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04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的形式多样,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所以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

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设计说明:

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

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2.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

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观察方法后自己再试着去观察和描写一种事物也要同步进行。

3.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使用它们的妙处,并由此引申到对观察方法的感悟,同时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

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并且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5.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通过表达见解、交流感受、展示作品、对比竞赛、亲身实践等活动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演练和展示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5、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9月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过程与方法: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研讨:

研讨时间:

9月8日

研讨人员:

研讨内容: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达成共识: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

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作业设计: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

____________西林:

________________  

            只缘:

__________不识:

________________  

           横看:

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

“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不识

所感

只缘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在三四行中解释道:

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

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第二课时

内容: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3、过程与方法: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三、作业设计:

一、默写《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     》《    》等传世。

2.“                       ,                     ”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

丰年

哲理:

山重

柳暗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动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的品质。

本课教学基本是用问答式授完,没有问答不成课堂。

有人反对问答式,但是我觉得小学阶段,没有老师设疑作引领,是很难诱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活动的。

上课时,我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学生说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顺利,这时候,真的很佩服学生的自学能力。

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所有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收放,为这个大问题服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训练。

学生最初讲的是第三四句,体现景美。

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

“柳暗花明”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指名学生板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

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仅写了景物的美,但写了人的活动,通过一些丰盛的食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

最后学生与诗人一道,融进这纯朴的乡情中,感受村民们的热情。

通过反思朗读,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感情读出来。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

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6爬山虎的脚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备课时间:

9月9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课前研讨:

研讨时间:

9月9日

研讨人员

研讨内容: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达成共识: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设计:

一、捉迷藏。

你能把藏在海星身下的词语他们写出来吗?

          

 yún xŭ      xùnchì      fá  mù       chà yì    

(         ) (      ) (        )  (        )

gàoshìpái        méiyóudēng       kū zhī bài yè

(          )    (               )    (                  )

二、选一选。

给加点字圈出正确的读音。

脸颊(xiá  jiá)   魔杖(mó mé) 拽住(yèzhuài)

铁锹(qiūqiāo) 撒谎(shā  sā) 温柔(róu yóu)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作业设计:

比一比。

你能组词把这些字分开吗?

允(     )   折(     )   煤(     )   仗(     )

充(     )   拆(     )   媒(     )   杖(     ) 

板书设计:

爬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

像……像……(细丝)

虎颜色:

嫩红(灰色)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

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

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

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

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7.蟋蟀的住宅

教学内容:

蟋蟀的住宅

备课时间:

9月1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研讨:

研讨时间:

:

9月12日

研讨人员:

研讨内容:

1.知识与技能: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达成共识: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

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

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

是谁呢?

(板书:

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

选址)

②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

(板书:

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

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

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五、作业设计:

一、用“”选正确读音

1、蟋蟀差(chàchā)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2、它用前足扒(bápá)土。

3、在朝(cháozhāo)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隧道。

二、形近字组词

毫()择()址()倾()蔽()

豪()泽()扯()烦()敞()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