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32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新教材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谈话:

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挂图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

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

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

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

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师:

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

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

体验1分钟

  、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

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

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

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

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

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

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挂图,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

(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

(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

现在是几时几分?

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第3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50秒○2分

  400分○4时

  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

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加

  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9——1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现在我们大家就来汇报交流一下。

  2、生: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3、生:

理解图意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野生动物的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

  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师:

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

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后,先进行估算。

  3、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4、看看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交流,说说你还有哪些问题遇到困难。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

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前学过的,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列出的算式学生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问:

还有那些数学算式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

  2、鼓励学生提出多个问题。

  3、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如“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4、生: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简单汇报自己的想法。

  (2、)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

  (3、)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探索了98+25的各种算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大的数用口算不容易,转向进一步引导万以内加法竖式计算的好处。

  5、教师板书。

  6、边板书边让学生讨论“十位满十,怎么办?

  7、教师要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找出这类连续进位加法题的特点,也就是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感受深,记得牢固。

  (三)、教学例2

  师:

通过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学会估算。

  师:

将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生: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师: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生:

1、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2、先进行估算。

  师:

1、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2、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

为什么?

  生:

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学会估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了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加入估算环节,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

  (四)、列竖式做精确计算。

  、刚同学们已经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700种,现在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我们估计得是否准确。

  2、生:

A、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简单汇报自己的想法。

  B、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

  C、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当学生学会估算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对“376+284等于多少?

”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起了过渡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板书。

  教师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4、请一名学生继续板演。

  5、集体讲评,出现错误的同学进行订正。

  [设计意图]:

在多种算法中,着重讲解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了竖式计算中“满十进一”这一重点。

提醒学生注意进位“1”的规范写法。

  三、方法应用:

  师:

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的数学知识---(生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师:

但是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小组分工合作,看看这节课我们还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

(解决刚才提出的这节课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从学生的不同计算中体现出学生层次的不同,不同学生有不同发现。

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

能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

希望你们用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卷:

  、用竖式计算

  37+95=

  63+38=

  303+595=

  439+753=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和一辆自行车.你估计大概需要多少钱?

  

(2)如果妈妈带600元,想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3)如果妈妈带500元,她能买回哪几种商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课堂检测B卷:

  、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

说说错在哪里?

  2、解决问题。

  

(1)买1台录音机和1台抽油烟机,能获奖吗?

  

(2)买1部手机和1部电话,能获奖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附答案:

  课堂检测A卷:

  、132,101,898,1192

  2、700元;不够答案不唯一。

  课堂检测B卷:

  、763、647、482、1340

  2、1100元,可以获奖;998元,不能获奖。

  

  万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35-8=63-4=26-7=

  42-5=43-6=32-9=65-9=

  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

  54-21=79-37=65-24=

  计算后提问: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

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

我们走了多少千米?

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

地图上表有吗?

  问:

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

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

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

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

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

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

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

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

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

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32162873241582

  -93()-473()-2538()-847()

  2381454786675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挂图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挂图、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练习:

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挂图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

  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

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

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

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

(100袋)

  演示:

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

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

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

哇!

1吨这么重呀!

  

(2)谈话:

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挂图出示各种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