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386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docx

财物案例分析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

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使会计报表数据达到预期的满意效果,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三、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

四、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区别

1、主体不同

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会计造假主体则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但绝大多数是个别高级管理人员。

2、法律法规的认可不同

盈余管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通过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相应会计政策来进行会计处理。

会计造假则是采用违法违规手段来改变企业盈余信息,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

3、手段不同

盈余管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针对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算的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

会计造假则以不合法手段来粉饰企业财务报表。

4、目的不同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管理者为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税节税,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才能得到认可等,其受益者通常是企业管理当局、股东、公司员工。

会计造假的目的是以损害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为代价,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不当获利。

5、影响范围不同

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公布,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的报告盈余,而不是实际盈余。

会计造假则无中生有,改变企业实际盈余,歪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以满足私人利益。

五、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

资本市场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契约动机、税收动机

六、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形式

1、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及会计估计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估计方法

-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

-费用化支出资本化

2、利用关联交易

-利用关联购销

-直接提供资金

-利用租赁或担保

-利用托管经营

3、利用非经常损益

-投资收益或损失

-债务重组收益

-营业外收支中的其他非经常损益

4、利用地方政府的行政扶持

-直接提供财政补贴

-降低税负

-减免利息

-给予资产评估方面的优惠政策

总之,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变更会计方法、会计估计或应计项目来递延收益或调增本期收益。

盈余管理成功案例的分析

夏新电子案例——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SST天保案例

案例的选择

研究选题:

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出现亏损

选择思路:

信息资料公开披露——能够方便获得研究数据→上市公司

↓行业选择

处于产业周期低谷的行业——可能出现频于亏损的边缘→手机行业

↓企业选择

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的盈余管理倾向:

媒体的评价、公司业绩的历史表现→夏新电子

媒体对夏新电子的评价

如果回顾夏新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一种宿命:

即夏新电子始终是一个热门产业的追逐者,无论是影碟机热,还是手机热,夏新的辉煌始终犹如“一现昙花”,绽放之后迅速凋敝。

     

  对此,公司决策人士也曾在媒体回应道:

任何企业都应该做产业的投机者,因为每个产业都有兴衰,企业只有把握住产业机会,才会创造财富和价值。

因此是否能抓住投机的机会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有着如此经营之理念,夏新电子的多元化结局是喜还是忧?

只能由时间来检验。

产业追逐战略导致所处的行业一旦出现波动,企业自身就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夏新电子在碟机和当前的手机领域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不断寻找高盈利的产业进行投机,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产业领域都无法建立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夏新电子基本情况(省略)

盈余管理的初步判定

应计利润的变动,是衡量一个单位盈余管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003年

2004年

上半年

2004年

金额

变动比率

金额

变动比率

净利润(万元)

61,425

8,664

-85.9%

1,564

-97.5%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61,537

8,753

-85.9%

-328

-100.5%

经营活动

产生的现金流(万元)

50,097

-56,300

-212.4%

-66,034

-231.8

应计利润

11,328

64,964

473.5%

67,598

496.7%

注:

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夏新电子由2003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由盈利逐渐变为亏损

夏新电子2004年中期及2004年全年的应计利润指标与2003年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结论:

夏新电子在2003-2004年度期间存在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夏新电子过往业绩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上半年

2004年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98,826

448,670

681,714

269,717

505,454

利润总额(万元)

-7,825

65,422

80,746

10,807

1,564

净利润(万元)

-7,825

56,582

61,425

8,664

1,585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9,142

57,226

61,537

8,753

-328

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元/股)

-0.22

1.58

1.43

0.20

0.04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

每股收益(元/股)

-0.25

1.60

1.56

0.20

-0.01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18.99

57.49%

41.98%

6.14%

1.2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17.34

58.14%

42.06%

6.19%

-0.25%

说明:

夏新电子2004年产品主要以移动通讯终端为主,特别是手机产品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效益也与手机市场的情况,密切相关。

2003-2004年的趋势:

收入降低,利润下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由正转负

三年的收入不断增加,2002年和2003年增长迅速.2003年达到最高峰

夏新电子的产品主要以移动通讯中端为主,特别是手机产品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效益也与手机市场的情况,密切相关。

夏新电子于2002年实现扭亏为盈,且利润率达到近期最高点

2003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调,毛利率较2002年下降4%

2004年继续受市场影响,手机行业竞争加剧,移动通讯产品的毛利下降10.45%,导致公司总体毛利率下降近16%,营业利润下跌至0%

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营业费用与财务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在过往期间基本保持相同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明显降低。

夏新电子的盈余管理方式

调整研发费用计提比率

为了加强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董事会同意加大对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

