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412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doc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邹淑萍

二OO七年十一月

教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既是基础理论科学,又是实际应用科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需要科学的方法。

只有根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研究,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教育现象,得出使人信服的准确结论。

步骤九:

修正假设       

步骤八:

结论     

步骤七:

资料分析    

步骤六:

资料收集     

步骤五:

工具设计和抽样    

步骤四:

研究设计    

步骤三:

形成假设     

步骤二:

文献综述  

步骤一:

定义研究问题 

阶梯式研究设计模式     

(一)选择课题

课题的来源:

一是从教育实践中找课题。

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是教育科研课题最基本的来源,研究这些问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它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从理论文献中找课题。

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发现矛盾,寻找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它明显地具有理论意义。

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主要是从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当然,从理论高度认识,作理论上的研究也是十分需要的。

各个子课题的选择,应在总课题规定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中选择。

查阅资料:

在选择课题的前后,应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所要从事研究的领域内,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哪些方面还需要研究。

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就能使研究工作在新的水平上进行,保证研究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完成课题的可能条件:

选择研究课题,首先要考虑需要。

但是,需要的不一定都是可以研究的,还要考虑条件。

如必要的资料、设备、经费、时间、地点、协作等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自己的水平、能力、经验、专长是否能够与课题研究相适应。

进行观察和调查:

为了使课题选得更准确,有时立题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调查。

根据观察和调查的结果,进一步论证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方案的目的是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使整个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最大

限度地降低研究误差。

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

面的内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简要分析研究问题的存在,解

决此问题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说明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

趋势,以及自己研究本课题的先进性和创造性,阐明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课题的说明:

除了说明课题研究的范围与程度之外,还要列出具体的研究项目,规定明确的解决要求。

如果是教育实验,必须提出研究问题的假设,也就是研究者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和原理,提出暂时性或尝试性的实验措施和条件,得出推测性或预见性的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变化;如果是行动研究,要表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行动计划以及实施该计划后可能获得行动结果。

研究对象:

主要是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取样的数目,也就是选怎样的对象,取样人数是多少。

样本需要有代表性,这是取样的基本原则。

所以,取样时除不能超出规定的取样范围之外,还需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目的确定样本规模。

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确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法等几种。

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整个研究的起止年月,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有什么要求和成果,必须制订具体的时间安排计划。

成果形式:

最后成果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还是专著,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组织与领导:

领导组、顾问组和研究组。

(三)实施研究

实施研究是按照研究计划(方案)所规定的对象、内容、时间、手段、方法和程序等,对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以获得研究者所希望的结果的过程。

教育实验的实施,就是研究者根据实验设计,在现场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处理,即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产生预期的实验效果,同时对效果进行观察、测定,从而收集材料。

实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操纵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实验因子)。

自变量常取环境变量、作业变量和给予被试的指导语或提示等。

在实验过程中,每次只容许一个条件改变,其余条件一律不变,以便观察所产生的作用。

为了操纵自变量,要求在实验中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条件、方式和程序,让自变量去发挥作用,不能随意修改、更动和限制。

同时,必须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给以明确的规定和解释,以保证自变量的标准化和可操作性。

选定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

因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出现的实验效应,如延缓期、强度、幅度、次数、正确、错误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完成一定工作量所需的时间等,都可以作为因变量的指标。

同时,必须对因变量下操作定义,观测指标要具体,检测手段要科学,以保证因变量的科学化和可操作性。

控制无关变量(也叫无关因子)。

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之外的一切可能对因变量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变量都是无关变量,包括环境变量、时间变量和顺序变量等。

控制无关变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同时,还要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构成,对自变量加以有效操纵,使其仅作用于实验组,而不作用于对照组,防止减少可比性。

行动研究的实施:

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程序螺旋式实施研究。

(四)整理结果

整理结果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要求撰写研究文章,反映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v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内容、方法和过程作全面而简明的阐述,实事求是地报告所获得的数据和情况,对材料分析讨论后得出的结论。

