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18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docx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学

08口腔jojo

第一章概论

一、口腔黏膜的分类

⑴咀嚼黏膜:

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

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

(1)性别特点:

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

(2)年龄特点:

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

(3)部位特点:

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

(4)损害特点:

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

更迭与重叠性:

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

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

(6)治疗上的特点: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7)转归上的特点:

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

•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

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

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

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

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

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

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

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

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和疱性皮肤病等。

4.大疱(bulla):

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

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

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

也是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少见。

6.溃疡(ulcer):

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

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

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有瘢痕。

7.糜烂.(erosion):

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病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包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常见于上皮内疱破溃后。

可有痛感。

8.结节(nodule):

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性病损。

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

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色,如纤维瘤或痣。

10.肿瘤(cancer):

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

11•萎缩(atrophy):

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

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覆盖的上皮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呈凹陷,其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取代。

如舌乳头的萎缩。

12•皲裂(rhagades):

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常见于核黄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皲裂。

13.假膜(pseudomembrane):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

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它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表面常有假膜形成。

14.痂(crust):

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

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

15.鳞屑(scale):

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不全角化而来。

16.坏死和坏疽:

坏死(necrosis),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gangrene),

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

第二章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一、单纯疱疹

•临床表现:

(以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临床分期:

⑴前驱期:

潜伏期为4〜7天,以后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等急性症状,颌下

和颈上淋巴结肿大。

患儿流涎,拒食。

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

⑵水疱期: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水疱,不久破溃,形成溃疡。

⑶糜烂期:

破溃形成大面积糜烂,造成感染,形成假膜。

⑷愈合期:

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有两个特征:

⑴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疱较少见。

⑵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来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发作过的位置。

-鉴别诊断:

1.口炎型口疮(疱疹性口疮)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疱疹样口疮

好发年龄

婴幼儿

成人

发作情况

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

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轻

病损特点

1.成簇水疱,破后成大片溃疡

2.损害遍及口腔黏膜

3.可伴皮肤损害

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

2.损害仅限于口腔的无角化黏膜

3.无皮肤损害

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但不超过中线。

疼痛剧烈,不复发。

(病毒、分布、疼痛、年龄、复发)

3.手足口病:

口腔、手掌、足底出现散在的水疱、丘疹、斑疹。

4.疱疹性咽峡炎:

病损只限于口腔后面,病程大约7天。

5.多行性红斑:

口腔黏膜发生广泛糜烂,有皮肤损害,形成靶行红斑或虹膜状红斑。

二、带状疱疹

•临—

1.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前有低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

2.疱疹初起时颜面部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发生水疱,能合为大疱,重

者可为血疱,继发感染则为脓疱。

数日后成痂,遗留的色素沉着逐渐消退,损害不越过中线。

3.口腔黏膜的损害,疱疹密集,位于单侧。

4.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治疗:

(病毒感染治疗:

抗病毒、抗感染,支持治疗、提高免疫力,全身和局部同时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

2、免疫调节药物(转移因子;西米替丁;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3、神经营养药物、糖皮质激素、镇痛治疗

1早期使用短疗程小剂量泼尼松,并与抗菌药合用。

有继发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2镇痛剂及Vb内服;Vb12肌注;卡马西平。

4、局部治疗(⑴黏膜治疗:

硝酸银+碘酊+碘甘油⑵口周及皮肤:

氧化锌+丁香油+碘仿。

5、中医中药

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次重)

1.潜伏期为3〜4天,多无前驱期症状,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热,口腔和咽喉疼痛。

2.发疹多在第二天,呈离心分布,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甲周。

开始为玫瑰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小水疱。

3.发生于口内时极易破溃形成溃疡面,上覆灰黄色假膜。

四、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分为:

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临床表现:

1.念珠菌性口炎

⑴急性假膜型(雪口病,鹅口疮):

以新生儿多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唇、颊、舌及软腭,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帽针头大小,不久即融合为白色丝绒状斑片。

早期充血明显,呈鲜红与雪白对比;陈旧病损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

附着不紧密,可擦掉...。

患儿烦躁啼哭。

⑵急性红斑型:

又称萎缩型。

粘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粘膜多见,严重时舌背粘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

⑶慢性红斑型:

义齿性口炎。

损害部位经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

粘膜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见念珠菌菌丝和孢子。

⑷慢性增殖型:

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

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

表层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

恶变率高。

2.念珠菌性唇炎:

多发于老年患者,好发于下唇,有糜烂型和颗粒型两种。

3.念珠菌口角炎:

本病特征为双侧发病,口角区发生皲裂,有糜烂和渗出,好发于儿童、身体衰弱的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MC:

分为四种类型:

