

(2)模板要有模板施工方案,方案要经过计算,保证足够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3)下料高度不大于2m。

(4)振捣时振捣棒不要接触模板。

(5)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检查核对,确保轴线、尺寸准确无误。

3.1.3处理方法

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

偏差较大时,需经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

3.2混凝土结构裂缝

3.2.1产生原因

(1)模板及其支撑不牢,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

(2)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产生分层,出现裂缝。

(3)养护不好引起裂缝。

(4)拆模不当,引起开裂。

(5)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产生裂缝。

(6)构件受力过早或超载引起裂缝。

(7)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开裂。

(8)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当引起开裂等。

3.2.2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要经过计算,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

(3)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

(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

3.2.3处理方法

对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可将裂缝处加以冲洗,用水泥砂浆抹补。

当裂缝较大、较深时,应将裂缝附近混凝土凿成V型凹槽,扫净并湿润,先刷一道水泥砂浆,然后用1∶2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总厚度在10~20mm,压实抹光,并加强养护。

3.3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

3.3.1产生原因

(1)模板接缝不严,板缝处漏浆。

(2)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或模板未满涂隔离剂。

(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漏振造成蜂窝麻面、不严实。

(4)混凝土搅拌不均,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时自由倾落高度过大产生离析。

(5)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

(6)混凝土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出现蜂窝麻面等。

3.3.2预防措施

(1)混凝土浇捣前应检查模板缝隙严密性,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

(2)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m,超过2m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等进行下料。

(3)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根据振点密度及振捣机械的功率调整),使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3.3.3处理方法

(1)麻面主要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应加以修补,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

(2)如果蜂窝较小,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

(3)如果蜂窝较大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加强养护。

(4)如果是孔洞,凿去疏松软弱的混凝土,用压力水管或钢丝刷洗刷干净,支模后,涂纯环氧水泥浆进行封闭处理或用压力灌浆。

孔洞较严重时,则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进行处理。

3.4露筋

3.4.1产生原因

(1)混凝土振捣时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

(2)构件截面尺寸较小,钢筋过密,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

(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造成露筋等。

3.4.2预防措施

(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垫足垫块,固定好,同时保证保护层厚度。

(2)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

如遇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

(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

3.4.3处理方法

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

3.5混凝土缺棱掉角

3.5.1产生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湿润或浇水不够。

(2)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

混凝土强度低。

(3)木模板吸水膨胀,边角被拉裂。

(4)拆模时过于大力,棱角被刮掉。

(5)低温施工过早拆掉侧面非承重模板。

(6)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涂隔离剂或涂刷不均匀。

3.5.2预防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将模板充分湿润。

(2)浇筑后要加强养护。

(3)拆模时避免使用蛮力,注意保护棱角。

(4)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才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5.3处理方法

将松散地方凿除,冲洗干净并用水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或支好模板用高一级混凝土捣好抹平,并加强养护。

3.6混凝土板面不平整

3.6.1产生原因

(1)混凝土浇捣完后,表面仅用铁揪拍几下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

(3)模板没支承在坚固的地基上或垫板支承面不够,以致在浇灌混凝土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

3.6.2预防措施

(1)混凝土浇捣完后,应严格按施工规范用抹子找平、压光。

(2)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才可以在板面上走动。

(3)模板要有施工方案并经过计算,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并支在坚实的地基上,垫板有足够的支撑面积,以防止下沉。

3.7混凝土缝隙及夹渣

3.7.1产生原因

施工缝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

3.7.2预防措施

浇筑前对墙柱根端、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沙、木屑等。

3.7.3处理方法

按照蜂窝、麻面、孔洞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3.8墙柱底部缺陷(烂脚)

3.8.1产生原因

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浇筑前未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砂浆。

3.8.2预防措施

采取在浇筑顶板混凝土时,在墙、柱根部支设模板处分别用4m和2m刮杠刮平,并控制墙体两侧及柱四周标高,标高偏差控制在2mm以内,并用铁抹子找平,支模时加设海棉条或橡胶软管。

3.8.3处理方法

参照蜂窝、麻面、孔洞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3.9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

3.9.1产生原因

(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过期受潮结块、砂石含泥量太大、袋装水泥重量不足等,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

(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原材料计量不准确,如砂、石不过磅,加水不准,搅拌时间不够。

(3)混凝土试块不按规定制作和养护,或试模变形,或管理不善、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等。

3.9.2预防措施

(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

(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

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

(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

(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

3.10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3.10.1支立模板

砼的外观也即外露面的形成直接取决于模板,而模板的选择和支立质量,直接影响着砼的外观,如果模板本身质量低劣,生锈变形,加之支立不规范,会导致砼出现蜂窝、麻面、表面无光泽、跑模等外观缺陷。

施工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1)模板要选择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不易变形、表面光洁的板材,防止浇筑砼时有明显挠曲和变形。