实验研究写实验报告;行动研究写研究报告。

①提出研究问题——简要交待文章所述问题的来龙去脉。

包括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揭示研究这个问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进展和水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②交待研究方法——具体阐述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出来的。

包括操作定义的表述。

根据研究项目和指标,确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被试和主试等有关问题的表述。

被试数量、年级、年龄、取样方法、分组方法;实验条件处理方式的表述、方法、采用什么手段、工具,以及统计方法。

③分析研究结果——提出能反映研究效果的、典

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证明实验的结果,提

出自己的见解,包括统计数据。

数据不能简单罗列原始

材料,应该经过统计处理。

一般用平均数、百分数、相

关系数、标准差等表示出来,并制成图表,图表说明所

反映的问题;典型事例要求典型、简洁、生动。

④讨论问题——凡是与研究内容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如研究中不能作出结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原来没有预料到,在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

但是讨论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进行验证探讨,对研究结果与别人的同类研究结果的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有关理论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作出鉴定,肯定其有效部分,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使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评价研究的水平和价值。

⑤作出结论——明确交待研究问题所获得的结果,以及解决问题所达到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果设计中不周到和实施中有失误的地方,也需要毫不掩

饰的提出来,使报告更加完善。

有时还对今后的研究指

明方向,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v研究论文是对某一研究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或实验,对所获得的数据和

情况,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论证,从规律上、理论上得

出结论。

①主论——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此问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水平和趋势,有什么成果或争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价值。

②分析与论证——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有什么根据和针对性;实施中注意了哪些问题,是否操纵了自变量,控制了无关变量,排除了哪些干扰;采用什么观测指标和检测手段,取得哪些数据和情况,可靠性和可比性如何;分析获得的材料,论证研究的问题。

③结论——以概括材料为依据,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作出明确的结论;论述研究成果的意义作用和社会效益;必要时应该实事求是提出研究中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研究的目的: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学校教育研究通常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其目的是:

通过全面采集信息,系统分析和评价现实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作为“揭示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不能仅仅靠通过个别实例来证明或证伪(经验法);也不能单纯靠理论推演(思辨),或是单纯依靠数据统计(计量)来解决问题。

其原因在于:

(1)教育现象的复杂性。

教育现象涉及的人,除了认知因素外,还大量涉及到文化、习俗、情感、动机、人际互动等多种因素。

影响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多,如有人认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甚至多达109种。

教育现象中的多数问题,通常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变量、非线性关系。

(2)教育信息的海量性。

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现象认识的发展和手段的进步,描述和表征教育现象的信息越来越丰富。

  

2、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简介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是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而言的概念。

传统研究多采用思辨方法,在中国基层中小学校则

多数属于经验总结。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研究的步骤、程序和现代化工具,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我国通常以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把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质的研究):

对教育现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

定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

(做出“应该如何?

”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在经济学领域称“规范研究”)

例: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异同等。

主要方法有:

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逻辑分析、内容分析、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

(2)定量研究(量的研究):

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对教育现象内外部关系进行“量”的分析和考察,寻找有决策意义的结论。

定量研究的主要功能是“实证”。

(进行“是什么?

”和“为什么?

”的描述、推断和预测,在经济学领域称“实证研究”)主要方法有:

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方法;也包括教育实验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现在又借鉴了计量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灰色系统等方法。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根据国外教育界对研究方法的界定,提出的“定性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与上述概念略有差异,其中,定性研究并非特指理论思辨,它与定量研究相互配合,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围绕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同属实证研究的范畴。

其特点和差异列在下表: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正好从不同的侧面,即从微观与宏观(点与面)、复杂性与一致性、纵向与横向、背景与前景等方面,对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使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在具体操作内容上,定性研究将主要采用个案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以及对样本的开放式访问;定量研究将对应于抽样问卷调查与分析,以及采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分析等。

(2)文献考察

文献考察的内容:

几乎没有一个题目是如此独特,以致前人没有就相同问题作过研究。

明确该题目上存在着那些断裂带,你的贡献是什么?