家族早发型;弥漫型;多发性内分泌型;迟发型。

5.艾滋病相关性白色念珠菌病。

•治疗:

(抗真菌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⑴2%-4滅酸氢钠溶液

⑵制霉菌素

⑶氯已定

⑷西地碘又名华素片

⑸咪康唑又名达克宁

2.全身抗菌治疗:

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

3.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力

4.手术治疗

五、口腔结核(口腔结核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

1.结核初疮:

多发于儿童,临床不多见。

在入侵处出现一小结,并可发展成顽固性溃疡。

2.结核性溃疡: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舌部,溃疡边界清楚或呈线形,表现为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少许脓性渗出,可见暗红色桑葚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

3.寻常狼疮:

常发生于无结核病灶且免疫功能较好的青少年或儿童。

早期损害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的结节,以透明玻璃片压诊时,结节中央呈圆形苹果酱色,周围皮肤苍白色

六、球菌性溃旷

球菌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为主的球菌感染所引起,临床上以形成假膜为特征,又名膜性口炎。

临床表现:

发生于任何部位,粘膜充血,局部糜烂或溃疡,表面形成灰黄色或黄褐色假膜,假膜较厚而微突出粘膜表面,致密而光滑。

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

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全身症状轻微。

第三章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药物过敏性口炎(allergicmedicamentosusstomatitis)

1、病因:

I型变态反应。

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敷贴或局部涂擦、含漱等不同途径,药物进入人体,使过敏体质者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超敏反应性疾病。

严重程度与药物性质有关,与数量无关。

2、临床表现:

1多见于口腔前庭部,唇舌的前2/3部分。

2有时出现红斑,水疱,并快速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

3面积较大,外形不规则,较多渗出物,并有假膜。

4易出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5皮损表现为泡性红斑,疱为表皮内疱,好发于手足四肢,颜面等部位。

6有时表现为固定型药疹,消退后可留有棕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

(固定药疹:

药疹再次发

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

多发生于固定位置。

7重型超敏反应,又称莱氏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粘膜和内

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3、治疗:

(抗过敏治疗原则※)

1找出可以致敏药物,立即停用。

2给予抗组胺药,减少敏感症状。

310%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作静脉注射,减轻炎症反应。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视病情轻重而定。

5严重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6预防继发感染

7中药。

8口腔局部对症及全身支持治疗。

二、接触性口炎(contactedstomatitis):

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与药物接触后,发生

变态反应而引发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迟发型变态反应,W型)

三、血管神经性水肿(|1型变态反应)

1.好发部位:

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

2.患处始有瘙痒、灼热痛、随之肿胀。

水肿迅速,有发紧膨胀感,界限不明显。

3.患处肿胀部位可呈淡红色或无色泽改变。

四、多形性红斑型变态反应)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起病急,常春秋季发病。

1.轻型⑴只限于黏膜和皮肤,无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的病变。

⑵口腔病损广泛发病,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红斑及水疱。

疱很快破溃,故最常见的病变为大面积糜烂,有厚假膜形成。

有时渗出物过多,形成胶冻状团块而影响张闭口。

易出血,唇部常形成较厚的黑紫色血痂。

疼痛明显。

⑶皮损常对称散在分布,常见红斑、丘疹、水疱,典型为虹膜状红斑,开始为淡红色,后中央部位转暗,并发生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又称靶形红斑。

2.重型⑴严重的全身症状,高热、无力、肌肉关节疼痛。

⑵皮损除红斑外还出现大疱、丘疹、结节等

⑶黏膜还可累及眼睛、鼻腔、阴道、尿道及直肠,特别是眼睛病变较重,这种身体各腔孔受累,被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症,即斯-约综合征。

3.有自限性和复发性

第四章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一、※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

•临床表现:

1.一般具有“黄、红、凹、痛”的临床特征,即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中央凹陷,疼痛明显。

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三种类型。

2.轻型阿弗他溃疡:

常见,溃疡直径5~10mm,圆形或椭圆形,界清擞目3〜5个,

散在分布。

唇、颊、舌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粘膜好发。

起初局灶性粘膜充血,

呈丘疹状或小红点,灼痛明显。

病程10~14天,有自限性仮复发作。

愈合后不

留疤痕

3.重型阿弗他溃疡:

溃疡大而深,似“弹坑”。

直径〉10mm,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

底微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

初始好发于口角,有向口腔后部移行的

发病趋势。

有自限性,但病程较长(1~2月或更长)。

愈合后留疤痕

4.疱疹样阿弗他溃疡:

溃疡小而多,直径小于2mm,成簇,散在分布如“满天星”。

发病

后数天溃疡互相融合成片,粘膜充血发红,疼痛最重。

伴有低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有自限性,但病程10~14天,愈合后不留疤痕.

