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88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小初高学习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017年4月,“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推进会在沪举行。

下列最可能被列为研讨主题的是

A.炎黄的传说 B.姜寨聚落 C.二里头宫殿 D.殷墟甲骨

【答案】A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神话。

炎黄的传说也属于神话,所以可能成为“中华创世神话”的研讨主题,而姜寨聚落、二里头宫殿、殷墟甲骨等均是客观存在的,不属于神话的范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2.从历史纪年视角看,下列历史概念与众不同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A

【解析】文景之治中的“文景”是谥号,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中的“贞观、开元、康乾”等的说法均属于年号,注意年号和谥号的区别即可做对此题,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所谓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3.下图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其体现的思想是

A.唯物主义

B.人文主义

C.重商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体现的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故答案选B。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排除A;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货币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财富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排除C;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肯定是要推崇人文主义的。

4.观察下图,“?

”处的地名是

A.长安

B.洛阳

C.泉州

D.南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结合地理知识可知“?

”处只能是泉州而非长安、洛阳、南京等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解答“以图证史”类试题应注意三点:

(1)抓图片信息:

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

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

(3)重联系:

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孔子看来,作为判断所有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A.仁

B.义

C.礼

D.信

【答案】B

【解析】仁主要是强调人际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义”是孔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或准绳,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礼主要是强调等级观念、礼仪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6.汉武帝为了裁抑相权,所采取的策略是

A.组建“内朝”

B.分设“三省”

C.创设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三公之外,武帝选拔亲信组织“内朝”,对削弱相权,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分设“三省”的是唐太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创设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组建“内朝”是汉武帝裁抑相权的具体措施。

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7.“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乃决定南迁洛阳。

作出此决定的是

A.周平王

B.北魏孝文帝

C.宋高宗

D.清朝顺治帝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平城”“洛阳”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所以作出此决定的是北魏孝文帝而非周平王、宋高宗、以及清朝顺治帝等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8.宋元时期,国家粮赋的主要供给区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

9.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质疑的是

A.君主专制

B.君权神授

C.君主立宪

D.开明君主

【答案】B

【解析】启蒙思想家主张理性,普遍质疑的是神权思想,普遍反对的是君权神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君主专制并非被普遍质疑的,如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立宪、开明君主均非启蒙思想家普遍质疑的,例如,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开明君主,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10.首任同文馆事务总管徐继畲(1795-1783),有“千夫所指的思想先驱”之誉。

由此判断他

A.反对帝制

B.襄赞洋务

C.鼓吹革命

D.倡导民主

【答案】B

【解析】同文馆是洋务远动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是服务于洋务运动的,所以同文馆事务总管徐继畲必然会襄赞洋务,而反对帝制、鼓吹革命、倡导民主的均是孙中山而非徐继畲,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在某思想家的著作中频繁出现“无产阶级”“资本主义”“革命”“自由”“工人运动”等词汇,该思想家是

A.马基雅弗利

B.卢梭

C.欧文

D.马克思

【答案】D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等均和马克思密切相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基雅弗利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推崇实用主义,强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梭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不涉及“无产阶级”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主张“革命”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12.林则徐曾上书当朝皇帝曰: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导致他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输入

B.虎门销烟

C.英国发动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所以导致他上书的直接原因就是鸦片输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林则徐上书时尚未进行虎门销烟,英国也尚未发动战争,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林则徐上书和太平天国运动毫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13.下面是时人所绘的《三国同盟元首图》,居于中间的应是

A.意大利国王

B.德意志皇帝

C.奥地利皇帝

D.不列颠国王

【答案】B

【解析】三国同盟的核心国是德国,所以德意志皇帝应居于中间,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意大利不是核心国,所以意大利国王不会居于中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中是奥匈帝国皇帝而非奥地利皇帝,一战之后才有奥地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列颠国王不会出现在三国同盟元首图,因为英国不属于三国同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14.据统计,19世纪末上海译书占全国总数的77%,以质量而言,大多数有影响的西书也出自上海。

由此可见,上海已成为

A.洋务运动中心

B.西学传播中心

C.维新运动中心

D.新文化运动中心

【答案】B

15.下面是1906年夏曾佑编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目录结构。

由此可知,编撰该书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进化论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上古、中古、今古”等体现的是不断进化的思想,所以编撰该书的指导思想只能是进化论而非儒家思想、三民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6.英国学者李约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他一定会重点关注

A.《梦溪笔谈》

B.《资治通鉴》

C.《马可·波罗行纪》

D.《几何原本》

【答案】A

【解析】《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所以一定会被英国学者李约瑟重点关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资治通鉴》、《马可·波罗行纪》均不是科技著作,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几何原本》不是中国的科技著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四个选项只有《梦溪笔谈》属于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

17.下面是“182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的变化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柱状图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在做此题时要注意1913年的柱状图,此时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比较,美国第一,德国第二,英国第三,法国第四,故答案选C。

18.“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

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

此言评论的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故答案选D。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没有涉及设立使馆和驻扎军队的内容,排除ABC。

19.下图美元票面上的人物有“合众国”国父之称。

此人曾经

A.领导独立战争

B.签署《解放宣言》

C.倡导成立国联

D.推行“新政”

