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37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docx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

中国(zhōnɡɡuó)地区毒蛇图鉴(tújiàn)

全世界有蛇类270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219种,隶9科62属,其中毒蛇近57种,危害较大的有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烙铁头、蝰蛇、五步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海蛇等10余种。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诸省(区)。

毒蛇的地理分布是以其垂直分布来划分的,以沿海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较多。

1000米以上(yǐshàng)山区较少,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基本上没有毒蛇分布。

无毒蛇咬人后,在咬伤的皮肤上留下一排到两排均匀而细小的牙痕;而毒蛇咬人后,除了两排均匀而细小的牙痕外,还有一个以上(一般为两个)大而深的毒牙牙痕。

一、毒蛇按照(ànzhào)蛇毒的作用机理,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shénjīng)毒为主的毒蛇:

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

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咬伤后,局部症状不明显,流血少,红肿热病轻微。

但是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急剧的全身症状,病人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吐白沫。

神经毒中毒表现:

头昏、嗜睡、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头昏、眼花、肌肉关节疼痛、吞咽呼吸困难、颈项强直、抽搐、呼吸肌麻痹、肢体瘫痪以至昏迷,最后窒息而死亡。

2.以血液(xuèyè)毒为主的毒蛇:

有竹叶青、五步蛇、蝰蛇和龟壳花蛇等。

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yǐnqǐ)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神经(shénjīng)毒中毒表现:

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常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结肿大。

病犬战栗,体温升高,心动加快,呼吸困难,鼻出血,尿血,抽搐。

6-8小时可扩散到头部、颈部、四肢和腰背部,最后心力衰竭(xīnlìshuāijié)或休克而死亡。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混合毒素(dúsù)毒蛇:

有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不同的蛇咬伤后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蝮蛇咬伤,既出现神经毒素中毒症状,又出现血液系统中毒症状,而以后者表现较重;而被害人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神经毒素的中毒症状要重于血液毒素的中毒症状。

局部伤口红肿,发热,有痛感,可能出现坏死。

毒素被吸收后,全身症状严重而复杂,既有神经症状,又有血循毒素造成的损害,最后,死于窒息或心动力衰竭。

二、毒蛇按毒牙分类,主要分成三大类:

1、管牙类毒蛇:

所有蝰科的蛇类都属于管牙类毒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呈三角形,长长的中空状毒牙位于上颌前方两侧,平时隐藏于肉质鞘中,咬人时向前伸出。

2、前沟牙类毒蛇:

所有眼镜蛇科的蛇类都是前沟牙类毒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呈较扁的圆形或椭圆形,有一对小且不明显的细沟状毒牙位于上颌前方两侧,因不如管牙长、大,故平时不需要隐藏在口腔中,可“随时使用”。

3、后沟牙毒蛇:

游蛇科中有一小部分种类属于后沟牙类毒蛇。

其毒牙较大,一般位于上颌后方,毒性比以上两类毒蛇要弱,多数人被咬后仅会发生肿胀,不会致命,但一些体质敏感的人群仍可能会过敏造成生命危险。

严格地讲,后沟牙类毒蛇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毒蛇,应该叫“半毒蛇”更为合适。

我国统计的54种毒蛇不包括游蛇科的12种后沟牙类毒蛇。

 

常见毒蛇放毒量与致死量比较(毫克)

毒蛇名称

一次放毒量

致死量

银环蛇

5.4

1.0

金环蛇

43

10

海蛇

6

3.5

蝰蛇

72

42

竹叶青

14.1

100

蝮蛇

45

25

眼镜蛇

211

15

眼镜王蛇

100

12

 

中国(zhōnɡɡuó)常见毒蛇

1、蝮蛇(fùshé)

又名土公蛇、草上飞、地扁蛇、土虺蛇、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

属混合毒素(dúsù)性毒蛇。

蝮蛇全长多在50-60厘米左右。

随当地泥土颜色不同,呈灰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头呈三角形,少数呈不明显三角形,头颈细,身体胖,尾较短。