轻型

重型

疱疹型

持点

红黄凹痛

小(5~10mm)

大(>10cm)深溃疡

小(v5mm)而多

病程

10~14days

>14,可1~2月或更长

10~14days

数目

v10

1~数个

>10

部位

非角化口腔粘膜

舌,唇,口底

软腭

全身症状

淋巴结肿大

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

是否形成瘢痕

 

阿弗他溃疡

恶性溃疡

结核性溃疡

年龄

中青年

老年

中青年

好发部位

口腔后部

舌腹舌缘、口底、软腭

复合体

唇、前庭沟、舌

溃疡特征

深在,形状规则,边缘齐,无浸润性

深浅不一,边缘不齐,周围有浸润,质硬,底部菜花状

深在,形状不规则,周围轻度浸润,呈鼠啮状,底部肉芽组织

自限性

全身状况

较好

弱或恶病质

肺结核体征

病理

慢性炎症

细胞癌变

朗格汉斯巨细胞

周期性复发

•治疗原则:

1积极寻找RAU发生的相关诱因并加以控制

2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其中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已成为一线药物。

重症及复发频繁者,局

部和全身联合用药。

3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

二、白塞病(BD)

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

与患者自身免疫

异常有关。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几乎累及每一病例,而被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1.常见症状⑴口腔:

类似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多为轻型或疱疹样型。

⑵生殖器:

溃疡反复发作

⑶皮肤:

①结节红斑:

高出皮肤表面、板样硬、有触痛

2针刺反应:

患者接受肌内注射后,进针处可出现红疹和小脓点,或静脉注射后出现血栓性静脉炎,3~7天内消退。

3痤疮样皮疹

4多形性红斑样损害、sweet病样皮损、坏死性结核疹样皮疹、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⑷眼炎:

本症致残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为葡萄膜炎,其与视网膜血管炎为眼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前房积脓是葡萄膜炎最严重形式。

2.少见症状⑴关节:

大关节有肿痛

⑵血管损害

⑶消化系统

⑷神经系统

⑸肺部损害

多发性广泛性小血管病变,静脉炎和静脉血栓腹痛、恶心、呕吐等

脑膜炎

发热、胸痛、咳嗽、咳血

⑹肾脏、心脏等其他损害:

肾炎

临床诊断:

复发性口腔溃疡+以下任意两项:

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②眼疾(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③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等);④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

第五章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天疱疮

(一)分类

1.

pemphigusvulgarispemphigusvegetanspemphigusfoliaceouspemphiguserythematous

寻常型天疱疮

2•增殖性天疱疮

3.落叶型天疱疮

4.红斑型天疱疮

)临床表现(诊断三试验、病理表现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1.寻常性天疱疮:

⑴口腔:

早期病损部位,大小不等水疱,疱壁薄而透明,易破、出现

不规则的糜烂面,破后残留有疱壁,并向四周退缩。

若将疱壁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冋临近外观正常的黏膜一并无痛性撕去,并留下鲜红创面,称为揭皮试验阳性。

糜烂面边缘处将

探针平行置入黏膜下,可无痛性伸人,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对诊断有意义,称为边缘扩展现象。

⑵皮肤:

易见于前胸、躯干及头皮等易受摩擦处。

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观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舐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粘膜表层脱落或撕去,成为尼柯尔斯基征,即尼氏征。

⑶其他部位黏膜:

除口腔外的黏膜发生皮损不易恢复

2.增殖性天疱疮:

⑴口腔:

同寻常型,只是唇红常有明显增殖

⑵皮肤:

常见腋窝、脐部、肛周等皱褶部位,疱破后基部乳头状增殖。

⑶其他黏膜:

鼻、生殖器等

3.落叶性天疱疮:

⑴口腔:

完全正常或微红肿

⑵皮肤:

类似剥脱性皮炎⑶其他部位:

眼结膜及外阴黏膜

4.红斑性天疱疮:

⑴口腔:

较少累及

⑵皮肤:

面部对称红斑及鳞屑痂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支持疗法

2.局部用药:

口内糜烂而疼痛者,在进食前可用I%〜2%地卡因液涂擦。

用0.25%四

环素或金霉素液含漱有助于保持口腔卫生。

3.全身药物:

①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分为起始、控制、减量、维持四

个阶段,遵循“足量、从速、渐减、忌躁”的原则。

起始阶段强的松的用量约为1~2mg/kg/d。

起始量用至无新发损害出现1到2周后可开始递减,每次减量5mg比较安全稳妥,1到2周减一次,直至10到15mg为维持量。

联合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常有较好的疗效。

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要注意各种不良反应,常见有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骨质疏松等②

免疫抑制剂③其他④中医治疗

(四)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瘢痕性类天疱疮

患病年龄

40~60岁(青壮

年、中年人)

