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47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

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

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

打气筒、气球、水槽

1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

空气在哪里?

是什么样呢?

2、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

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

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

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

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

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

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

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

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

怎样证明?

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3纸风车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2、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

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材料准备:

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出谜面

2、谈话:

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

3、提出问题:

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风的形成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

气球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是形成的?

学生交流实验

小结:

空气流动形成风感受并讨论风形成的.

三、做风车

1、出示一个风车:

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个别上来发散学生思维

小结:

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

会不会做?

学生学会做风车.并演示方法.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

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置;学生说做风车的方法.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

四、各种各样的风车

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在玩中调试风.体会风有力量.

2、提出问题:

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3、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五、巩固与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主回让学生学会提问.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

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

(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

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

(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5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

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6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

……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

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

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

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

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

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

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

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

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

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

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

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

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

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

噢!

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

我感觉到的.

教师:

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

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

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

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

吃饭.

教师:

与哪个系统有关?

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

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②老师:

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

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

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

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

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

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

你离开过妈妈吗?

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

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

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第三单元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

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

8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3、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

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

 

9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

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板书课题:

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师:

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

 

10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

各种植物的叶

师:

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

10.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

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

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

为什么?

温馨提示:

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

(三)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

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

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11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

(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

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