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30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docx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试题

1、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4分)

什么是柔?

从构字的角度看,“柔”是趋矛之木。

一棵树,看似摇yè草木间,泯然于花草蓬卉,实则胸怀大志,内心有矛,一直按照一支长矛的坚硬和韧度要求自己。

它因雨露rùn泽而挺拨矫健,它因风雪mó砺而坚韧内敛。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3分)

(2)上面的文字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分)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时间的股市就像“过山车”,谁也不知道明天是涨,还是跌?

B.5月4日,参加红场阅兵式彩排的中国三军仪仗队,用俄语高唱苏联名曲《喀秋莎》穿越红场,可谓“一鸣惊人”。

C.8.1级地震使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面目全非,广场上的宫殿、庙宇……等损毁严重。

D.兴化的水上森林、板桥故居、姜堰的溱湖均是短途旅游的好去处。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年的泰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办得栩栩如生,评委和观众都对选手们精彩的表现交口称赞。

B.从严查处有毒西瓜,有毒草莓,让百姓吃上放心水果,这是执法部门责无旁贷

的责任。

C.老师的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

原来这首诗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经过十多年的绿化,现在的街道两旁,高大的绿树鳞次栉比。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第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耳闻不如目见,▲。

②行远必自尔,▲。

③▲,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⑤生命的价值何在?

生命的价值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

▲”的远大抱负;生命的价值就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的浩然正气。

5.名著阅读。

(6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在飞岛国,格列佛观看了那些正在候补重要官职或希望获得朝廷恩宠的人表演的绳舞;在慧骃国,他见识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

B.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的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108好汉聚义梁山,直到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过程。

C.《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历险后,两人又一次进入洞中找到了印第安人乔的钱箱,并平分了这笔钱。

D.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作品中只有温馨的回忆,而没有理性的批判。

(2)下面是京剧《西游记》剧本的片段,请阅读后联系原著回答问题。

(4分)

敖广野客何来?

孙悟空三星洞中得道,花果山上称王。

你我铁桥相界,入水来拜街坊。

(敖广傲慢)

敖广 哼!

   与你夙无来往,擅闯龙宫猖狂!

孙悟空某有小事求助,何用虚礼文章?

……

众水族神针被夺,龙宫不安,如何是好?

敖广  待我上奏天宫,捉拿妖猴!

剧本中“敖广”是谁?

“神针”指什么?

“上奏天宫”后,玉帝是如何处理孙悟空的?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

目前,“泰州教育大阅读”活动已正式启动,全市各学校纷纷响应,精心策划活动。

【调查研究】学校为引导大家重视阅读,从网上搜到下面这一张表格:

我国国民阅读情况统计

年份

成年人人均

纸质图书读书量

未成年人人均

纸质图书读书量

家长陪孩子

阅读时间

2013

4.77本

6.97本

23.87分钟/天

2014

4.56本

8.45本

23.64分钟/天

(1)请说明你看了这份表格后的发现。

(2分)

(2)请结合表格数据和下面的补充材料,说出你得出的结论。

(2分)

补充材料:

早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欧美国家人均纸质读书量为16本,北欧国家人均24本,犹太人人均64本。

邀请函

尊敬的王馆长:

我班将在本周五下午两点举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交流会,诚挚地邀请您担当本次活动的评委,请您务必光临指导!

(2)班班委会

2015年5月10日

【组织活动】九

(2)班将举行一次主题为“好书伴我成长”读书交流会,活动地点设在校报告厅。

同学们打算邀请校图书馆的王馆长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于是就写了这样一封邀请函:

(1)邀请函中有一处疏漏,请你指出。

(1分)

(2)邀请函中还有一处用词欠妥,请将修改好的句子写出来并说明这样改的原因。

(3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①》一诗,完成第7题。

(6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②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③看红湿处④,花重⑤锦官城。

【注】①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某日春夜降雨,因而写下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

②野径:

田野间的小路。

③晓:

天刚亮的时候④红湿处:

雨水湿润的花丛。

⑤花重:

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中所写之雨的时节特点和寄托的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请赏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潜”字的妙处。

(2分)

(3)颈联和尾联都写了视觉之景,但是有虚实之别。

请你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两联的表达效果。

(2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4分)

张翥①,字仲举,晋宁人。

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

翥少时,负其才隽②,豪放不羁,好蹴鞠③,喜音乐,不以家业屑④其意,其父以为忧。

翥一旦翻然改曰:

“大

人勿忧,今请易业矣。

”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

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⑤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

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

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

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注】①张翥(zhù):

元代诗人。

②隽:

通“俊”,才智出众。

③蹴鞠(cùjū):

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

④屑:

认为值得(做)。

⑤陆九渊: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又为杭州钞库副使()②翥少时()

③负其才隽()④今请易业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远于诗最高

A.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B.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C.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D.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

(2分)

译文: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2分)

译文:

1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张翥成才出名的原因有哪些。

(2分)

(三)阅读谢宛霏的《薯片的生意经》一文,完成12—14题。

(10分)

①关于薯片,你可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吃下第一片后,就会一口气把它们全吃光。

不要奇怪,实际上为了让消费者吃下更多的薯片,从研发、制造到营销,食品公司可是花了“狠心思”。

②对于吃薯片停不下来的原因,德国纽伦堡大学的一项脑成像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享乐性贪食”:

不为饥饿,而是为了获得

愉悦感而进行过度摄食。

③之所以愉悦,是因为食用薯片后,大脑奖赏系统的关键结构伏隔核被强烈激活,并发出一种奖赏信号,诱导享乐性进食发生。

另一方面,原本能够根据食物摄入量调节进食欲望的中枢饱腹感回路变得不再敏感,导致摄入的热量超过实际的能量需求。

于是,当你吃下第一片后,就会一口气把所有薯片吃光。

④食品业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不知道该怎么做时,请加糖。

再没有比糖更让人上瘾的配料了。

实验老鼠有两个选择:

含糖饲料、含可卡因饲料。

94%的老鼠选择了糖,而不是可卡因,即便是那些可卡因成瘾的老鼠,也很快投向了糖的怀抱。

⑤糖还有帮手——脂肪和盐,盐负责刺激你的味蕾,脂肪让人感到满足和愉悦。

它们会刺激你的大脑,生成内啡肽——一种快乐荷尔蒙,让人倍感愉悦。

⑥食品公司会建立庞大的科研团队,帮助公司创造一个个最能激发消费者进食欲望的食物配方。

乐事薯片的生产商菲多利公司在达拉斯有一个强大的研发中心,500名化学家、心理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每年要花费3000万美元开发完善产品的口感、香味和松脆度,他们还有一个4万美元的咀嚼器,用来测试薯片的最佳崩裂点。

⑦消费者对薯片有诸多担心:

让人发胖、对身体不好、油脂量高、吃不完难保存、对孩子有害。

市场心理学的先驱欧内斯特•迪希特曾经为薯片生产商菲多利公司撰写了一份报告,应对消费者对薯片又爱又怕的心理。

他的建议是用烘焙代替油炸,听上去更健康,但是真的如此吗?

烘焙薯片确实非油炸,但是并非没有用到油!

我们看一下配料表就会清楚地看到“氢化植物油和精炼植物油”。

而其中的氢化植物油就含有通常所说的对人体心脑血管有不利影响的反式脂肪酸,过多食用反式脂肪酸将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

⑧十多年来,食品行业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生产出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然后,又花大把的金钱和精力把它们推销出去。

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选自《读者》有删改)

12.文章以我们吃薯片所产生的切身体会开头,有何作用?

(2分)

13.请根据②③两段内容简要分析“吃薯片停不下来”的原因。

(2分)

14.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文章第⑦段末尾“过多”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2)有同学这样分析第⑥段的说明方法:

此段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具体说明乐事薯片的生产商菲多利公司在达拉斯的研发中心规模很大。

你认为他的理解正确吗?

