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校本教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478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校本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哲学校本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哲学校本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校本教材.doc

《哲学校本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校本教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校本教材.doc

阳西县第一中学哲学校本教材

主编陈玲长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篇首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的世界又处在绝对、无条件和永恒的运动变化当中,运动的事物具有客观和普遍的规律性。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且在意识的指导动的改造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本篇精选了部分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哲理故事,让同学们在阅读故事中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伟大智慧,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从而做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专题一:

探究世界的本质

[涉及教材原理]

1.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故事赏析一]阅读下面三则故事,完成思考探究问题  

故事一、上帝造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耶和华是世界上的造物主。

耶和华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个春秋,但感到百无聊赖。

有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天堂,第三天造出了植物,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造出了走兽飞禽和各种动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叫亚当,并将亚当放在伊甸园里守着园子。

后来,亚当向上帝诉说自己的寂寞,上帝就从亚当身上抽出了一要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

后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就被贬到地上,遂成为人类的祖先。

故事二:

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

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

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

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

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故事三:

郑人买履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有个人,准备到集市上买一双鞋子。

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随手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出门时却忘记了带尺寸。

来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伸手一摸,这才想起来,说:

“我忘记带脚的尺寸了”。

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

等他再赶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子的人已经离去,结果他没有买到鞋子。

这时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思考探究:

1.故事一的“上帝创世说”和故事二的慧能和尚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并用辨证唯物主义有关观点进行评述。

2.试用辨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是故事三中郑人的行为。

思路提示:

1.故事一和故事二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

“上帝创世说”是唯心主义的经典信条;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也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故事三中的郑人,他去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这种观点和做法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在这里,郑人的脚属于客观实际,也就是属于物质的范畴。

而依据脚量出的尺码是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者恰恰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郑人买不到鞋子,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故事赏析二]阅读故事四,完成思考探究

故事四:

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

这个人坦然地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

”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

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

  

思考探究:

1.故事四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

2.试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赖帐的希腊人的错误之处。

思路提示: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

[故事赏析三]阅读故事六、故事七,完成思考探究。

故事五:

鲁侯养鸟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

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

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

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方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故事六:

人的悲哀

一位新疆诗人亲眼看见这样一幕悲剧:

天山脚下小村庄的一匹漂亮母马,失去了矫健的配偶,村里人想再找一匹公马,形成一个骏马群落。

在失望于一匹匹公马后,人们最终想到了这匹母马的儿子,一匹强壮膘悍浑身无一根杂毛的白马。

但牧民们非常清楚,马不近亲交欢,鞭打也不行。

于是他们用黑布罩住了两匹马的眼,怀着畸形的心态,将雄健的公马拉到美丽的母马旁。

人们如愿以偿。

事后,一位牧人想木已成舟,于是在百米外取掉马的眼罩。

白马回头看了一眼母马,仰天长啸;母马也认出了白马,顿时扬起了前蹄,几乎将身体竖起,爆发悲鸣。

牧民们猛然惊醒,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白马拼死挣脱缰绳,向远处的崖边跑去,纵身一跳;而此时母马也脱缰向相反的方向跑去,面对万丈深渊,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辩证法告诉我们: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还表现出不可抗拒性。

当人们没有违背规律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受到惩罚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

故事中"马不近亲交欢"是客观规律,而人的悲哀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怀着畸形的心理,夹裹着人的谋略与私欲,偏要试一试,其结果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不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出事,出大事。

思考探究:

1.两则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

2.试分析故事五中鲁侯为什么养不活海鸟。

3.联系身边事例,举例说明遵守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思路提示: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友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违背规律,主观愿望再好,也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失败。

2.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有人的生活规律?

海鸟有海鸟的生活规律。

酒席、乐曲、歌舞与海乌生活无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不过是鲁侯强加于海鸟的。

鲁侯的主观愿望虽好,但不符合海鸟生活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使海鸟一命呜呼。

3.略

待续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