文献考察的目的:

①判断该课题有无研究的必要,避免低水平重复。

②可借用别人的方法,独立重复验证,发现错误或被忽略点。

③可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同一发现(称“三角测量”)。

(3)提出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

根据一定教育事实和理论,对所界定的问题提出的假定性说明。

概念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就是假设,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不能停留在概念化陈述阶段。

研究假设的表述

例:

问题概念化陈述为:

教师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是否有影响?

研究假设可用文字表述,如教师教学水平越高,则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假定因果关系)

也可用示意图表述,如:

 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成绩

或者,两者不一定是简单关系,假定关系为

 

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成绩       

↓       ↑  

学生学习兴趣

2、方案设计阶段

 选择研究类型;不同的研究类型将形成不同的方案

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导致选择不同的具体方法。

一般教育研究还是“行动研究”——将导致方案设计的差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步骤上的重要差别,是“确定研究变量”,定量研究必须确定“研究变量”。

研究变量即概念的具体化,或者说:

为概念指派变量(能测量的指标),

通常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

例:

学生学习成绩→某次考试的分数

教师教学水平→职称、教龄、评价等级

变量的关系:

    

①相关关系:

正相关与负相关、相关强度、线性与非线性;

②因果关系:

自变量与因变量、直接与间接

检验假设(或验证变量关系)的方法、路径、步骤和措施。

定量研究方案通常有:

①调查研究方案:

抽样设计、问卷设计、统计描述与推断

②测量研究方案:

测验(学习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③评价研究方案: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④实验研究方案:

实验设计、实验控制、实验效度等

⑤综合研究方案:

以上方法的综合

3、数据或资料采集阶段

定量研究数据采集

(1)问卷调查数据采集

(2)测验结果数据采集

(3)实验结果数据采集

(4)评价结果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后,必须按规范格式录入,并存储于磁盘

定性研究搜集资料:

观察、访谈资料或文献资料

 

4、数据或资料分析阶段

定量研究

(1)数据整理

清理无效数据

统计图、表格

(2)数据分析

研究的关键环节

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处理软件是最有效的工具

5、解释结果阶段

主要内容:

(1)陈述研究结果:

接受或拒绝研究假设

(2)研究的现实意义与政策含义

(3)提出新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从而,结束一次研究的过程循环,终止于问题。

三、关于教育实验的若干问题

(一)实验法的概念

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特别组织起来的教育实践。

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在所能设想到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多种条件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而仅仅有组织的操纵一个条件使其变化,然后对其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测定,并收集与此相关的数据资料,

(二)教育实验的六个基本环节

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包含了六个基本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处理和理论升华。

发现问题:

问题即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它决定于事物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就是实验者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为背景,揭示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并从中筛选出能够通过教育实验加以认识和解决的新问题。

提出假说:

假说是人们根据初步观察到的事实,通过推理得出关于事物内在联系的假设性学说。

假说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它有待于实践检验而发展为真理性认识。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提出假说就是实验者针对发现的新问题,根据有关这一问题的初步事实,经过逻辑推理形成关于教育内部有关的本质联系的探索性理论命题及其演绎体系。

实验设计:

设计是根据活动的目的制订出实现目的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教育实验设计是为验证假说,制订出进行实验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包括确定实验处理的方案、实验条件的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实验实施:

实验是指科学上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实验实施的环节,是指实验者为检验假说,按照实验设计规范控制无关因子,创设特定条件操作实验因子,以观察其变化和结果的教育实践活动。

实验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假说,直接目的是观察实验因子的变化和结果。

因此,实验实施的主要特征就是进行控制和测量。

就控制而言,一方面是操作实验因子,使其按照某种事物内在的联系变化;