为什么?

(3分)

(四)阅读《文明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一文,完成15—17题。

(10分)

①近日,几条社会新闻划出U型转弯:

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几度斗气交锋;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一元钱的旅游消费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网友人肉出的电话,却让同名者无辜“躺枪”、不堪其扰。

②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舆论环境,大家都有基本的文明观,对错的边界不会模糊,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出错:

不管有理没理,打人不仅是文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管多么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而从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到故宫的大水缸,“到此一游”的方块字确实是文明的污点。

有了这样的共识、守住这样的底线,文明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③不过,现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文明判断题。

暴打司机的视频足以激发很多人的义愤,但看了双方此前你争我抢的斗气,不少人也转变看法表示无法同情女司机。

骂人的导游确实让人全无好感,但“一元团”的背景,也让人感叹游客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刻字激发文明耻感,但人肉搜索、电话骚扰却也走到了另一个不文明的极端。

新闻本身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只是看到结尾就匆忙下结论、做断语,难免会失之偏颇,进而产生道德迷失。

④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艺术领域曾出现“道德焦虑派”,以影像探讨人可能面临的道德悖论。

上面这几起事件,就颇有道德悖论的意味,却也足以激发更多关于文明的思考。

从支持一方,到诘问双方;从看到结果,到关注原因;从草率行动,到反思后果……这样的递进一层,或许也正是文明更进一步的开始。

⑤部分舆论的反转带来这样的启示:

我们在追寻社会文明时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

⑥如果不幸成为当事人,可以更多反躬自省,掐断不断恶化的因果链条。

有人曾提出“踢猫效应”:

父亲被老板批评,回家骂孩子;孩子心里窝火,去踹路边的猫;猫逃到街上,司机避让时撞伤了路过的老板。

放在“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换位思考,或许就能打破“坏情绪传导闭环”,让事情向着不同方向演变了。

  ⑦而对于更多围观议论的人,或许也可以多看一面、深想一点。

不管你是开车还是走路,是游客还是导游,不用急着站队,更不用忙着挥舞“道德棒”、当起“键盘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也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

有了同理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分析事件的背景、思考道德的要求,也才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⑧“惟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让人越沉思而越敬畏”,这是康德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其中所谓“沉思”,

绝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审视与反省。

惟有如此,才能让道德成为责任、文明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真正走向和谐。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5.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文明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你觉得可以吗?

为什么?

如从文章中找一句话作为中心论点,应该是哪一句?

(4分)

16.第⑥段中谈及的“踢猫效应”的故事,有哪些作用?

(3分)

17.下面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用来作为本文的理论论

据?

为什么?

(3分)

A.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清·李惺

B.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清·郑板桥

(五)阅读《朗读的心》一文,完成18—21题。

(20分)

①几乎整个冬季,每天晚上我都做同一件事情。

②“可以开始吗?

”我问。

“可以了。

”外婆准备就续,半躺在床上微闭双目。

于是,我摊开书有声有色朗读起来。

那个冬天我想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外婆,让她在幸福与快乐中渡过难关。

③“妈妈,我很小的时候,外婆最疼我,是吗?

”“当然。

不疼你疼谁?

”“那么,当外婆需要时,我应尽力帮助她,对吗?

”外婆卧病在床,读小学三年级的我,像所有个性极强又富于爱心的孩子一样。

“当然!

”妈妈看着我,“小恒,你什么意思?

”“我是说,我可不可以不去学校,与外婆在一起,我们会很快乐。

”“啊?

又在打歪主意!