根据厦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厦门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厦门市财务政局、厦门市国税局、厦门市地税局、厦门市统计局按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厦科发字〖2000〗第4号文《关于印发‘厦门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考核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依照《暂行办法》第四条“……从事集成电路、移动通信、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产品生产企业,可按6-10%的比例提取技术开发费”的规定,经充分讨论,董事会一致同意自2003年起,比照该规定将原定每年按销售额提取3%的技术开发费提高至6%。

2004年2月21日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公告(临2004-00)“根据公司实际情况,2004年度按销售总额提取技术开发费的比例由2003年度的6%调整为3%。

项目

产品销售收入

原应计提研发费用

本期实际计提

影响金额

2004年上半年

269,717

16,182

8092

8,090

2004年

505,454

30,327

11,524

18,803

夏新电子的盈余管理方式(续)

关联交易

夏新电子与夏新电子有限公司签订《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根据协议约定,夏新电子每年度以当年度销售收入总额的8‰的价格向夏新电子有限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

经与夏新电子有限公司(“夏新有限”)协商,2004年4月30日,双方就整体商标的转让事宜在厦门签订了《商标转让协议》,根据协议确定整体商标转让价格共计壹亿伍仟万元人民币。

整本次关联交易完成后,夏新电子2004年度及以后不再向夏新有限支付商标使用费。

夏新电子将对受让整体商标后形成的15000万元无形资产分10年进行摊销,每年摊销1500万元。

项目

产品销售收入

原应付上商标使用费

本期摊销

影响金额

2004年上半年

269,717

2,158

750

1,408

2004年

505,454

4,044

1,500

2,544

夏新电子的盈余管理方式(续)

减值准备

在2004年中期,夏新电子共冲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共计2100万元,剔除新提取的原材料减值准备982万元,共计冲回减值准备1,118万元

资产减值准备变动情况

项目

期初余额

(万元)

本期增加

(万元)

本期转回

(万元)

期末余额

(万元)

变动

2004年中报

 

 

 

 

 

坏账准备

1,239

 

158

1,081

-158

存货跌价准备

8,800

982

1,870

7,912

-888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4

-

54

-

-54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869

-

18

2,851

-18

合计

12,961

982

2,100

11,844

-1,118

夏新电子的盈余管理方式(续)

政府补贴收入

在2004年,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夏新电子2004年共计取得补贴收入2251万元,(内容包括财政扶持、出口补贴、税收返还、产品奖励等),比2003年新增补贴收入2,140万元,比前三年的平均水平新增2210万元

补贴收入变动情况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三年

平均

2004年

比2003

新增

比前三年平均

新增

补贴收入(万元)

12

0

111

41

2,251

2,140

2,210

夏新电子2004年上半年仅确认补贴收入11.3万元

夏新电子配股的财务影响分析-2004中报

2004年上半年

本期实际

正常应计

盈余管理金额

当期计提的研发费用

8,092

16,182

8,090

商标使用费

750

2,158

1,408

冲回减值准备

 

2,100

2,100

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万元)

__

__

11,60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上半年

盈余管理

无盈余管理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448,670

681,714

269,717

269,717

利润总额(万元)

65,422

80,746

10,807

-793

税后利润(万元)

56,582

61,425

8,664

-793

每股收益(元/股)

1.58

1.43

0.45

-0.02

假设:

所有冲回的准备都为盈余管理的目的而进行

盈余管理金额不影响所得税及少数股东权益

夏新电子配股的财务影响分析-2004年报

 

2004年

本期实际

正常应计

盈余管理金额

当期计提的研发费用

-11,524

-30,327

18,803

商标使用费

-1,500

-4,044

2,544

补贴收入

2,251

111

2,140

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万元)

_

_

23,487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盈余管理

无盈余管理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448,670

681,714

505,454

505,454

利润总额(万元)

65,422

80,746

1,564

-21,923

税后利润(万元)

56,582

61,425

1,585

-21,923

每股收益(元/股)

1.58

1.43

0.04

-0.51

假设:

盈余管理金额不影响所得税及少数股东权益

夏新电子案例研究结论

结论

夏新电子在2000年与2001年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亏损,一度被特别处理,伴随2002年度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增长,2002年度一举扭亏为盈,并实现1.58元的每股收益水平。

面对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收益水平,夏新电子2003年度对盈余进行管理,提高了研发费用计提标准,一方面为企业的长远展储备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合理避税的作用。

但从2004年初开始,移动通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价格一路下跌,致使毛利率大幅下降,面对日益严峻的盈利前景,夏新电子通过降低研发费用的计提比率,收购商标所有权,冲销减值准备、确认补贴收入等方法来对盈余进行管理,以达到避免出现亏损的目的。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存在持久的博弈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天生是盈余管理的借用的工具,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及其局限性让盈余管理有空可钻,会计中所必需的职业判断也导致了盈余管理的产生,许多研究证明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来制约盈余管理。

