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35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9湖南人由来考.docx

009湖南人由来考

009——湖南人由来考

“上篇历史上之陈迹一一当时记载之一鳞半爪

上古秦汉湖南境内民族之推测

上古世荆、楚称为蛮夷。

《诗》曰:

“蛮、荆来威”,又日: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是也。

故更在楚南之今湖南地,几不为中原人所知。

《尚书》中有所谓“崇山”,有所谓“苍梧”,其地皆在今湖南境,然当时中原人对于此诸地之知识,其模糊隐约盖与秦汉人之视蓬莱、方丈等耳。

《春秋》桓公十三年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

罗,当今湘阴、平江二县境。

文公十一年楚子伐糜。

糜,当今岳阳、临湘之地。

自是湖南之东北境始入于历史时期。

至诸夏势力之侵入湖南,则要始于战国初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取洞庭、苍梧之地,于是湖南之东部湘、资二流域入于楚。

其后复西向并吞沅、澧二流域,曰巫中,而湖南之全部皆入于楚矣。

是时湖南境内之民族,除土著之蛮夷而外,外来之移入者,当即为湖北境内之荆、楚民族。

观夫屈原以楚之王室,而徘徊于沅、澧之间,啸傲以汩罗之畔,是湖南之已为楚人所熟知熟至也可知矣。

秦汉时之湖南人,盖即此时移入之荆、楚民族之后裔也。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遣将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即楚巫中之地置黔中郡。

既灭楚,又即吴起所并洞庭、苍梧之地置长沙郡。

自是长沙、黔中号南垂要地,中原资以南向镇服百越。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发江、淮、巴、蜀诸郡兵及罪人以平南越,皆道出三湘。

于是湖南地不仅为荆、楚人之所至,间亦有中原之人,以谪戍从征而来居是土者。

然西汉时湖南四郡,曰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长沙据湘水下流,在诸郡之东北,距中原最近,而新莽易之曰填蛮郡。

因名思义,其地蛮众之悍可知。

零陵据湘水上流,当中原通南越之要道,然于汉武时号曰“初郡”,比之交趾九郡、西南夷七郡。

长沙、零陵如此,湘水流域如此,则武陵、桂阳可知,沅、澧流域可知矣。

南越王赵佗有曰;“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

”是即以政治关系言,是时湖南境亦未尝全隶于汉廷也。

中原人之开始大量来移湖南,湖南之始为中原人所开发,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

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

故西汉户口,元始为盛,东汉户口,永和为盛,以全国言,永和之户,不加于元始;然以长沙等四郡言,则百四十年间,户增四倍,口加五倍,此非自然滋生所可致,外来之移殖者盖有以致之也。

《前汉书》不志武陵、长沙诸蛮,而《后汉书》志其“寇乱”特盛,以此亦足证后汉世湖南境内汉民族之陡然增加,以致引起此种冲突也。

三国争雄,荆州在其中。

师旅所从出,东西南北之人萃焉。

锋镝之所向,田园庐舍毁焉。

湖南在是时盖为文化上一进步时期,生聚上一退步时期。

六朝时湖南所接受之外来移民

晋惠帝末年,巴氐李氏乱蜀,梁、益之人多有避地出峡者,史称巴、蜀流人布在荆、湘间者汝班、蹇硕等数万家。

客势既盛,主乃生妒。

以是此等流人每为旧百姓所侵苦,并怀怨恨。

怀帝永嘉五年,正月,遂共推其魁杰杜歿为主,据长沙反,攻破郡县,湘州刺史荀眺委城走广州。

复南破广州之师,下零、桂诸郡;北败荆州之军,侵掠武昌、安城、邵陵、衡阳、长沙、宜都。

诸太守内史,并为所害。

一时湘州之全部,荆州之半部,皆为所有。

其再明年,是为愍帝建兴元年,朝命始以征南将军工敦、荆州刺史陶侃讨之。

前后数十战,迭败陶侃之师于石城、林鄣等处,旋以寡不敌众,将士渐多物故,至建兴三年八月,卒为陶侃所破。

其杰将王真率众降,搜逃窜不知所往。

计自初起以至于斯,前后凡五年,乱始平。

此万余家梁、益流人虽遭斯厄难,“顿伏死亡者,略复过半”,然其后百五十余年,降至刘宋泰始、元徽之际,其后裔犹多布在湘土者。

王僧虔为湘州刺史,始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巴峡流民立湘阴县,此移民之来自西方者也。