”妈妈拎起一根木棍,指着院门喊,“快上学去,再逃课我打断你的腿。

④与妈妈谈判失败,我懊丧了几天。

一切又恢复老样子,每天吃过早饭,不得不背起书包去学校,听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四眼”讲课。

四眼是一个50多岁的瘦高老头,戴着老花镜,看人时眼珠往上翻,低着头从镜架框上望过来,令你浑身每个毛孔都不舒服,我私下不怀好意地叫他“四眼”。

⑤我讨厌学校,讨厌四眼,讨厌那些像苍蝇似的文字。

我总是把语文书放在书包最里面,以免看见它影响心情。

我喜欢独自到田野,那高高的蓝天,一望无际的碧绿庄稼令我陶醉。

很小的时候我病了,外婆会抱着我到小河边,看那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戏的小鱼。

现在,外婆孤单地躺在病床上,我却无能为力。

⑥几天以后,我和妈妈之间又发生了冲突。

⑦那天,妈妈气极败坏,把那张令我尴尬的36分语文试卷扔在地上,“瞧瞧,还有脸让我签字,考这样的成绩也不害臊!

”“我讨厌四眼,我讨厌读书。

”我歇斯底里地跳着脚大叫。

我仿佛看见四眼幸灾乐祸的模样。

他让我把考卷交给妈妈,不就是希望我吃一顿皮肉之苦吗?

这个阴险得比汉奸还汉奸的家伙,我该诅咒他喝口凉水被噎死。

⑧还是外婆最疼我。

她把我揽在怀里,说了许多安慰的话。

我逐惭平静下来。

外婆忽然轻轻地问:

“你真的想帮助外婆?

”我使劲儿点点头。

“好吧,我最喜欢听小恒读书,读老师讲的那些有趣的文章!

”这我从未想到过。

从前外婆最喜欢我当一名解放军,头上戴着柳条编的帽子,腰插手枪,高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虽然恨死了四眼,恨死了语文,但我不能拒绝外婆的请求。

有史以来,我第一次郑重地打开语文书——那本已经破烂不堪,像卫生纸一样卷在一起的书。

但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一连几个字我都不认识。

听得津津有味的外婆睁开眼睛,问:

“怎么不读了?

⑨“我,我——”我的脸肯定涨得像紫茄子。

“如果不愿意读,外婆就不难为你了。

”“不,不——”我差点儿急出眼泪。

我无法开口承认自己不认识字。

那天晚上,我平生第一次感到羞愧。

虽然妈妈此前无数次因为我不安心学习而责骂甚至揪痛我的耳朵,可这次不同,生病的外婆需要我,而我却不能满足她。

⑩第二天,我破天荒地主动敲开四眼的门,希望他能告诉我那几个陌生字的正确读音。

出乎我的意料,四眼异常热情地接待了我。

在我告辞的时候,他还亲切地抚着我的肩说:

“小恒,很高兴你来。

”其实,四眼并不像我想象的那

么可恶。

  

以后几天,我不得不天天去找四眼。

因为每天晚上,我都要遇到几个陌生的字词。

在又一次回答完我的问题后,四眼慎重地询问我这样做的原因,他不明白一向对书本深恶痛绝的学生,为什么忽然对读书产生了如此兴趣。

虽然不太情愿,我还是把一切说了出来。

  

“向你的外婆问好,她很伟大!

”四眼扶镜架的手在微微颤抖,看得出他有些激动,“这样吧,我教你一个识字的办法!

”四眼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字典。

就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四眼教会了我如何查字典。

临走的时候,四眼打算把那本字典送给我,我谢绝了。

爸爸在我8岁生日的那天,曾经送给我一本《新华字典》做礼物。

为此,我有将近一天不理睬爸爸。

当时,我热切希望得到一支会“嗒嗒”作响的冲锋枪。

回到家,我一头扎进床底下,从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玩具和小人书中,寻找那本字典。

然而,我翻得天昏地暗也不见字典的踪影。

“小恒,你在干什么?

衣服又弄脏了!

”我仍撅着屁股埋头寻觅。

“问你呢,小恒!

”妈妈一把将我从床底下揪出来。

“《新华字典》,爸爸去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你不是拿它做小狗的枕头了吗?

”“天啊!