结果处理:

教育实验过程的结果处理环节,就是综合应用数理统计和思维推理的方法,对实验所获得的资料(即感性认识成果)进行积累、整理、加工、分析和概括,作出一个总结性的结论。

虽然其中分析和概括事实的方法已接近理性层次,但这种认识总的说来只反映出了教育活动表面的、片面的和外在的联系。

因此,教育实验的结果处理环节从认识论上看尚处于科学

理论升华:

科学认识的经验水平有待于上升为理论水平。

教育实验者还必须采用诸如科学抽象、理想化和思想模型等以某种间接性为特征的认识方式、方法和形式,深入地揭示教育活动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的联系,建立起反映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理论。

(三)准确地表述研究课题

首先,准确的表述研究课题,必须明确地限定研究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的表述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不是样本)范围的具体规定。

在这方面,通常表现出来的毛病是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在表述中,扩大了实际进行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

课题表述的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越宽,研究对象的选择也就越复杂,工作量也越大。

因此,我们在限定研究对象总体范围的时候,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研究力量和可行性程度。

否则,就必须缩小课题的范围。

其次,准确的表述研究课题还必须明确限定研究变量,给变量下定义。

在每个课题表述所用的词或词组中,有的是常量,即仅一个不变值的概念,不需要加以任何定义,如学校名称、具体的时间值等。

另一部分则是变量,即包含有一个以上值的概念,如性别、年龄以及一些抽象名词。

对于这些变量都需要加以定义。

而抽象名词的定义还需是操作性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能否把对某一问题的一般议论转化为实证研究,给抽象概念下操作定义是关键的一步,而操作定义是否确切反映了一抽象概念的内涵,又成为这一实证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四)假设的提出

假设是对课题中涉及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一个课题可以是一个假设,也可是一组假设。

如果出现多假设的情况,研究者必须说明假设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一个好假设必须具备以下三条标准:

第一,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这种叙述应明确表示研究者设想在两个变量之间有、还是没有关系,不能用提问的方式表述。

第二,假设应该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要说明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组假设。

第三,假设有待检验,并必须可以检验。

假设既然需要检验,那就必须用操作性语言表述。

因此,对假设中涉及的所有变量必须下操作性定义。

进行因果关系推论的逻辑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寻觅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我们要判明A、B两种教育现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确认现象A是现象B原因,现象B是现象A的结果,就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并以此构成因果关系推论的逻辑基础:

①共变原则:

指具有因果关系的A、B两种现象之间互相伴随,共同变化。

也就是说,当A现象出现时,B现象也随之出现,A现象的份量增多,B现象的份量也随之增多。

或者当具有A现象时,B现象的出现的概率比不具有A现象时出现的概率更大。

共变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因为两种现象互相依存,并不表明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

但是,共变关系却是因果关系的必要前提。

②居先原则:

指具有因果关系的两种现象中,作为原因的现象A在时间顺序上,一定要出现在作为结现象B之前,或与之同时出现,但不能出现B之后。

这一原则可以使我们查明具有共变关系的两种现象谁是“因”,谁是“果”,或者至少可以确认后出现的现象B不是先出现的现象A的原因。

从而将因果关系与各种共变关系(如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区别开来。

③控制原则:

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结果可以由不同的原因造成。

A、B两种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如果因为现象C的存在而加强(或减弱),则可认为A只是引起B的部分原因而非全部原因。

因此,在教育实验中为了查明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必须对与实验无关、但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

确定变量关系:

在任何一项教育实验中都有三种变量,即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

①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叫实验因素,它是教育实验者在教育实验中有计划地进行操纵的因素,是教育效果发生变化的原因。

实验法的特点即在于有意识地、系统地对实验因素(变量)进行操纵。

操纵实验变量使其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与未操纵实验变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教育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明确。

为了做到这一点,常用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