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63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考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考点:

“双百”方针的内涵;“文化大革命”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阅读内容: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

基础知识: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正和根本保证。

2.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一文,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3.破“四旧”是指、、、。

4.“文化大革命”中。

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的标签,束之高阁。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提出了“、”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的总方向。

6.中国作家协会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设立“”、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设立中宣部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设立“”奖,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的繁荣。

问题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拓展延伸: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主要内涵、实施意义和经验教训

提出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2)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3)为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很有必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4)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实施意义:

适应了中国国情,很好地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经验教训: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纲:

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

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

阅读内容: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兴办: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⑴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

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⑶措施:

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

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⑴重要措施:

①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⑵教育性质:

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

⑶教育方针:

①毛泽东:

全面教育。

提出:

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

两种制度。

内容:

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

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思路。

⑷办学体制:

多样性。

⑸主要成就: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⑹历史意义:

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教育的繁荣: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界拨乱反正:

⑴时间:

⑵标志:

2、“三个面向”战略

⑴提出:

⑵内容:

3、科教兴国战略

⑴背景:

⑵提出:

⑶内容:

⑷意义:

4、依法治教战略

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5、教育成就

⑴实现“双基”。

(即: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⑵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

⑶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齐全。

问题与思考:

“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拓展延伸:

1.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史实:

新中国成立,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确定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倡导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文革”中受“左”倾思想错误指导,教育出现混乱局面;“文革”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如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逐步健全教育立法,初步建立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含义:

①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②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一个国家重视教育,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二战后的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考纲: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考点: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基础知识:

一、起步:

(一)历史背景:

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二)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

⑵成立科研机构:

1949年成立;1958年成立。

⑶壮大科研队伍:

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

56年编制《》,提出“”方针,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三)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

(1)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2)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

(3)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

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

3、农业: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的籼型杂交水稻。

(四)地位: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

(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科技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是什么?

有什么政治因素?

“两弹一星”对我国建设有什么影响?

(2)杂交水稻的培植成功有什么意义?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一)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85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二)提出:

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三)意义:

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一)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二)成就:

1、核技术方面:

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

(1)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

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

(3)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方面:

(1)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3)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4、信息技术领域:

(1)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

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框架序列图。

问题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拓展延伸: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不同与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国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是发展国防科技,以冲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80年代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侧重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练习巩固:

1.(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20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3.(2008·广东文基26)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4.(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5.(2009·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6.(2009·山东基能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2009·广东文基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附:

参考答案

1、基础知识

第一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封、资、修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

第二课:

1983年,邓小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995年,党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课:

自力更生;中国科学院;国科委;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结晶牛胰岛素;第二次绿色革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国科学大会;十一届三中;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实验通信;一箭多星;1990;神舟;银河;基因测序;水稻基因组工作;

2、问题思考

第一课:

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

文化繁荣阶段——“双百”方针

二、第二阶段(十年动乱):

文化凋零阶段——文化专制政策

三、第三阶段(1978年后):

再现繁荣阶段——“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第二课:

原因:

(1)政局稳定;

(2)“科教兴国”战略(3)“三个面向”(4)改革开放的进行

第三课:

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练习巩固

DDABACB

必修三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

第一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考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

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文精神的内涵;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及其主要思想

阅读内容:

“人生而平等”

基础知识:

1、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大约发生于的古代希腊。

主要代表人物是。

他的思想观点中心内容是“”,这是在和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法完全是从出发,倾向于和。

3、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的是,他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4、14世纪,在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最先出现了对文化的反抗。

市民和知识分子借助复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文艺复兴”。

这是一场运动,是自希腊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高举的旗帜。

其表现形式是从和开始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是指、和。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的《》。

5、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和。

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他们更多是通过运动而加入到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

6、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7、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在、新航路的开辟和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问题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

2.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拓展延伸:

1.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孔子

苏格拉底

社会环境

变革时期,士兴起

工商业发展,民主政治

思想特点

“仁礼”

“认识你自己”

主要影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对西方哲学产生影响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2)具有反封建的性质(3)都向古代寻求养料

不同点:

(1)前者认为人的伟大,后者强调神的作用

(2)前者主要是在社会的上层,后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文艺复兴对宗教抱和解的态度

练习巩固:

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3.(2010·广东文综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4.(2011·安徽文综·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5.(2010·上海文综9)一位哲人说过:

“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①但丁②马丁••路德③米开朗琪罗④达••芬奇⑤伏尔泰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⑤

附答案

基础知识:

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原始宗教;自然统治;

个人的角度和利益;相对主义;主观主义;苏格拉底;自我;意大利;基督教;古希腊罗马文化;资产阶级新文化;智者运动;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薄伽丘;十日谈;上流社会;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启蒙运动;近代科学兴起;

问题思考:

解析: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练习巩固:

BBCCA

第二讲启蒙运动

考纲:

启蒙运动

考点:

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政治主张。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康德及其主要政治主张;

阅读内容:

“洛克限制‘公权’的设想”

基础知识:

1、启蒙思想家都以作为思想武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

2、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的主张,它包括的解放和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使人获得。

3、在启蒙运动中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是法国的和德国的,这两位思想家中,主张人生而自由,并且认为在此基础上思想也是自由的;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

4、浪漫主义之父是国平民思想家。

5、广义的浪漫主义宣扬至上。

浪漫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生活是“”的道理。

6、早在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就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倡学说,但他不反对上的不平等,主张实行。

7、法国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

这一理论体现了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8、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是,该派的思想主张体现了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

问题与思考:

17、18世纪启蒙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

1.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的异同

(1)相同:

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不同:

(区别)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背景: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

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2.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不同

(1)社会基础:

欧洲资本经济长足发展,中国的资本萌芽缓慢发展

(2)基本内容:

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王权,中国民主思想仍然是明君贤臣模式

(3)传统势力的力量:

欧洲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中国的封建统治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练习巩固:

1.(2010·上海单科15)“……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

C.启蒙D.空想社会主义

2.(2009·广东文基30)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3.(2009·江苏历史1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4.(2009·北京文综2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5.(2010·海南单科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

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

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

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

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

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8分)

附答案

基础知识:

理性;封建主义;人身;人的思想;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卢梭;康德;康德;卢梭;法;卢梭;情感;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