60~70岁(老年人多见)

60~70岁(老年人多见)

性另U

无明显倾向或女

性稍多

女性多

女性多

患病部位

皮损可见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先躯干后四肢,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累及

皮肤损害多见于易受摩擦的部位,口腔黏膜少见

皮肤少见,多见于眼、鼻、咽、外生殖器等处,口腔内多为剥脱性龈炎

皮肤损害

正常皮肤上发生的松弛性大疱,壁薄,尼氏征阳性

外观正常或红斑皮肤上发生的张力性水泡,尼氏征阴性

外观正常或红斑皮肤上发生的张力性水泡,尼氏征阴性

组织病理

棘层松解及上皮内疱

无棘层松解及上皮

下疱

无棘层松解及上皮

下疱

免疫病理

DIF抗棘细胞间粘合物质抗体

(IgG)在上皮细胞间沉积;IIF血清中可查见抗棘细胞层抗体

DIF可见IgG和C3沿基底膜呈线状沉;IIF约有70酒见抗基底细胞膜带的抗体

DIF30%可见IgG和

G3沿基底细胞膜带呈线状沉积,IIF有抗基底膜带抗体

病程预后

经疗程足够的有效治疗可能控制缓解,否则可能致死

良好,虽可复发,但能自我缓解,病程不超过五年

慢性迁延,缓解不明显,眼部形成瘢痕可致失明

第六章口腔斑纹类疾病

一、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OLP

可单独或同时发生于皮肤和粘膜,二者临床表现不同,病理表现相似。

长期糜烂的病损有

恶变倾向,WHO已将其列入癌前状态。

•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病损

(1)基本病损:

1病损以珠光白色条纹为主要特征。

2可发生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以颊粘膜最多见,其次为舌、口底、唇、牙龈等处。

3多数左右对称,平伏,粘膜柔软,弹性正常。

有粗糙不适感,牵拉口角及进刺激性食物时轻微疼痛•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4病损可同时多部位、多形态出现,也可相互重叠和相互转变

(2)分类:

1颊扁平苔藓:

多见于双侧磨牙区颊粘膜及前庭沟。

自后向前蔓延,严重时,可从口

角区至磨牙后区(包括移行沟),遍布密集白色网状条纹。

平伏,条纹密集区易发生充血、形成上皮下疱,疱破后形成浅表糜烂而出现自发痛•经治疗,糜烂面愈

合,白色条纹可重新出现。

2舌扁平苔藓:

多发生在舌前2/3区域。

A.舌背病损:

多为单个(或几个)、大小不一

的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状损害,平伏或略高出粘膜表面,质软或稍硬,丝状

及菌状乳头局限性萎缩。

B.舌腹病损:

呈网状、线条状的斑纹,可同时有充血、糜烂,单侧或左右对称发生。

3唇扁平苔藓:

下唇多见,多为网状或环状,白色条纹可延伸到口角,易糜烂、结痂。

4龈扁平苔藓:

附着龈充血,接近前庭沟处见白色花纹,牙龈表面呈剥脱性龈炎表现

5腭扁平苔藓:

少见,常位于腭侧龈线附近,中央萎缩发红,边缘色白隆起

(3)形态分类:

网状型;环状型;条纹型;斑块型;丘疹型;水疱型(水疱易破裂,可

在一昼夜间重复出现);糜烂型;萎缩型

2.皮肤病损:

多发生于四肢。

扁平而有光泽的紫红色多角形丘疹。

边界清楚,质地坚硬干

燥,瘙痒。

愈合后留有褐色色素沉着

3.指趾甲病损:

甲板萎缩变薄或增厚(拇指)

•鉴别:

1、盘状红斑狼疮

2、口腔白斑

3、口腔红斑病

4、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

5、苔藓样反应

6、多形性红斑

7、迷脂症(VS丘疹型):

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异位皮脂腺,常见于唇颊粘膜,表

现为散在或成簇的粟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

二、口腔白斑病oralleukolakia

是口腔黏膜上白色斑块或斑片,以白色病损为主,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属

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病。

有些早期活检并未发现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也有可能发生癌变,损害的大小与癌变的可能性不成正比。

•病理:

上皮增生,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增大,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

上皮单纯增生为良性病变。

上皮异常增生表现为:

上皮组织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细胞多核性,异形性;细胞间粘着力

下降;核有丝分裂增加;核浆比率增加;核染色质增加,核浓染;核仁增大;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基底层增生,出现多层基底细胞;棘层内出现单个或成团角化细胞。

•临床表现:

分为均质型(1、2)、非均质型两大类(3、4、5)。

非均质型易发生恶变

1•斑块状:

多见于舌背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