自永嘉祸作,中原沦于胡羯,遗黎南渡大江流域者,何啻数百十万。

此在全国移民史上是为华夏民族之第一次大南徙,然接受此项移民之地域,以扬、荆言,扬倍蓰于荆;以荆州言,襄阳倍蓰于南郡;以南郡言,又以在今湖北境內者为多,在今湖南境者为少。

此可以东晋南朝所置侨州郡县之多寡,略见其梗概。

据《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则是时侨郡之在今湖南界内者,有南义阳一郡,南河东半郡。

(一)南义阳郡《晋志》:

“穆帝时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

”又曰:

“安帝又立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郡。

”按《宋志》:

“南义阳太守,晋末以义阳流民侨立。

”别无义阳郡,是南义阳即义阳也。

《大清一统志》:

东晋义阳郡在今安乡、澧州界内,隋废,故治在今安乡县西南。

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可考者凡三:

曰平阳,本为郡,在今山西南境,江左侨立,晋末省为县。

曰厥西,曰平氏,皆本属义阳,在今河南南境,随郡侨立。

是今日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之人移殖于斯土也。

义阳郡在宋有户千六百零七,口九干七百四十一。

(二)南河东郡《晋志》:

“江左又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

”《宋志》:

“南河东太守,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以司州侨户立。

”据《大清一统志》,汉孱陵县地当今湖北之公安、松滋二县,湖南之华容、安乡二县,并澧州之一部分。

南河东郡隋废,故治在今松滋县境。

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凡八:

曰安邑、闻喜,本属河东郡,在今山西西部。

曰永安、临汾,本属平阳郡,在今山西西部。

曰弘农,本为郡,在今河南西境,江左立侨郡,后并省为县。

以上本属司州。

曰谯,本属谯郡,在今安徽北境。

曰松滋,本属安丰郡,在今河南东南境。

以上皆本属豫州。

曰广戚,据《宋志》。

《晋志》作大戚避隋讳而改。

本属彭城,在今江苏西北境。

以上本属徐州。

此八县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北境,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南境,已不可考。

大体言之,则今日华容、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及江苏、安徽北部之人,移殖于斯土也。

南河东郡在宋有户二千四百二十七,有口万零四百八十七。

此移民之来自北方者也。

隋唐时代之湖南其情形甚暗昧。

东汉以来,历代史传之称述湖南“蛮乱”者,未尝有间。

然自隋之开国以至于唐开元,中间百三四十年,未尝闻有一次“蛮乱”。

开元而后,虽有一二次,亦等闲视之。

至唐末而始有群蛮肇起之记载。

岂隋唐全盛之际,湖南境内之蛮族已皆归化为王民乎?

此以进化之史则衡之为不可通,抑亦事理所必无也。

以情度之,意者隋唐帝国仅为一政治军事上之向外发展时代,对于南部国土之开发,殊鲜进步,故不为蛮族所嫉视乎?

下篇今日湖南人之由来一一后世

追述之整理与统计

一、以五种方志氏族志表为据

《湖南通志》无氏族志。

湖南诸府、州、县方志之有氏族志者,计凡五种:

一曰道光《宝庆府志》;二曰光绪《邵阳县乡土志》;三曰光绪《武冈州乡土志》;四日光绪《湘阴县图志》;五日光绪《靖州乡土志》。

邵阳、武冈即宝庆府所统州县,故实际上此诸氏族志所志及之地域,即宝庆一府,靖州一州,湘阴一县是也。

宝庆府东接衡、永二府,西接辰、沅、靖诸州,南接广西之桂林府,北接长沙府。

占地几及全资水流域,并沅水上流一小部分。

汉置昭陵、都梁、夫夷三县于此。

宋置府,明清辖县四:

邵阳、新化、新宁、城步;州一:

武冈。

邵阳即附郭县,民国废府,以府名为县名。

武冈州易日武冈县。

十七年,复改宝庆曰邵阳。

靖州前通道,后会同,左绥宁,右广西之锦屏。

占地沅水上流一小部分。

宋始置州,明清为靖州直隶州治所。

民国废州曰靖县。

湘阴县当湘水入洞庭之口。

长沙在其南,岳阳在其北,左平江,右沅江、益阳。

秦置罗县于此,刘宋始建湘阴。

明清隶长沙府。

三地合今七县,于全省七十五县为十分之一不及。

以地域之广狭言,此诸县占地较广,约及全省面积六分之一。

然此七县有在省境之中部者(邵阳、新化),有在省境之西南部者(武冈、新宁、城步、靖),有在省境之东北部者(湘阴),是以方位言,已五得其三。

故虽只七县,而其情形实即全省大部分共通情形之代表。

道光《宝庆府志》,新化邓显鹤所撰,经始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越四年至二十九年六月成书。

