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55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docx

二年级第三单元无单元备

第1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

自制金箍棒4根(1米,30厘米,10厘米,24毫米),一分钱硬币,一元钱硬币,铅笔、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

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歌《猴哥》。

活动一: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瞧,孙悟空今天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他还带来了他的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呢!

(课件演示)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师:

请大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

(拿起一根一米长的“金箍棒”)和我们桌上的这根比较接近,拿着它,你最想知道什么?

那咱们小组的同学就一起来量一量它有多长吧!

总结:

1米=100厘米(板书)

师:

请大家继续观察,(课件演示)你又看到了什么?

那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

快点行动吧!

教师板书长度。

师:

这一次大家可要看仔细了,(课件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

(拿起最短的小金箍棒)你知道现在它有多长吗?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是两厘米多一些,多的一点又不到一厘米,要想准确的表示这根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

板书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集体交流,认识毫米

师:

同学们,你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吗?

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这几个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请你再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一分钱硬币,竖着放在尺子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

你能借助这枚一分钱的硬币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师:

你有什么感觉?

师总结:

由于1毫米这么短,所以在一些精密的测量数据中和量比较短的物品是就用到它。

师: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就是一毫米?

师:

想一想,你知道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板书:

1厘米=10毫米

师:

那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的量出最短的金箍棒的长度了?

三、继续探究,认识分米

师:

现在我们继续来看看孙悟空神奇的金箍棒又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件)

你猜一猜应该是我们学具中的哪一根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

在数学上,我们把10厘米的长度定义为1分米。

板书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

1分米=10厘米

师:

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

师:

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阿。

师:

我们刚才量的这根金箍棒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应该怎么表示?

为什么?

这一根呢?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师: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长度单位,以后就要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下面的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各是多少?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然后填在表格中。

出示练习题

师:

瞧,谁来了?

猪八戒还带来了他写的日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月*日星期*天气

早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挤出1分米5厘米长的牙膏刷牙,然后洗脸吃饭。

接着和1分米4厘米的哥哥一起上学去。

走了200厘米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高的椅子上,拿出1厘米长的铅笔盒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

师:

看完日记,你有什么感想?

五、总结

师:

这节课你感觉有意思吗?

你有什么感受?

 师:

金箍棒不仅能变得很短很短,还能变得很长很长,(课件)要来表示这时候金箍棒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第2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并且学会根据它们间的进率关系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3、通过小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能够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换算”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

3.通过直观生动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

课件、米尺

2、课前活动

(1)你从学校回到家用了多少时间?

(是走路的,还是坐车的?

(2)学生和老师一起用尺量一段100米长的路程,并让学生走走跑跑,需要多少时间。

(课前15分钟完成)

(3)早一天体育课让每个学生跑4圈(1000米),感受1000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从故事中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个问题,列车的秘密。

想知道列车的什么秘密吗?

原来是这样的,从我们浦江到杭州,坐公共汽车的话一般要2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坐火车的话一般也要两个小时左右。

可是有一天小明从我们浦江坐车到杭州,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几乎比坐飞机还快,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提示:

由于5毫米的变化引起的50000000毫米的变化)

你知道从浦江到杭州有多少距离吗?

2、请同学们说说以前学过的计量长度的单位,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量单位?

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你能用学过的单位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吗?

举例子说说。

(铅笔的长度、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小学生的身高、教室或操场的长)

3、如果要表示杭州到浦江的路程,用以前我们学的单位合适吗?

选用哪个单位比较合适?

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庭的新朋友:

千米(在课件上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单位你想到了什么?

你了解“千米”这个单位吗?

你最想知道这个单位的什么知识?

二、集体探究,认识“千米”

1、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①出示米尺,说说米尺量多少次才是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单位写就是

1000米=1千米(在课件上板书)

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100米的长度,说说1000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

你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

那跑1000米呢?

(你跑过1000米吗?

引出下文)

2、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

引导学生观察并想像,1圈通常是250米,跑4圈大约就是100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四圈的感受。

(知道四圈是多少米吗?

跑完1000米你大约需要几分钟?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可以用Km表示。

3、分小组讨论

联系实际说一说另外相距大约1000米的两个地方。

出示浦江客运中心汽车里程表,全国火车里程表,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自由选择一个分析就可以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千米作单位?

