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29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知觉.docx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七章知觉

第七章知觉

一.单选

1.与感觉相比,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以下图片主要反映的视空间知觉现象是(线条透视)

3.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盖所描述的现象,被称之为(错觉)

4.以自己的经验给予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赋予其对象一定的意义,这种知觉特性称之为(知觉的理解性)

5.当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是一个蓝色的碗”的信息时,我们便产生了(知觉)

6.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这种加工是(自下而上)

7.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方式

8.“度日如年,一日三秋”这种错觉的产生原因是(情绪态度影响)

9.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同样的六个。

排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更倾向于被组织成三组,而

倾向于被组织成两组。

这种现象体现了知觉整体性中的(邻近原则)

10.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知觉的(组织性)是刺激本身的自然特点,是人的先天完形倾向,与过去的经验无关

11.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见越远的砖块越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越多,这种现象可以用是空间知觉中的单眼线索的(质地梯度)解释

12.晴天看缙云山觉得很近,而阴雨天觉得很远。

这属于空间知觉中的单眼线索中的(空气透视)

13.一辆小车,不管我们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上看,虽然看到的大小不同,但是我们依然知觉它能载人是因为(大小恒常性)

14.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做(知觉考察系)

15.无论在中午或者半晚,香蕉总是被看成黄色,这是由于(颜色恒常性)所致

16.利用双眼线索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

17.高于(3000赫兹)的声音,两耳强度差大,易于定位

18.在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空间知觉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

19.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幻觉)

20.关于对错觉的理解,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是歪曲的知觉)

21.先天失明的人即使以后视力恢复也无法通过视觉对曾经触摸过的物体加以识别是因为缺少(早起感觉经验)

22.下列属于受情绪影响产生错觉的是(风声鹤唳)

23.一扇门无论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形状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知道它是长方形的,这是由于(形状恒常性)所致

24.在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是因为(闭合原则)

25.下列选项对于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说法正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

26.下列选项对于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27.下列知觉种类中不属于同一分类方式的是(社会知觉)

28.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还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听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

29.(超感知觉)指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得知觉的心理现象

30.“月从云中过”反映了哪种似动知觉(诱导运动)

31.对知觉理解,下列最恰当的是(知觉是个体将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32.知觉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识别、分辨等等

33.以下哪点是感觉与知觉的区别(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刺激为限的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34.知觉到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

35.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关系是(相互联系)

36.下列关于时间知觉说法错误的是(时距知觉的加工可以用自上而下机制而不可以用自下而上机制)

37.以我们最熟悉的昼夜节奏来说,哺乳动物的生物钟位于大脑的(下丘脑)中

38.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39.时间知觉的参照系有: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以及(借助计时工具)

40.影响时距知觉的因素包括:

刺激的物理性质,内部变量以及(认知因素)

41.知觉的对象性又叫(选择性)

42.不属于知觉组织主要原则的是(发展性原则)

43.有时,人们看到夜空中的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诱动现象)

44.我们在不同颜色的灯光下看白纸,这张纸依然被知觉成原来的白色,这是因为(颜色恒常性)

45.以下说明知觉理解性的是(在听句子“Itwasfoundthat*eelwasonthetable”时将*eel听成meal)

46.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头部正中矢状面)

47.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和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哪一种情况速度看起来更是(前者)

48.电影、卡通片的制作采用的是以下哪种原理(动景运动)

49.当我们注意瀑布一会后,将视线移至旁边的悬崖时,悬崖看起来(向上运动)

50.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魏特默)

51.对于飞行中的子弹,白炽灯的闪烁,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其速度高于人的运动知觉上阈限)

52.不同位置的a、b两条线相继呈现,当时间间隔低于0.08秒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同时出现)

53.多张连续的静态图像在眼前连续播放,就能使图片中的人物或物体运动,这便是动画的原理,对于每一张图片,我们称之为一帧,通常情况下,形成连续的动作最少需要每秒多少帧(10)

54.当一个人长时间盯着瀑布(同49题)

55.日常生活中,当你站在一个顺时针快速旋转的风扇面前紧盯扇叶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扇叶在向左旋转)

56.下列视空间知觉中,不属于单眼线索的是(视轴辐合)

57.PHI现象又称(动景运动)

二.多选题

1.如右图“人脸—花瓶”双关图,体现的是知觉的(对象性、理解性)

2.对双关图,可以用知觉的下列特性作出解释(对象性、理解性)

3.知觉的特性有(对象性、恒常性、理解性、整体性)

4.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距离知觉、位置知觉、大小知觉)

5.下列现象属于错觉的是(两小儿辩日、白日梦、光阴似箭、月亮在地平线位置时更大)

6.超感知觉主要包括(传心术、灵觉、预知)

7.根据知觉对象是否是人,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社会知觉、物体知觉)

8.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这种恒常性在视知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9.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态度和兴趣、当时的情绪状态)

10.空间知觉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视觉、听觉)

11.知觉的特点(ABCD)

A.知觉是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知觉的形成离不开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