精当博洽,称一时名手笔。

前志晋无氏族表,至是始创为《氏族表》十二卷。

卷一表列爵,卷二表勋卫,卷三、卷四、卷五表邵阳,卷六、卷七、卷八表新化。

卷九、卷十表武冈,卷十一表新宁,卷十二表城步。

事属空前,赅备为难;故所列氏族颇多不详明其世系所自来者。

《邵阳县乡土志》,邑人姚炳奎所主纂,经始于光绪三十二年,翌年成书。

采府志之氏族表著为志,复增补而修正之,精密更有过焉。

《武冈州乡土志》,邑人张德昌纂,光绪三十四年成书。

其氏族志所列氏族少于府志所列三十余族,且两书太半不能相合。

岂修此志者竟未见府志耶?

抑以府志所列尽属谬误因割弃之而另创耶?

诚不可得而知之矣。

《靖州乡土志》,知州秀水金蓉镜所纂,光绪三十四年成书。

《湘阴县图志》,邑人郭松焘撰。

郭氏字筠仙,积学能文,官至侍郎,归老于乡,自任此志总纂。

书成于同治中,而为藩司李某所扼,卒历若干年至光绪六年仅得以私资付刊。

然其书搜罗广备,考证精详,虽《宝庆志》犹有未逮也。

湘阴县方志始修于南宋淳祐中,明成化、嘉靖两续之,其书今皆已佚。

存者有《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皆无氏族表,此志始创之。

今以《宝庆志·氏族表》中所别列之列爵、勋卫二项与他族一并计算,则邵阳县氏族之见列者,有一百四十二族(列爵勋卫占二十二);新化县氏族之见列者,有一百三十族(爵勋占四);武冈州氏族见列者有八十五族(爵勋占八);新宁县有十六族(爵勋无);城步县有二十西族(爵勋占六)。

邵阳县复依乡土志增二十三族,合得百六十五族。

总计一府全五州县,共四百二十族。

又《武冈州乡士志》别列武冈四十八族。

《靖州乡土志·氏族志》共列靖州五十一族。

《湘阴志》共列湘阴二百三十三族;亦有同出一源而分列为数族者,今仍之,亦有但于共列湘阴二百三十小注中提及之者,为整齐划一起见,今不计。

此一府、一州、一县约共七百族之湖南人中,有多少为土著,有多少系徙移而来者?

此为本论文讨论之开端。

湖南地在古为苗、蛮所聚居,本非汉家之故国。

依理除苗、蛮外,自无所谓土著;凡是汉人,莫非他处所徙移而来者。

但徙移既久,年远代湮,子孙或不复能忆其祖宗所自来,乃有以土著称者焉。

氏族志表中所列族姓有曰“世居某县某里”者,今姑认之为土著,则此七州县中土著与外来移民数目上之分配有如下表:

第一表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靖州

湘阴

武冈

土著

2

1

3

6

2

1

9

外来移民知原籍

119

65

63

14

17

278

41

198

517

45

外来移民不知原籍

22

23

10

1

2

58

4

1

63

3

不明

22

41

12

1

2

78

4

33

115

165

130

85

16

24

420

51

233

704

48

说明:

《武冈州乡土志》所列氏族不能与《宝庆志·武冈表》相合。

故另列一项,不入统计。

以下诸表旨仿此。

土著但得九族,占全数百分之一。

外来移民知原籍、不知原籍合计得五百八十族,占全数百分之八十二。

世系不明不知为土著抑外来者共一百一十五族,占全数百分之十七强。

此百余族中能有几族为土著虽不可知,然以已知者之比例推之,则要亦不过三五族而已,全体合计,充其量不过百分之二三。

此九姓土著之中:

宝庆府六族,其一曰邵阳之同庄李氏,世居邵阳西乡,其二曰邵阳之墨溪黄氏,世居邵阳墨溪。

此二姓皆不似真土著。

且李氏所记世系不过五代,第四代为元皇庆中进士,疑亦是宋世所徙来者;黄氏所记世系共十三代,第十一代为康熙武举。

疑亦是元末明初所徙来者也。

其三曰新化之石界扶氏,《表》云:

“世系未列。

《宋史》所称梅山扶氏、苏氏,盖新化氏族之最古者也。

”按扶氏初非新化一邑之姓,湖南各县有之者不少。

在酃尤为庞然大族,但他省罕睹,或果为土著也。

《宋史》所称扶氏系梅山蛮之酋长,是新化之扶又为蛮族而非汉族也。

其四曰城步之黔宁王沐氏。

本姓李,元季徙濠州定远,从明太祖为养子,因姓朱。

旋取李朱之所同改姓木氏,又加水旁,姓沐氏。

致爵后还徙城步。

李姓为天下最普通之姓,亦不知其果为真土著否也。

此外城步凉国公蓝氏、颖国公杨氏,虽未明言为世居,然蓝氏为苗蛮氏族中之大姓,东起闽浙,西至云贵,莫不有之;杨氏亦为西南溪峒中之大姓,而二族所托始之蓝昌见、杨再思二人本身又为据有溪峒之酋长,则此两族盖本为土著之蛮族,汉化而冒汉籍者也。

靖州二族皆溪峒蛮酋之裔。

一曰杨氏,亦系出杨再思,《表》云:

“今之诸杨,散居黔楚最繁,靖之六团里峒人,杨姓湖耳长官司,皆其后人,其为汉民者通道、会同、绥宁、靖之古二里尤多。

”同是蛮酋杨再思之后,而或为峒人,或为汉民,可见此所谓蛮,此所谓汉,其区别不在乎种族之有异,而在乎风习之已否汉化也。

一曰姚氏,系出姚明敖。

《志》云:

“居中洞里下戈村,其兜鍪尚存。

”姚明敖者,杨氏纳土后之靖州一蛮酋,于宋孝宗乾道三年曾“作乱寇边”,数月而平。

湘阴一族,曰中瑕焦氏。

《表》云:

“其先曰琼,世居湘阴,元末从明太祖金陵,以功累擢福建卫指挥佥事。

洪武十四年从征云南,道卒洞庭。

子孙流寓长沙。

琼传八世至俊,嘉靖中迁今地。

”是所谓世居云者,始于琼之前乎?

始于琼乎?

始于琼之八世孙乎?

辞意颇费解,要之其非为真土著则可知也。

如此,表所列土著九族之中,其可信为真土著者,但有五族。

此外四族当是迁徙已久,世系不明,致误作“世居”云云。

外来移民之有原籍可考者,五百一十七族。

此五百一十七族之原籍为何地乎?

换言之,此五百一十七族之今日湖南人,其祖先何自来居湖南乎?

兹请先依省别,列表如下:

第二表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靖州

湘阴

百分

武冈

江西

71

48

31

9

9

168

14

142

324

63.1

32

江苏

12

1

8

1

22

6

11

39

7.6

1

河南

7

2

4

13

2

7

22

4.3

3

福建

1

1

2

1

5

2

7

14

2.7

1

安徽

2

3

5

5

3

13

2.5

1

河北

5

2

7

1

8

1.6

山东

1

1

2

2

2

6

1.2

2

广西

2

1

3

2

5

1

浙江

1

1

2

2

4

0.8

四川

1

1

1

1

3

0.6

山西

1

1

1

0.2

陕西

1

1

0.2

湖北

2

2

1

1

6

12

18

3.5

湖南

15

9

9

3

4

40

3

12

55

10.7

4

118

6

62

14

17

275

40

198

513

100

44

江西省最多,占全数几及三之二,湖南本省次之。

此湖南诸族若再考求其祖贯,则其中太半当又系江西人也。

江西以外之井省移民,合计不过百分之二十六;而其中又以江苏、河南、湖北、福建、安徽诸省为较多,此合而言之也。

分言之:

则江西移民于湘阴占百分之七十二,于宝庆占百分之六十一,于靖州占百分之三十五。

自东北至于西南,以次递减,适与各地距江西之远近成正比例。

湖南本省移民于宝庆占百分之十五,于湘阴占百分之七,于靖州占百分之八,则以宝庆居省境之中部,湘阴靖州僻在一隅故也,江西与江苏于各地皆居外省移民之第一第二位,自余则参差无定序矣。

然亦有以距离之远近以为转移者:

如湖北移民惟湘阴、宝庆有之,而靖州独阙;广西移民惟靖州、宝庆有之,而湘阴独阙是也。

兹再进一步考求各省内部之分布状态,表如下:

第三表甲江西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靖州

湘阴

武冈

不知何府置州县

8

7

20

2

3

40

5

7

52

52

7

南昌南昌

1

1

1

1

4

1

25

30

88

1

新建

1

1

2

丰城

3

1

4

1

44

49

进贤

1

1

1

2

奉新

2

2

修水

3

3

清江

1

1

2

3

5

8

1

新淦

1

1

1

2

新喻

1

1

1

瑞州高安

1

2

3

2

5

8

宜丰

1

1

1

2

上高

1

1

1

宜春

1

1

3

分宜

1

1

1

萍乡

1

1

1

吉安卢陵

17

7

1

2

2

29

1

17

47

152

1

泰和

23

22

2

1

48

3

3

54

20

吉水

4

2

2

8

20

28

1

永丰

2

2

安福

9

6

3

1

19

2

21

九江德化

1

2

3

德安

1

1

1

饶州

1

1

2

4

余干

1

1

德兴

1

1

抚州

1

1

5

1

金溪

2

1

3

1

4

大庚

1

1

1

71

48

31

9

9

168

14

142

324

324

32

说明:

1.原志表所记之县名有非今名者,易以今名,府州名仍之。

府县名同列者,或府名为今县名。

2.设有一族自泰和徙新化,再徙邵阳,如新化表列有此族则邵阳项下作为自新化移宋,如新化表中不列此族,则邵阳项下作为自泰和移来。

3.南昌县为南昌府治,凡称南昌府及南昌县者皆列南昌南昌项。

余仿此。

4.凡称洪州者列“南昌南昌”条,凡称吉州者列“吉安庐陵”条。

余仿此。

泰和最多,丰城、庐陵次之,南昌、吉水、安福又次之。

泰、丰、庐三县合计共得百五十族,较之江西以外各外省之总数,犹多十六族。

六县合计共得二百二十八族,占全移民数十之四,全省移民数十之七。

南昌丰城二县旧属南昌府,庐陵、泰和、吉水、安福四县旧属吉安府;民国废府,以吉安府所属属庐陵道。

此外南昌府属庐陵道属(今道府制皆废,为便于称述起见,故引用之)又得三十族,合一道一府共得二百五十八族,占全省移民十之八。

不知府州县者得百分之十六,其大部分当亦系庐陵道、南昌府人也。

(例如《宝庆志》武冈表未言明何府州县二十族,泰和二族,《武冈州乡土志》未言明何府州县者七族,泰和二十族,二书虽不能相合,然由此可见《宝庆志》未明之二十族中,太半皆系泰和人也。

此合而言之也。

分言之,则于宝庆以吉安府为最多,于湘阴以南昌府为最多,可知江西南部人多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人多移湖南北部也。

或以为由此足证南昌、吉安之所以独占多数于江西者,以今表所根据者仅为宝庆、靖州、湘阴一府、一州、一县之材料耳。

若通省计之,则将不如是。

此言不然,于宝庆虽以吉安为首,然次之者南昌也;于湘阴虽以南昌为首,然次之者吉安也;是知分论之虽有孰首孰次之别,合论之则同以吉安、南昌为首也。

第三表乙江苏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靖州

湘阴

武冈

不知何府州县

2

3

5

5

江宁上元

江宁

4

1

5

3

3

11

江苏吴

5

5

松江

1

1

1

武进

1

1

无锡

1

1

镇江

1

1

1

溧阳

1

1

1

淮安山阴

1

1

1

1

2

江都

2

1

3

1

4

兴化

1

1

1

高邮

1

1

1

1

1

1

1

泰兴

2

2

1

3

12

1

8

1

22

6

11

39

江宁最多,此有特殊原因,容后解释之。

吴县(苏州)、江都(扬州)次之。

此外县各一二族,散在江域及淮南。

淮北惟邳县一族。

第三表丙河南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靖州

湘阴

武冈

不知何府州县

1

1

2

2

开封祥府

1

1

1

荥阳

1

1

1

1

太康

1

1

1

1

1

1

宁陵

2

2

2

安阳

1

1

1

1

1

1

怀庆

1

1

1

武陟

1

1

南阳

1

1

1

1

新野

1

3

汝宁

1

3

1

上蔡

2

1

1

4

7

2

4

2

7

22

3

县各一二族,大半散在省东北境黄河两岸,南部淮、汉流域亦得数族,西部崤、函、伊、洛之间无一族。

第三表丁福建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靖州

湘阴

武冈

闽侯

1

1

1

罗源

1

1

1

永福

1

福清

1

1

1

晋江

1

1

上杭

1

1

莆田

1

1

2

1

3

6

1

光泽

1

1

漳浦

1

1

1

1

1

2

1

5

2

7

14

1

除光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