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

举例子说明,说得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汇报研究结果。

三、继续探究,揭示进率。

结合书本上的例题,小组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①研究千米和米之间进率。

想一想:

“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的几个“0”?

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②如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互相转换?

③你能找出千米和米之间互相转化时的简便运算方法吗?

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础知识

9千米=()米

2千米500米=()米

4000米=()千米

4350米:

()千米()米

比较并思考:

①长度不变,单位由高(低)变低(高),数的大小怎样变化?

你能应用这个规律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吗?

②根据前面“千”和0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你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小结:

表示同一物体的长度,使用的单位可以不一样;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或者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同样是要根据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推算。

2、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括号里(投影显示)。

①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20()。

②两个县城间的公路长80()。

③一本日记本长110()。

④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

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6千米,汽车每小时比摩托车慢多少千米?

3、解决列车的秘密问题

这是一种磁悬浮列车,当它起动时车轮浮在轨道上方5毫米,但正是由于这5毫米,使得列车没有了摩擦力,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0-600千米以上,目前上海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先商业化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北京、天津、杭州等地也正在筹建当中,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坐上这种和飞机差不多快的列车了。

4、小组讨论,拓展提高

浦阳五小学校组织野外活动,现在想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

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景点路程尽可不要超过5千米。

比比,谁设计得最好。

(提供浦江旅游景点图)

五、总结

1、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思考题:

学了千米这样用来表示比较大的距离单位后,想想还有更大的表示距离的单位吗?

如果有,应该用在什么地方?

你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很大的单位来表示距离或路程吗?

第3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加深对各种单位的感知和理解。

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一些表格

教学过程:

一、填空复习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请用手势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请估计一下从学校到凌云大厦的距离。

二、巩固应用

1、只要细心,你一定能全做对!

师:

长度单位之间都有各自得关系,你会对他们进行单位换算吗?

1米=()分米=()毫米1分米=(  )毫米1千米=(  )米  

5千米=(   )米1米8分米=( )分米6000米=()千米

2、师:

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把各种单位的长度放在一起进行计算,你有信心能做对吗?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第6题。

集体订正时交流自己的想法。

尤其要注意学生在进行不同长度单位的计算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能明白在不同的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计算时一定要统一长度单位,一般情况是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

计算出结果后,如果是整十整百数,还要再换成大单位。

师:

这种计算你会做吗?

2千米—()米=1000米9千米=()米+()米

小组商量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统一结果。

学生汇报自己小组讨论出的结果,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其他同学仔细听,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补充。

注意,学生如果说9千米=9000米+0千米也是对的。

3、师: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和长度,你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吗?

独立练习课后第7题。

集体交流,问学生:

你是怎么判断的?

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有什么根据吗?

让学生对判断大小的方法进一步的掌握。

师:

老师来考考同学们对判断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没有?

6000千米○6千米6000米○6千米

1000毫米○1米5分米8厘米○59厘米

目的一是考察学生的方法是否掌握了,二是对一些心浮气躁的学生提个醒,一定要认真、动脑才能做对题。

4、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考考你的眼力。

看到各种图形,请先来估计每个图形的边长。

三、拓展应用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的数学日记(内容与长度和长度单位有关)。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笔算,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和验算。

其中,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其他内容的基础。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以及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本单元内容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与提高。

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作准备。

因此,学好本单元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会验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难点:

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关键:

在熟练掌握计算的基础上,把解决问题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教材设计的学生感兴趣的勤劳的小蜜蜂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基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以及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的掌握情况。

2、计数器对于学生掌握重点(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突破难点(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必不可少的。

3、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蜜蜂知识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措施: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材中的四幅情境图展现了神奇有趣的蜜蜂一国的故事。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可以制成幻灯片或课件,也可以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学习数学知识。

2、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则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

教学时,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估计的意识,能估计百以内的数量。

本单元信息窗2出现的把一个三位数看作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经历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估算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把握计算教学的要求,恰当评价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了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应以教学笔算为主,只要学生掌握笔算,对口算不宜做同样要求。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在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达到每分钟做2—3题即可。

实践活动:

1、调查你家本月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2、收集与蜜蜂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划分:

新授:

5课时

练习:

5课时

测试与讲评:

3课时

 

第1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蜜蜂王国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山东版教材P39—P4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对多种算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小蜜蜂吗?