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新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准则在很多方面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客观上也使盈余管理在某些方面的可借用的空间有所增大。

七、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博弈关系

㈠遏制

1.适当堵塞了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渠道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阻止利润调节

3.限制公允价值的滥用

4.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

5.完善会计披露要求

6.扩展关联方含义

㈡新渠道

1.无形资产核算方法的变更

2.增加了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

3.公允价值使用范围扩大

4.新债务重组准则提供盈余管理的可能

5.借款费用中关于资本化规定的利用

6.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八、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特征

特征1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

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特征2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特征3

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从一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

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特征4

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

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

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

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

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九、资本市场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向原股东配股和增发新股方式实现再融资。

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配股等资格的获取,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这一盈利指标来评判。

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

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配股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不低于6%。

正是这些政策的要求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产生了为取得增发行新股和配股的资格,而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甚至非法调整财务报告会计利润即盈余管理的手段,实现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动机。

除此之外,根据公司法和证券管理法的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将被暂停上市,如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扭亏为盈,公司的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显然公司一旦被停市或退市,会给利益相关各方尤其是管理层的经济利益和名誉带来严重的损失,管理层为保住公司的上市资格实现保盈的目的,有通过盈余管理调整会计利润的动机。

十、契约动机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与企业签订契约来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会计数据被用来监控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

管理报酬契约被用来激励企业管理当局,将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利益关系人联结起来,成为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债务契约用来限制管理当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谋利的行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这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

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层就有可能调增会计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减少违约风险成为激发盈余管理的动机。

十一、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

特别是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公司,其报告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介或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理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采用那些将其利润递延至未来的会计政策,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而与此相反,一些国有企业为达到蒙骗上级主管和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往往会调增利润,以避免企业及管理层受到的政策管制和行政处罚。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激发了企业在财务报告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十二、税收动机

在没有报告盈余压力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进行避税的动机往往比较明显。

在现金流量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节约现金支出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营运资金,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很有帮助。

因此避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动机。

1.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估计方法。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计提折旧,而且折旧年限以及净残值都是企业自己估计。

不同的折旧方法和估计,对企业当期盈余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折旧政策的调整成为上市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此外,企业在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是否计提及计提比例的高低取决于企业会计人员对资产质量的职业判断。

如果滥用职业判断,根据企业盈利状况来调节减值准备,就构成了盈余管理。

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的减值不允许转回缩小了企业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依然有其他的减值准备可利用。

2.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

企业可以通过对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进行操纵,进行盈余管理。

例如,若当年企业是盈利情况较好,为了少交税企业存在调减当年利润的动机。

其就可能把应该在以后年度确认的费用在本期提前确认,减少当期盈利,少交所得税。

相反的若企业当年亏损时,就有可能把以后期间发生的费用损失提前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提高以后年度的业绩。

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两年亏损时,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就会广泛在第二年采用此办法,从而使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副下跌,第三年却能“扭亏为盈”,避免暂停上市的命运。

3.费用化支出资本化。

滥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确认为费用化支出,却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

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成为上市公司常用的利操纵方法。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资本化,把本该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资本化。

1).利用关联购销,包括虚构业务量、低价收购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等方式,这种关联购销通常一方面做足了盈余,一方面应收账款高挂,却没有实质性现金流入,但是在账面上已经达到了盈余管理的效果。

2).上市公司关联方之间直接提供资金是关联交易的常见手段。

比如,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盈余,关联方代替上市公司承担某些费用,如广告费、研发费等,关联方也可能让上市公司为自己承担某些费用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而且这种方式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影响更为直接。

3).利用租赁或担保进行盈余管理,关联方常用的手段是将自己的优质资产租赁给上市公司经营,收取较低的租赁费,或者租赁上市公司劣质资产,向上市公司支付较高的租赁费。

4).利用托管经营,目前证券市场上,由于缺乏委托经营方面的法规,托管经营的操作往往服务于企业利润操纵。

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受托经营关联方的不良资产,同时收取固定收益。

另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受托集团内关联方的优质资产,在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还收取托管费。

十三、企业的非经常损益主要包括:

投资收益(或损失),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以及包含在营业外收支中的其他非经常损益。

非经常损益并非企业的主营业务,不具有可持续性。

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亏损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大量的调整非经常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虚增利润,利润来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具有连续性和成长性。

这种盈余管理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以财政手段扶持企业,改善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争取发行上市指标的难度很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所有者不愿失去宝贝的上市资格,所以一旦出现上市公司无法配股或面临终止上市的状况,地方政府往往会“出手相救”。

如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为上市公司降低税负、给上市公司减免利息及给予资产评估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改善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水平。

1.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渠道

旧准则规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并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

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然而很多上市公司却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