是中国各地均有分布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小型(xiǎoxíng)毒蛇。

蝮蛇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

除海南岛和台湾岛外,南至两广,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见到它的踪迹。

其中以辽宁省大连附近海域的蛇岛最为著名,全岛有大大小小蝮蛇数万条。

6~7月是蝮蛇孵化的高峰期,蝮蛇出生就有毒,但幼蛇的毒性比成年蛇小一些。

[症状(zhèngzhuàng)]牙印(yáyìn)小,呈(··)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shāngkǒu)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2、蝰蛇(kuíshé)

又名圆斑蝰、古钱蝰、金钱蝰、金钱斑、锁蛇等。

属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并可以折叠收回。

蝰蛇科成员的体型多与其他蛇类明显不同,身体短粗大约在90-120厘米左右,尾短而突然变细,头比较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

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

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蝰蛇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两广、台湾。

别看它平常慢吞吞的,性情相当爆燥,毒牙相当可怕。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

主要栖息(qīxī)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喜欢栖息日照充足的开阔垦地(荒废的恳地或是

干枯的河床等),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隐蔽性极佳,可以融入干草中,如同地雷般,当人靠近会发出撕撕的警告声。

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bùduàn)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

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它极具攻击性,更可怕的是,它会反复攻击,一次次的把毒液注入受害者体内。

他见到人绝不会逃。

平均咬物排毒量约为200毫克。

圆斑蝰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zhìliáo)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

目前圆斑蝰咬死人的事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

 

3、竹叶青

又称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qīnɡzhú)蛇、青竹镖、焦尾巴、绿牙蛇等。

竹叶青蛇是是蝰蛇科的一个亚科,属血液毒。

全身翠绿色,身材又细又长,红红的眼睛,外表与无毒的青竹蛇类似,唯尾部呈砖紅色,头呈三角形,两侧(liǎnɡcè)还镶了红色和白色的小点状花纹易于区別。

由于它具有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植物及竹丛间活动,很难令人察觉,其天性凶恶,往往作主动的攻击,但被咬后的死亡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一。

竹叶青在我国分布很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福建、两广等地都有,南亚和东南亚也可以见到。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

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

伤口牙痕2个(偶尔可能只有一个),间距0.3-0.8厘米。

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

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有恶心、头昏、腹胀痛。

部分患者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竹叶青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

竹叶青蛇咬虽不致(bùzhì)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4、金环蛇

又名铁包金、金报应、金脚带、黄金甲、金蛇等。

体型中等(zhōngděng),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属神经毒。

全身是黑黄相间的花纹,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2-1.5米。

头部不是呈明显的三角形,是椭圆形,只是比颈部稍大一些。

金环蛇栖息于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一般(yībān)在平原或山地的丛林中的小溪和水塘边。

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

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海南、江西、云南和贵州西南部。

四川金沙江河谷也曾发现过它的踪迹,但数量可能较少。

它喜欢吃鱼!

5、银环蛇

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jīnqián)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具前沟牙的毒蛇,属神经毒。

银环蛇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体型比金环蛇稍小一些。

银环蛇是毒蛇中的化装师,身体颜色(yánsè)变化多端;多数时候穿着黑白相间的“海魂衫”,但有时白色(báisè)变成黄色,像它的“堂兄弟”金环蛇,有时前半身的黑白条子变成网状,后半身出现虎斑,有时又几乎全是黑色。

银环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脚近水的地方。

银环蛇常夜间活动觅食,吃饱后常停在路上休息,直到深夜或黎明才回洞。

夜行人不注意,常会被咬伤。

银环蛇常群居冬眠。

分布地带比金环蛇略广,我国南方各省以及东南亚均可见此种蛇。

它在金沙江河谷地带比金环蛇较为多见,当地称为“秤杆蛇”。

银环蛇是神经性毒的毒蛇,毒腺小,但毒性剧烈。

性情温顺,动作迟缓,若不过重触它,一般不会咬人。

幼蛇3年后性成熟。

银环蛇毒性很强,上颌骨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牙(前沟牙)。

人被咬伤后,起初感觉不是很明显,疼痛感较小,数小时后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sǐwáng)。