C.语言在知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知觉受诸多心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12.以下哪些是与情绪态度有关的错觉(一日三秋、风声鹤唳、时间过得太慢、光阴似箭)

13.下列情况表述正确的是(ACD)

A.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同时发生位移,较小的物体易被看做是运动的

B.明暗不同的物体发生位移时较明的物体易被看做在运动

C.以特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呈现在矩形区域内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圆圈就会产生圆圈自左向右的运动的错觉

D.在暗室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会古怪的动起来

14.当你坐在前进的火车上,你面向前方,这时,你看到窗外远处有一棵树,在你前进的过程中,树靠近你的速度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变大变快)

15.以下是错觉产生的原因的是(对象结构发生变化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受情绪态度的影响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

16.下列对于感觉和知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感觉和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感觉和知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B.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C.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以现实的刺激为限

D.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17.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8.下面是知觉整体性原则的有(ABD)

A.临近原则B.连续性原则C.审美原则D.相似性原则

19.在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中,属于自下而上的加工的假说有(模版说原形说特征论成分再认理论)

20.对知觉分类正确的是(ABCD)

A.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B.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C.听知觉、视听知觉、触摸知觉

D.社会知觉、物体知觉

21.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有哪几种(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22.“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利用了哪些深度知觉的线索?

(空气透视相对大小遮挡质地梯度)

23.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水晶体的调节重叠遮挡结构级差)

三.名词解释

1.知觉:

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社会知觉:

对人的知觉

3.物体知觉:

除人外,对其他各种事物的知觉。

4.知觉的对象性:

也称选择性,指人们总是选择性把外界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清晰的认识所选择的事物或现象。

5.知觉的整体性:

又称组织性,指人们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知觉事物的属性或不同部分,而是倾向于对事物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6.知觉的理解性:

个体倾向以自己的过去经验对于知觉的对象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标识、命名或归类,即个体倾向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7.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8.大小恒常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9.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10.明度恒常性:

指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11.颜色恒常性:

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

12.方向知觉恒常性:

当我们转动头部的时候,虽然声音对听觉器官的作用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我们感到声音的方位并没有变化。

13.超感知觉:

指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得知觉的心理现象

14.空间知觉:

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觉察。

15.单眼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来自视觉刺激本身的深度线索。

16.质地梯度:

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

17.空气透视:

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衰变现象。

18.运动视差(motionparallax):

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

19.双眼线索(binocularcue):

必须由两只眼睛共同作用才能提供的深度和距离线索。

20.双眼视差(binoculardisparity):

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

21.双耳间时间差(timedifferenceofbinaural):

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

22.双耳间强度差(intensitydifferenceofbinaural):

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得到的声音较弱。

23.位相差:

同一频率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也就有了差别。

24.时间知觉(timeperception):

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25.生物钟:

有机体内存在各个时间梯度上的周期性节律。

26.知觉到的现在:

或称心理的现在,指在大约几秒钟的限度内,把一些相继事件知觉为相对来说是同时的。

27.时距知觉:

即持续知觉,指对两个连续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或某一事件持续时间的时间段的感知。

28.Tau效应:

时间对空间知觉的影响的现象

29.Kappa效应:

空间事件影响时间知觉的现象

30.运动知觉:

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

31.真动知觉(realmovementperception):

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发生的位移及移动速度的知觉。

32.似动知觉(apparentmotionperception):

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33.Φ现象(phiphenomenon):

也称动景运动(stroboscopemotion),指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34.自主运动(autonomicmotion):

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地动荡起来。

35.诱导运动(inducedmotion):

本来静止的物体由于其周围其它物体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36.运动后效(motionaftereffect):

注视一个移动的物体(几十毫秒到几分钟不等),再看静止的物体,所产生的一种视觉错觉现象。

37.瀑布效应(Waterfalleffect):

注视瀑布一会儿后,将视线移至旁边的悬崖上时,悬崖看起来像是在往上运动似的。

38.错觉(illusion):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39.日月错觉:

太阳或月亮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比其位于正空时要大大约50%,虽然在这两个位置时太阳或月亮的视网膜投像是一样大的。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二者的联系表现如下: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一般来说,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区别:

(1)产生的来源不同。

感觉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3)生理机制不同。

各种感觉都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表征。

神经冲动到达大脑后知觉才参与其中,知觉是大脑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简述知觉的四大基本特点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3.简述影响对象知觉的因素

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度、注意的选择作用、有机体的早期感觉经验、知觉习惯与经验

4.知觉组织的原则

(1)邻近原则:

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事物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封闭和完整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当客体本身不封闭、不完整时,人们倾向于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将将缺口加以“弥补”。

(5)好图形原则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6)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这是心理学家新近提出的一种知觉组织原则

5.简述4种主要的视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颜色恒常性:

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

6.简述空间知觉的种类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7.简述影响空间知觉的因素

客观条件(外部线索)、机体内部条件或线索(cues)、已有视觉经验

8.简述视空间知觉的双眼线索

双眼线索(binocularcue):

