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501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docx

培训指南中的应知应会

知情同意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2.6.2.1)★

答:

1.知情告知谈话制度,2.知情同意签字制度。

详细见《医院制度2011年公布版》p83-85页。

患者知情同意及告知制度执行的对象有哪些?

(2.6.2.1)★

答:

患者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或授权委托人。

三级医院医嘱、处方合格率最低要求是多少?

(3.2.1.1)

答;医嘱、处方合格率≥95%。

紧急抢救情况下达口头医嘱的流程。

(3.2.2.1)

答: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复诵一遍→与现场有资质的工作人员共同核对(双人核对)→执行医嘱(保留空安瓿)→记录口头医嘱内容→医生补开医嘱→医护共同核对医嘱共同核对。

医师开具处方应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

不合理处方不低于多少?

处方药品通用名使用应率达多少?

(4.15.3.2)

答:

不合理处方≤1%;处方药品通用名使用率达100%。

我院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的分级原则是什么?

(4.5.2.3)

答:

1、非限制使用: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

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

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科室和医生,药物与治疗学管理委员会及时予以干预,包括哪些措施?

(4.5.2.3)

答:

包括:

诫勉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具体内容是什么?

(4.5.2.3)

答: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到48小时。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各是多少?

(4.15.5.1)

答: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的目的、范围、原则是什么?

(4.3.3.1)

答:

1、目的: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预警机制。

2、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3、原则:

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技术风险预警分级情况?

(4.3.3.1)

答: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

2、违反诊疗规范;

3、医疗保障缺陷;

4、诊疗记录缺陷。

二级预警项目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低于5000元人民币。

三级预警项目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超过5000元人民币;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4.3.3.1)

答:

立案→处理程序→处罚。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中的立案分类?

(4.3.3.1)

答:

1、自查立案: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办室、党办室、纪检审计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在24小时内立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中的处理程序?

(4.3.3.1)

答:

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后48小时内通知被投诉单位并限期整改。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最迟在48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检讨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10日内作出处理。

4、经依法鉴定认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定以及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具体内容是什么?

(4.3.3.1)

答:

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2.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3.尽快报告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

4.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5.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

6.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7.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8.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9.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10.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11.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12.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科室在科主任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下,实行临床医生分级管理制度中医师分级情况?

(4.5.3.2)

答:

医师为一级医生,主治医师为二级医生,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为三级医生。

检测检查有成效,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100%。

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出院小结100%规范。

(4.5.6.3)

病案首页诊断填写完整,主要诊断的正确率达到100%。

(4.27.2.4)

患者出院后,住院病历在3个工作日之内正确率达到100%。

(4.27.2.6)

传染病病变率100%,传染病报告及时率100%。

(4.10.4.1)

传染病报告时限(4.10.4.1)

答:

1.责任报告人发现

甲类(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在医生作出诊断后2小时内保健科进行网络直报。

2.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医生作出诊断后24小时内保健科进行网络直报。

3.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和常规监测活动中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应立即报告保健科、医务科,经核实后填写《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4.订正、死亡报告应于24小时内报告。

门诊、住院患者传染病登记册填写内容是什么?

(4.10.4.1)

答:

1.门诊部传染病登记分三册分别为

、传染病报告登记册(内容:

科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户籍、职业、详细地址、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登记日期、收卡日期、收卡人、备注,≤14岁填家长姓名。

、肠道传染病门诊登记册(内容: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就诊日期、发病日期、主要症状、体征、初诊、检验结果、治疗方法、工作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报告人、收卡日期、收卡人)。

、结核病报告登记册(内容同传染病报告登记册一样),需转诊到区慢性病防治所的病人填写结核病人转诊登记簿、转诊通知书。

2.住院部传染病登记:

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地址、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日期、家长姓名、入院日期、订正/死亡日期、订正或死亡诊断、报告日期、报告人、登记日期、收卡日期、收卡人、备注,肺结核报告登记册有“转诊”栏。