患者被咬时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想睡。

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象。

6、五步蛇

学名(xuémíng)尖吻蝮蛇,又名百花蛇、棋盘蛇、放丝蛇、吊灯扑、百步蛇、懒蛇、翘鼻蛇及聋婆蛇等。

属血液毒。

五步蛇,顾名思义,只要走五步或走百步即会倒毙,但这是夸张的说法。

被五步蛇咬伤,一般死亡时间是在1-4天内。

五步蛇因所处环境地表颜色不同(bùtónɡ),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少数呈淡紅或浅黃色,背面由颈至尾有黃褐色黑边的菱形斑,俗称“棋盘(qípán)花”,两侧介于各斑之间有同等数量的黑色三角形斑,眼至口角(kǒujiǎo)有一黑色条纹。

腹面乳白色杂有黑斑。

五步蛇长相尤为奇特: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

它的尾部末端,有一个尖尖的大刺,俗称“佛指甲”,五步蛇常把它戳在土里顶一下,借以加快爬行速度或弹射出去,以攻击对手,不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对手。

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涧附近。

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四川、广西和台湾南部。

成年的尖吻蝮能达90-121厘米长,目前最长纪录是154.5厘米。

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

根据美军报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

被咬者会出现(chūxiàn)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

尖吻蝮蛇攻击性极强,而且头部可大幅度旋转。

7、眼镜蛇

又名万蛇、吹风蛇、吹风鳖、扁头风、饭匙头,乌肉蛇等。

属混合(hùnhé)毒类毒蛇(国内常见的是舟山眼镜蛇,属中国特有的眼镜蛇,所以(suǒyǐ)也叫中华眼镜蛇,国内俗称吹风蛇,很多地方也俗称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蛇、扁子头、薄壳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倩、饭匙枪、黑炭扑等,在蛇类体型里属于中等偏大形,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

眼镜蛇上颌骨较短,毒牙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它的头颈背部有一对白色黑心的斑纹,很象人戴的眼镜,因此叫眼镜蛇。

激怒时其前身1/3竖起,左右晃动,同时扩张颈部(jǐnɡbù)的肋骨,变得又扁又平,发“呼呼(hūhū)”之声,远远望去,如同戴着眼镜的一张脸。

眼镜蛇体型较大,一般(yībān)1-2米。

主要分布在两广、安徽、浙江、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地带。

栖于平原(píngyuán)、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于夜间活动,捕食蛙、鱼、蜥蜴、蛇、鼠及鸟类等。

眼镜蛇毒液为高危性神经毒液。

早期症状(zhèngzhuàng)包括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晕眩,继而逐渐出现呼吸肌麻痹。

医治无效病人多于咬伤之后6-12小时死亡。

死因多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8、眼镜王蛇

又名过山风、山万蛇、大眼镜蛇、过山乌、大扁颈蛇等。

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前沟牙类毒蛇,属混合毒类毒蛇。

眼镜王蛇和眼镜蛇的最大区别在于颈部(jǐnɡbù)花纹:

眼镜蛇类颈部为眼镜斑纹(双斑,单斑,或圆点)。

而眼镜王蛇颈部无眼镜斑纹,是倒置的“V”型的白纹。

眼镜王蛇体形较大,常长达3~4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

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个。

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bùfen)成单。

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

颈部腹面橙黄色。

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眼镜王蛇对环境气温的要求较高,主要生活在热带(rèdài)和亚热带地区海拔1800—2000米的山林的边缘靠近水的地方,分布地域较窄。