必须由两只眼睛共同作用才能提供的深度和距离线索。

包括视轴辐合或双眼视差。

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

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

双眼视差指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

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

9.简述听空间知觉的双耳线索

双耳间时间差:

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

双耳间强度差:

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得到的声音较弱。

10.时间知觉的主要参考系

宇宙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计时工具、生物钟信息

11.简述影响时距知觉的因素

•刺激的物理性质、内部变量、认知因素,如注意、记忆、学习、认知能力、经验等

12.图示Tau效应和Kappa效应的实验安排,并解释这两种效应

Tau效应

Kappa效应

Tau效应解释:

当实际距离相等时,时距越长,感知到的空间距离就越长。

Kappa效应解释:

当时距相等时,距离越长,感知到的时距就越长。

13.简述主要的似动知觉现象

Φ现象:

也称动景运动,指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自主运动:

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地动荡起来。

诱导运动:

本来静止的物体由于其周围其它物体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运动后效:

注视一个移动的物体(几十毫秒到几分钟不等),再看静止的物体,所产生的一种视觉错觉现象。

14.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但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

主观与生理的原因:

过去经验、情绪态度、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

15.简述月亮错觉的两种假说

(1)表面距离假说

考夫曼等提出的月亮错觉理论。

该假说认为,当远近不同的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构成的映像大小相同时,就会根据经验判断远者较大,近者较小(远处的牛和近处的羊看来一样高时,却知牛比羊大)。

月亮接近地面时,由于空气透视等原因,在心理上就会觉得它比在当空时较远。

于是根据远者较大近者较小的心理原则,自然就会判断当空的月亮较小。

(2)相对体积假说

利斯特里提出的月亮错觉理论。

该假说认为,人所见到物体体积的大小,并不完全以视网膜上的映像为根据,而是要同时参照物体周围环境中其他物体后才做出的判断。

除了附近物体的大小外,物体本身所在地周围的空间大小,也是重要的参照标准。

月亮接近地面时,其周围空间小,周围空间小就显得月亮特别大(形成对比);月亮当空时,因为周围空间开阔,相对地就显得月亮体积较小。

五、论述题

1、论述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

1、基本观点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自下而上的加工包括模板论、原型论和特征论

2.模板论

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

缺陷:

不经济,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

3.原型论

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

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4、特征论

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

1.基本观点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

2.证据

知觉的经验效应、知觉定势效应、知觉适应效应、知觉的情境效应

(三)、交互作用

知觉表征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自下而上加工获得的材料会影响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又会影响对自下而上加工获得的信息的选择、组织与识别

2、论述视空间知觉的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来自视觉刺激本身的深度线索。

种类

(1)对象的相对大小:

大的物体通常被知觉为近,小的物体被知觉为远,特别是在已知不同物体的相对大小的时候

(2)遮挡:

遮挡物知觉为近,被遮挡物知觉为远

(3)质地梯度:

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

随着视网膜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就知觉为向远方伸延

(4)明亮和阴影:

黑暗、阴影的物体被知觉为远,明亮和高光的物体被知觉为近。

(5)线条透视:

平行线的汇聚处,以及汇聚线越多就知觉为远

(6)空气透视:

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衰变现象。

位于空气透明度大的地方的物体(即物体的细节、形状和色彩清晰的物体)就被知觉为近,相反就被知觉为远。

(7)运动视差:

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

在视网膜映像上运动得越快的物体被知觉为近,反之则被知觉得远。

(8)眼睛的调节:

看物体时需要睫状肌把水晶体调节得较凸起时为近,反之则远。

六.知识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将A物看成B物的错认现象,试用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的知识解释诸如2将书籍看成盒子等错认现象。

(1)简述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知觉表征的形成是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自下而上的加工包括模板论、原型论和特征论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

自上而下的加工影响着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自上而下的加工表现为知觉定势效应、知觉适应效应、知觉的情境效应等

(2)请用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错认东西的现象

个体对物体的知觉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错认东西通常是这两种加工的交互作用出错导致的。

第一,将A物看成B物通常是因为A物和B物在外形等特征上比较相似,这是对A物和B物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就类似。

客体在知觉事物的时候需要加工感受器官传输来的关于刺激属性的细小信息,当A物和B物类似的时候,感觉信息所激活的大脑中所储存的模板、原型或特征就类似。

虽然A物和B物类似,但是毕竟还是有差异,如果完全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的话,通常并不容易误认。

出现误认更重要的是于自上而下的有关。

第二,知觉在加工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属性的细节信息的时候,还受到自上而下的加工作用,即使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和动机影响,这些主观因素会引导个体对感受信息的收集与加工。

这时有多种可能都会导致将A物看成B物:

1)如果个体在近期内主要接触的是B物,关于B物的经验很丰富,那么这种经验会引导对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加工,让个体更加关注B物与A物相似的地方,而忽略不同的地方。

同时引导个体从B物的角度解释所看到的物体。

2)如果个体正在找B物,或正需要B物,那么也会引导个体更加关注B物与A物相似的地方,而同时更多从B物的角度解释所看到的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