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42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金沙中学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金沙中学2020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

历史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1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图漫画中,宰相说:

“你的权势不如我。

”内阁首辅回答道:

“可是你已经被逐出政治舞台了。

”“宰相被逐出政治舞台”可能发生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D

【解析】

宰相是中央一级行政长官,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宰相制于明太祖时被废除;明成组设立内阁,内阁大臣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没有实权,D正确。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宰相被逐出政治舞台”,联系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知识分析。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①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②材料信息“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

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③“故委中正铨第等级”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④反映的是隋时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B正确。

3.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资本输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国家根据利益均沾也都享有了这项权利,所以C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马关条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里程碑。

从其内容看,它借鉴了哪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

①英国责任内阁

②德国君主核心

③美国三权分立

④法国议会共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法国议会共和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借鉴美国经验实行三权分立,借鉴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①③④正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君主立宪,所以没有借鉴德国经验,排除②,故选D.①③④。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以下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③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国社会性质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主要是由于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①②③正确;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错误;故选A.①②③。

6.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人民解放军进军方向看,所进攻的地方都是长江以南的地方,故选D;辽沈战役应该是在东三省,淮海战役应该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平津战役是北平、天津为中心的,故ABC均不符合题干中的地域,所以排除ABC。

7.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是

A.地方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了中国的民族关系,故C项正确;地方自治制度的说法过于抽象,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与处理民族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8.“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祖国强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力保障。

下列实践中首次成功运用该构想的是

A.1979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C.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故C正确;1979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并没有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排除AB;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不符合“首次成功运用”,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实践中首次成功运用该构想”,联系所学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分析解答。

9.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

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

该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国家挑唆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获得,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B项符合题意;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A项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是1961年召开的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C项不符合题意;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发展到顶峰。

此时的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

下列最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所有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B.抽签选举,轮番执政

C.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D.享受“观剧津贴”

【答案】B

【解析】

材料突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平等性,强调了公民参政的平等权利。

雅典民主政治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保证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性,故B正确;雅典合法公民才可参加公民大会,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不能反映权利的平等性,故C项错误;

D项与参政权利无关,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11.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改变“建筑物”实行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邦联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建国初期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法应对内忧外患;随后为改变“建筑物”,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正确。

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都属于1787年宪法的内容,但不属于为改变联邦制所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的是邦联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2.1890年,由于与首相矛盾的激化,德国威廉二世命令首相俾斯麦辞职。

该事件反映了近代德意志的政体特征是

①国家元首掌握最高权利

②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③首相具有最高决策权

④首相仅对国家君主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俾斯麦辞职是威廉二世决策的结果,因为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故①④正确,②③两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故选B.①④。

1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步:

第一步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步从理论到实践;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

其中“第二步”是指: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由空想到科学是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是指巴黎公社革命,由理想到现实的标志是指十月革命的胜利,故“第二步”是指巴黎公社的建立,B正确,排除AC;D是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排除。

14.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多极化趋势加强但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最准确的表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确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化趋势早已经开始出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不再是单极世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但“一超多强”是暂时的。

15.明朝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工业发展产生是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故①错误;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是不是避免,故③错误;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故②④正确,故D项正确。

16.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古代明朝以前一直是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正确;唐朝和宋代不符合时间,故A和B项错误;D晚于明朝,排除。

17.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

”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创办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

李鸿章的话反映了要发展民用工业,ACD属于军事工业,B项是民用企业。

故选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8.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

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同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一战的影响等因素有关,C项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

A项从时间上看不符,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D项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时间上不符。

排除ABD项。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19.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画中题诗:

“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

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

B.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C.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

D.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画中题诗:

“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

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

”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结合所学,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图片漫画和漫画中的诗句正是浮夸风的表现,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并非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BC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

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

”联系所学“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浮夸风的知识分析解答。

20.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中国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底,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79年前后凤阳农业发展的概况,没有体现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项正确。

21.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材料中“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一位新国民,无法体现“民间服饰的西洋化”,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经济,排除D。

22.据《世界文明史》:

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

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影响—“价格革命”,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金银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物价高涨,故答案选A。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排除;CD不符合“1540年前后”的阶段特征,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2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

由此可见

A.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B.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C.城市日益喧嚣拥挤

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答案】B

【解析】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

说明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故选B。

A不符合史实,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CD。

点睛:

这一题通过从负面影响看工业革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工业革命的影响启示我们: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③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4.1929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这场危机根源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财富分配不均

C.自由放任主义盛行

D.股票市场崩溃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1929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故A正确;BCD都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但不属于根本原因,应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这场危机根源于”,即根本原因,结合所学,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5.列宁说:

“我们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度……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俄共(布)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符合国家资本主义特点,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有企业化,故A错误;C和D是斯大林时期实行,排斥资本主义。

点睛: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基础上采取迂回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尔采取的措施,体现出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2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应排除;B项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C项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应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联系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分析解答。

27.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是

A.联合国

B.欧共体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是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全球性的政治组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欧共体属区域性经济组织,与题干国际性组织不符,故B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原则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不符合“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从选项中选出属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选项即可。

28.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互相联系和依存、互相竞争和制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其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

B.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C.欧洲联盟形成

D.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互相联系和依存、互相竞争和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B项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CD不符合材料。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异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

A.焚书坑儒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罪己诏是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的行为,认为天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这是天人感应学说的体现,B项正确。

秦始皇时实行焚书坑儒,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思想不符,排除A。

三纲五常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思想不符,排除C。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思想不符,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进行分析理解,结合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即可得出答案。

30.“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李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可知此思想家主张“心即万物”,属于心学思想,陆九渊是南宋心学思想家代表,故C正确;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不属于心学代表,排除A;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代表,排除B;李贽抨击理学对思想的禁锢,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联系所学心学思想内容分析解答。

31.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

该发明是

A.造纸术

B.灌钢法

C.棉纺技术

D.印刷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示中的流程可以看出反映的是造纸术的制作流程,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纸,符合题干图示中的流程,故A项正确;灌钢法是将生铁融入熟铁进行炼钢,不符合题意,排除B;棉纺技术是纺织技术,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雕版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

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活字印刷的流程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文人画表述准确的是

A.完全以宗教作为题材

B.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完全”;《清明上河图》是民间风情画,故B项错误。

3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

其中主张从文化层面学习西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太平天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