所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少见它的踪迹。

主要分布在云南和两广的边境地区,福建和贵州部分山区也有分布。

在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眼镜王蛇喜欢独居。

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

它不仅(bùjǐn)非常凶猛,靠喷射毒液或扑咬猎物获取食物,而且也。

眼镜王蛇之所以名闻遐尔,眼镜王蛇主食就是其他蛇类,食物几乎完全为其他蛇类,包括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毒蛇种。

偶尔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

其在被激怒或生存受到威胁时其前身1/2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被其咬伤不经医治的人可在半小时之内死亡。

 

9、烙铁头

又称龟壳花蛇、老鼠(lǎoshǔ)蛇,恶乌子,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蕲蛇盖、野猫种等。

此种蛇有个显著特征,头呈明显三角形,颈较细,形如一个烙铁头,故如此名(烙铁头蛇最初被发现是在郴州莽山境内,因此也被称为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烙铁头蛇的毒性比五步蛇的毒性还要大一些,有管牙能喷射毒液,可达2米远。

头呈三角形,短尾,蛇尾后半部约有10公分为乳白色是其重要特征,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莽山烙铁头体形巨大,可达2米长。

目前已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最重的达8.5公斤。

周身鳞片呈绿黄色,间杂黑褐色鳞片,构成网状。

性情较温和,活动(huódòng)缓慢,不激怒时是不会主动进攻人的。

)。

烙铁头花纹较细,体型(tǐxíng)不大,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以中小型为主。

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主要分布在福建、贵州、四川、浙江南部和江西部分山区。

这种蛇极其懒惰。

绝大部分时间它们都会伏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即便发现有人来了,也只是不慌不忙地慢慢爬动,其速度比人散步还慢。

只有在受到很大惊吓时,它们才会迅速逃走。

和莽山烙铁头蛇最接近的是原矛头腹,也叫烙铁头,剧毒蛇。

它的头也呈明显的三角形,像烙铁,但是型号却比莽山烙铁头小很多,它的身材也明显苗条很多,和莽山烙铁头明显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但是它也不是一个好惹的对象,一旦受到威胁,它就会摆出进攻的架势,尾巴也会像响尾蛇一样摆动,虽然不能发出声音,但是也足以震慑对方。

如果(rúguǒ)被它咬到,它的毒腺里分泌的毒汁也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

 

10、海蛇(hǎishé)

海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科一样(yīyàng),都是具有前钩牙的毒蛇。

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腹部黄色(huángsè)或橄榄色。

海蛇身材一点也不匀称,前半身是圆柱形,又细又小,后半身渐渐变粗,尾部呈扁平状,如同船桨,便于在海中游泳,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

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在已知的50多种海蛇中,我国有15种。

主要有:

青环海蛇、环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6种。

每种都有剧毒,致死率也高。

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yánhǎi)的热带和亚热带的近海。

特别是两广和海南、台湾海岸边的红树林中。

国外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

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

有些海蛇常常成千上万地聚集在海面上。

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

它们(tāmen)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

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

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

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

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

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

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条在一起顺水漂游,

海蛇的毒液属于最强的动物毒。

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dúxìnɡ)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

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

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

实际上海蛇毒被人体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无力、酸痛,眼睑下垂,颌部强直,有点像破伤风的症状,同时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

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

多数海蛇是在受到骚扰时才伤人。

长吻海蛇(hǎishé):

体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

头狭长,吻长,吻端端到眼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

躯干(qūgàn)和尾部较侧扁。

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鲜明的黄色。

尾部可有5-10块黄斑。

内容总结

(1)中国地区毒蛇图鉴

全世界有蛇类270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219种,隶9科62属,其中毒蛇近57种,危害较大的有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烙铁头、蝰蛇、五步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海蛇等10余种

(2)病犬战栗,体温升高,心动加快,呼吸困难,鼻出血,尿血,抽搐

(3)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

(4)早期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晕眩,继而逐渐出现呼吸肌麻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