≤14岁填家长姓名。

熟悉《输血管理制度》、《血液贮存、运输、发放制度》、《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临床用血申请、登记、报批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用血申请分级制度》、《临床输血知情同意制度》、《医院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管理制度》、《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输血科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详细内容。

(4.19.1.2)(4.19.3.2)(4.19.3.3)

答:

详细见《医院制度2011年公布版》p191-206页。

输血治疗过程记录完整详细。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100%符合要求。

(4.19.3.5)

答:

1.决定输血前应做常规检测,以辅助决定是否符合输血指征。

 

2.输血前病程记录应有输血原因,输血指征描述。

 

3.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体输或异体输)。

 

4.输血后病程记录中应有输注成分、输量、型、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处理等记录。

 

5.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出量、输血量记录且出入量记录应一致。

 

6.输血后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将反应及处理过程记录于病程中,并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回报输血科。

 

7.输血后病程记录中要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

 

8.输血记录单应及时粘贴于病历中不得丢失。

熟悉药品警示标识(3.5.1.2)

答:

特殊药品又称特殊管理药品:

有毒、麻、精、放、就是:

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

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特殊管理药品的包装和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

1.毒性药品的标志:

黑色的圆形内有一个白色的“毒”字。

2.麻醉药品的标志:

蓝色正方形内有白色的圆形,圆形内有一个“麻”字。

并有2道白色横条。

3.精神药品的标志:

由2个白色和2个绿色的小方块交错拼成的一个大的方形,上面2个方块是白色、绿色,下面2个方块是绿色、白色。

“精神药品”4个字分别在4个小方块内,白色方块内是绿字,绿色方块内是白字。

4.放射性药品的标志:

大的圆形内套一个红色小圆形,红色小圆形有黄色的边。

大圆形是由红、黄相间的颜色组成,分成6均份,红、黄各3份。

11—1点方向、3—5点方向、7—9方向都是黄色,其余3份是红色。

5.外用药品的标志:

红色的正方形内有一个白色的“外”子。

6.非处方药品的标志:

红色横的椭圆形内有“OTC”三个字母,是甲类非处方药。

7.绿色横的椭圆形内有“OTC”三个字母,是乙类非处方药。

手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

(3.3.1.1)

答:

手术前准备管理制度(试行)。

手术部位标示相关制度与流程。

(3.3.3.1)

答:

详细见《医院制度2011年公布版》p570页。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3.3.3.1)

答:

详细见《医院制度2011年公布版》p601页。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3.3.3.1)

答: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试行)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内容是什么?

(4.15.5.3)

答: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到48小时。

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率≤30%。

书写手术记录有什么要求?

(4.6.6.1)

答:

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

包括:

 

1、完成时限:

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危重患者即刻完成。

 

2、完成人员:

一般由手术者完成,特殊情况下由第一助手完成时,应有手术者审查签名。

手术记录必须由本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书写,其他人员不得书写。

 

3、记录内容:

按照“手术记录”专页完整填写,手术经过记录应包括:

患者体位、皮肤消毒及铺巾方法、手术切口、暴露方法、探查过程及发现、决定继续手术的依据、手术的主要步骤、所用缝线的种类和号数、缝合方式、引流材料及其放置位置和数目、吸出物及取出物名称、性质和数量,曾送何种标本检验、培养和病理检查、术中及手术结束时患者的情况和麻醉效果、出血量及输血量、输液内容及数量等。

 

注意几点:

 

1.如变更或修改术前手术方案,应征得患方同意并签名,并在手术记录中阐明理由。

 

2.术中所使用的特殊医用器材的名称、型号、产地、期限等说明贴在手术记录单上备查。

 

3.术中病理采集及送检结果情况应记录,术中切除脏器或器官应征得患方同意并签名后方可处理,须记录。

 

4.术中如遇意外,应详细记录抢救措施及过程。

书写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有什么要求?

(4.6.6.1)

(二).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的病程记录。

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的事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