【答案】A

【解析】“合众国”国父指的是华盛顿,而华盛顿曾经领导独立战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签署《解放宣言》的是林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倡导成立国联的是威尔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新政”的是罗斯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20.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国家政治实践的第一人是

A.傅立叶

B.马克思

C.列宁

D.毛泽东

【答案】C

【解析】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国家政治实践的第一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傅立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克思是创了马克思主义,但没有实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毛泽东不属于“第一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往中曾产生过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

将下列王朝与同时代的交流者相对应(填写字母)。

王朝交流者

(1)(______)西汉A.探险家马可·波罗

(2)(______)唐朝B.使节张骞

(3)(______)元朝C.遣唐使吉备真备

(4)(______)明朝D.传教士利玛窦

【答案】BCAD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汉时派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时派遣唐使吉备真备来到中国,元朝时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所以答案就是BCAD。

22.丝绸之路也是交往之路,这种交往的动机可分为经济利益、开疆拓土、信仰驱动等。

据此,将下列史事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西汉设置河西四郡B.天竺高僧东来C.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D.南宋设置市舶司

E.宋夏边境设立榷场F.明末利玛窦来华G.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动机

史事

(1)经济利益

 

(2)开疆拓土

 

(3)信仰驱动

 

 

【答案】

动机

事件

经济利益

DE

开疆拓土

ACG

信仰驱动

BF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D.南宋设置市舶司、E.宋夏边境设立榷场均和经济发展相关,所以动机均是经济利益的驱使,A。

西汉设置河西四郡、C。

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G.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均和领土有关,所以动机均是开疆拓土的驱使,B。

天竺高僧东来、F.明末利玛窦来华均和宗教有关,所以动机均是宗教信仰的驱使。

23.工业时代

材料一

英国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陈列

1846年的机器模型

1845年出版的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霍布斯鲍姆(1917—2012)著《革命的年代1789—1848》

A

B

C

 

(1)若研究工业革命与社会变局的关系,以上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的是,可作为间接证据的是。

材料二

如果产业革命仅仅在于一些技术改进,如果它的后果并不扩张到设备和商品之外,那么,它就终于成为一个不大重要的事件,它在通史上只能占很少的篇幅。

但是,它通过物质东西的媒介,即人类的需求、筹划和活动等具体表现便对人发生了影响。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问题:

(2)概括作者对工业革命价值的理解。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直接证据:

B

间接证据:

AC

(2)工业革命价值表现在对人(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产业(经济)革命和技术的改进。

(3)答案一同意:

(思路:

围绕作者的观点,结合相关事实,从技术与生产力关系,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目的视角分析)。

如,在作者看来,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不仅是体现在技术的改进,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和商品领域的改变,更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二不同意:

(基本思路,围绕作者的观点,结合相关事实,依据辩证的观点展开分析)能指出产业革命过程中(即“技术—设备—人类”)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要抓住关键字眼——社会变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属于社会变局的具体表现,所以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而其他两个只能间接证明工业革命与社会变局的关系。

(2)作者对工业革命价值的理解主要突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改造而更在于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本问其实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同意材料的观点,主要是从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可;也可以不同意材料的观点,主要从工业革命是技术改造,“技术—设备—人类”是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24.两次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申报》刊登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材料二

《清廷戊戌朝变记》载,慈禧曾经对光绪帝说:

“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戊戌政变后,慈禧的懿旨中频繁出现“祖宗之法不可坏”,并恢复八股取士,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材料三

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

“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8月,慈禧又言:

“变法一事,关系甚重……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

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1902年11月,清廷明谕全国:

“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需时日,科举改试策论。

问题:

(1)光绪和慈禧先后变法,分别由什么事件触发?

(2)依据材料,概括光绪和慈禧变法的言行有何异同?

(3)你怎样看待清末的两次变法?

【答案】

(1)光绪:

甲午战败或签订《马关条约》形成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慈禧: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任一)。

(2)同:

学习西方,关注教育变革等。

异:

光绪利用民意,坚守“圣贤义理”,博采西学(或坚守“中体西用”);慈禧由有条件(消极)支持到急切(积极)变法。

(3)水平1:

从背景看,两次变法都是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变法的主要目的都是出于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从变法的分歧与博弈(过程)中,可以看到清朝统治集团的分化和社会的缓慢转型。

(能从3个以上视角回答,并结合史实)

水平2:

这种争斗与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有关;帝、后之间的变法博弈不过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清廷中保守势力大,阻挠变法;。

(能从2个以上视角回答,并结合史实)

水平3:

依据上述观点,结合史实,仅能从一个视角回答的。

水平4:

其他答案,未能结合史实。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光绪的变法是在甲午战争后,突出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即可,而慈禧变法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突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均可。

(2)三则材料均涉及到学习西方和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光绪和慈禧变法言行的相同点要突出学习西方,关注教育变革之类的内容即可。

不同点主要从“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可知光绪帝是以圣贤义理之学,博采西学,植其根本;而慈禧太后则要从材料二的消极变法甚至反对变法到材料三的积极变法转变来进行分析。

(3)怎样看待清末的两次变法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要从变法的背景、变法的目的、变法的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变法的背景来看,两次变法都是在战争之后,即两次变法西方侵略所引起的、都和民族危机相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