对蜜蜂王国你了解哪些?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简单说蜜蜂王国的有关知识)

1.蜜蜂王国分工可严密了看看他们时怎么分工的?

(课件展示蜜蜂王国)

学生观察情景图并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板书学生的发现的数学信息——侍从:

32只;卫兵:

45只;保育员:

57只;清洁工:

29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课件展示)

①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②保育员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问题1③保育员和侍从一共有多少只?

④卫兵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⑤侍从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⑥卫兵和侍从一共有多少只?

①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②清洁工比卫兵多多少只?

问题2③保育员比卫兵多多少只?

④保育员比侍从多多少只?

⑤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⑥侍从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多少只?

”(课件展示)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谁知道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口述算式。

教师板书:

57﹢29﹦

为什么这样列式?

如何计算57﹢29呢?

同学们先尝试计算看谁的方法多!

3.⑴汇报交流

每组一个中心发言人将组内意见汇总,遗漏的可由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①50﹢20﹦707﹢9﹦1670﹢16﹦86

②57﹢20﹦7777﹢9﹦86

③57﹢30﹦8787-1﹦86

⑵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呢?

为什么?

⑶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侍从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的问题。

(二)1.大家来看看这个问题:

“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这个问题如何列式?

为什么?

学生列式。

教师板书:

57-29﹦

2.小组交流:

57-29如何计算?

3.①汇报口算的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57-20﹦3737-9﹦28

57-30﹦2727﹢1﹦28

②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呢?

为什么?

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卫兵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的问题。

4.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

在练习本上完成。

二、拓展应用

1.第1、3、5、7题学生独完成。

2.第2题。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估一估谁看的页数最多?

为什么?

算一算,验证一下到底谁估得准?

学生汇报发现得信息,估计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第4题

表中记录的是3位同学200米跑的比赛成绩,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共同提问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总结升华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与以前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第2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

山东版教材P41——P4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正确的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口算练习)

1、加法口算。

23+1548+3227+3319+43

36+2764+2930+5775+16

2、减法口算。

76-23  98-74  84-57  95-27 

39-24  60-18 51-26  49-16

可以利用课件先口算结果,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二、拓展练习

1、课书自主练习第2题。

(估算)

先引导孩子弄懂题意。

再估计谁看的页数最多,交流时谈谈自己的过程及方法。

然后列式进行口算,交流时介绍口算方法。

2、综合应用题。

以运动会报名为情境。

成绩

姓名项目

100米

估计200米

乔田田

乔甜甜

徐承皓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先让孩子估计200米比赛成绩,谈谈自己估计的根据。

然后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3、思考题(自主练习题8)

先引导孩子读题弄清梦题意。

再让孩子们根据题意,画离三家的位置图

(确定,丁芳家与小刚家不可能在书城两侧)

然后根据自己所画图、列式

①小刚家在丁芳家与书城之间。

2000-300=1700(米)

②小刚家不在丁芳家与书城之间。

2000+300=2300(米)

三、总结升华

评价自己本堂课的表现。

 

第3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整装待发

—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

(一)

教学内容:

山东版教材P43—P4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能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少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

3、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难点:

对多种算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上节课我们来到蜜蜂王国,看到了王宫的生活,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看一看工蜂的工作情况。

(用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

看完后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

大家说得真好!

我相信咱班的同学也一定会像小蜜蜂珠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

学生观看课件,并从中获得信息:

向北飞的有310只,

向东飞的有103只;

向南飞的有286只;

向西飞的有530只。

师: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

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2)向西飞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

(3)向北飞和向南飞的珠共有多少只?

(4)……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师:

要求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应该怎样列式?

你会计算吗?

(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巡回指导)

师:

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想出的算法?

2同学们,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

谈谈你的想法。

师:

你能用你选择的方法解决“向西飞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

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选出自己认为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师:

向南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师:

谁愿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

你认为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好一些?

师:

用竖式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1)用竖式;

(2)用计算器拨;

(3)口算:

300+200=500,10+86=96,500+96=596。

让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现笔算较快。

学生交流注意事项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列竖式计算

2、改错

310310

+296+296

506

327

四、升华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4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

整装待发

—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

(二)

教学内容:

山东版教材P43—P4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能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少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

3、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笔算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