砼外露面的模板板面适合采用胶合板或钢模板。

(2)对大面积的砼,适合选择模数少单块表面积较大的模板拼装,这样可以减少模板的拼缝数量,从而减少砼表面的错台和不平整现象。

(3)模板拼缝要保证搭接平顺、严密,不能出现错台和大的缝隙,对于局部缝隙难以整合的地方要加贴胶条,保证不漏浆。

(4)支架必须稳定、坚固,可以抵抗施工中偶然发生的冲撞和振动。

支架立柱要安装在有足够承载力的地基上,保证浇筑砼后不发生超过设计规定的允许沉降量。

对于蹬立在土地上的支架,做好排水措施,防止雨水浸软。

(5)支架在模板背面的支撑要分布合理,两模板拼缝处可用木条垫平,再加以支撑,防止浇筑振捣过程中模板错动,形成错台。

3.10.2涂脱模剂

(1)脱模剂最好选用干净的机油、色拉油或市场上出售的专用脱模剂,其脱模效果远远好于一般调配的脱模剂。

(2)脱模剂涂抹时间最好在立模前30分钟涂抹完毕并加以保护、防止污染。

要均匀涂抹,厚度一致,不能有漏涂、沾有污渍和滴流现象。

(3)脱模剂不可随意更换,要始终固定使用同一种,减少色泽差异。

3.10.3拌和砼

(1)在拌和砼之前,先根据现场各集料本身的含水量将试验配合比转化为现场配合比,再确定出合理可靠的配比控制方案作为保障,要让每一道进入搅拌筒的料严格按配比计量进行。

(2)用规范的连续搅拌时间,将各种组合材料拌成颜色一致,分布均匀的混合物,并从搅拌筒排出。

(3)在出料口及时抽检砼的坍落度,以此数据调整水的用量,将坍落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并确定同一种水泥、同一标号、同一粗细骨料及掺合料、同一计量用于同一结构,以确保每一盘料性质稳定、稠度相同。

3.10.4砼浇筑

(1)砼由高处落下的高度不得超过2米。

超过2米时要采用导管或溜槽。

超过10米时要采用减速装置。

导管或溜槽要保持干净,使用过程要避免发生离析。

(2)局部边角部位需要人工用铁锹端运砼时,要采用扣锹轻放,不可泼洒混合料。

(3)在浇筑时对砼表面操作仔细周到,使砂浆紧贴模板,以使砼表面光滑、无水囊、气囊或蜂窝。

砼分层浇筑厚度不应超过30cm。

浇筑要连续不间断,以防间隔时间过长形成断层纹。

(4)浇筑砼期间,必须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体等稳定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5)砼初凝后,模板不得振动,伸出的钢筋不可承受任何外力。

3.10.5砼捣实

(1)振捣器要垂直插入砼内,且必须插至前一层砼,以保证新浇砼与先浇砼结合良好插进深度一般为50~100mm。

抽出时速度要慢,以免产生空洞。

(2)插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得超过有效振动半径的1.5倍。

避免与钢筋和预埋物件接触。

模板角落以及振捣器不能达到的地方,辅以插钎振捣,以保证砼密实度及其表面平滑。

(3)不能在模板内利用振捣器使混凝土长距离流动或运送混凝土,以致引起离析。

混凝土振捣密实的标志是砼停止下沉,不冒气泡、翻浆、表面平坦。

3.10.6砼养生

(1)砼浇筑成型,待表面收浆后尽快对砼进行养生,养生平面砼结构物采用干净覆盖物洒水保湿的办法,最少应保持14天。

(2)对于墩柱等立面难以覆盖的地方,可采用包裹塑料薄膜的办法,密封保持水分,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气温高、风力大的天气。

(3)养生期间,砼强度达到2.5MPa之前,不得使其承受荷载。

(4)夏天砼的养生必须做好保湿工作、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表面湿润,冬天必须做好保温工作,场外砼结构物采用搭建养生棚,在养生棚内生火炉煮沸水增温、保湿的办法,并在养生棚内安装温度计。

4.防水工程

4.1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孔洞等造成的渗漏。

4.1.1产生原因

(1)主要原因是配合比不准,坍落度过小,长距离运输和自由入模高度过大,造成混凝土离析。

(2)局部钢筋密集或预留洞口的下部混凝土无法进入,振捣不实或漏振,跑模漏浆等。

4.1.2预防措施

(1)针对以上情况对混凝土应严格计量,搅拌均匀,长距离运输后要进行二次搅拌。

(2)对于自由入模高度过高者,应使用串桶滑槽,浇筑应按施工方案分层进行,振捣密实。

对于钢筋密集处,可调整石子级配,较大的预留洞下,应预留浇筑口。

(3)模板应支设牢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指派专人值班“看模”。

4.2施工缝、诱导缝、变形缝渗水

4.2.1产生原因

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诱导缝、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