”我冲到狗窝前,可怜的字典还躺在那里。

我很庆幸它没有被小狗当烙饼咬碎。

奇迹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我发现那本破旧的语文书并不太令人讨厌,里面有动听的故事,优美的诗歌。

我开始愉快地上学,认真听课。

四眼提问时,我不再缩肩藏头担心他点到我的名字。

我也有机会在课堂上神气地朗读课文。

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后,我就拿着书坐在外婆的床边。

“可以开始吗?

”“可以了!

”外婆笑眯眯地回答。

我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朗读那些文章,甚至还可以有声有色地把它们背诵下来。

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并被评选为三好学生。

四眼,不,谭老师亲自把奖状颁发给我。

当我把烫金的奖状双手呈给外婆时,她高兴得掉下眼泪,不断说着一句话:

“太好了,太好了!

也许,朗读的确给病中的外婆带去了幸福和快乐,但真正受益的却是我。

它使我从此畅游于广袤的知识海洋,并受益终生。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8.下列对小说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这样开头,可以设置悬念,使小说的情节更吸引读者。

B.外婆要“我”读书给她听,原因就是她说的“我最喜欢听小恒读书,读老师讲的那些有趣的文章”。

C.第⑨段中,“我的脸

肯定涨得像紫茄子”一句形象地刻画出“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无法顺畅地给病中的外婆读文章时的羞愧、为难。

D.小说中厉害的妈妈与外婆的形象形成对比,衬托了外婆的慈爱、善解人意。

19.小说中妈妈和“我”有两次冲突,分别是因为什么事引起的?

(4分)

20.仔细阅读,细心体会,完成下面两小题。

(7分)

(1)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2)“四眼,不,谭老师亲自把奖状颁发给我。

”这句话中“我”对老师的称呼有了改变,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3分)

21.本文中的“我”和《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的改变跟外婆有关,小弗郎士的改变跟韩麦尔先生有关,请你说说在改变小孩的方式上,这两位大人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6分)

3、作文(60分)

很多人都以为,快乐是达成了某种目的后才能得到的享受!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确实,快乐是无处不在的,快乐就一直伴随着人们,就看你是否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体会。

请以“快乐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4分) 

2015年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

参考答案

1.曳、润、磨(

3分)拨应改为拔(1分)

2.B(2分)3.C(2分)

4.(8分,第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目见不如足践②登高必自卑

③蒹葭凄凄④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1)B(2分)

(2)东海龙王(1分)金箍棒(定海神针)(1分)招安了孙悟空,让他管天马,封官职“弼马温”。

(2分)

6.【调查研究】

(1)过去的两年,我国未成年人均纸质读书量有所增加,成年人均纸质读书量和家长陪孩子与读的时间在减少。

我国成年人的人均读书量要低于未成年人。

(2分,达到两点即给分)

(2)我国国民的人均读书量远低于欧美等国,我国应更加重视全民阅读。

(2分,意思对即可)

【组织活动】

(1)邀请函中没有写清楚活动地点。

(1分)

(2)请您光临指导。

“务必”一词语气不当,不符合邀请函的书写要求。

(3分)

7.

(1)C(2分)

(2)“潜”字富有拟人化色彩,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传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分)

(3)颈联写春夜漆黑、渔火明亮,是实写;尾联写天明时分,红花沾湿,是虚写。

一实一虚,既有现实的美,又有想象之美,意境深远,流露出无限的喜悦和期待(赞美)之情。

(2分)

【译文】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润万物又细微无声。

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渔船的灯火却格外明亮。

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映着曙光分外鲜艳,饱含雨露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赏析】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

难道不是吗?

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

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

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句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节的来临,当春天万物萌生之际便应时而发生。

“好”字统摄全篇。

俗话说:

“春雨贵如油”,当万物需要滋润时,它便来了,故谓“知时节”,也自然是“好雨”。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写法

,将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形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柔情地滋润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

这两句用拟人化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雨好、人喜写得含蓄而又生动。

诗句不用“洒”或“落”,而用“潜”字,十分恰切形象,准确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