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53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7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第册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卜算子·咏梅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

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卜算子·咏梅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

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

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

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

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

、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

),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

(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

(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

(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含糊”是什么意思?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

“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

这说明了什:

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

(“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

(“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

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6。

练读第三段。

(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

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

(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

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

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

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H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

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

(1)照应。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

(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

“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预习

灯光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稚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

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准备

书写缩写课文范例的小黑板。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围绕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王愿坚)他是当代著名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

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

(第一、二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3.指名按分的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第二段,把这一段分成三层,想一想,每一层的主要意思;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为三层。

(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第一层,第八、九自然段是第二层,第十自然段是第三层。

)。

(4)请三名学生分三层朗读课文,每人朗读一层。

四、指导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1)指名说第一层的内容。

(大致内容是)在围歼战开始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

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看得那样人神。

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他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三层的内容。

(内容大致是,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失败的可能,情况非常危急。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指了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

这次围歼战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葬了郝副营长的遗体。

(3)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五、布置作业

1.准备缩写第二段。

灯光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稚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

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准备

书写缩写课文范例的小黑板。

教学内容:

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复习课文内容练习缩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全文。

2.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指名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

1.讨论:

“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革命胜利后的和平时期,“我”在清明节晚上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的赞叹:

“多好啊!

”第二次是在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交通沟里、借着火柴的微弱亮光看书。

看到书上画的电灯,说出了“多好啊!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和我在交通沟里谈话时,说到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

“该多好啊!

”)

2,讨论:

他仍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

可能想到什么?

(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三、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名读“思考。

练习”第四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

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

(缩写第二段,必须写清楚五点:

一是时间是1947年初秋;二是那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四、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巡视了解缩写情况(用10~15分钟)

五、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六、挂出写有缩写范例的小黑板,供学生修改参考。

缩写范例

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准备围歼国民党军57师。

战斗开始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书,憧憬着未来)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

七、学生根据范例修改自己的缩写。

为人民服务第教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怎样理解?

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个“目标”是什么?

5、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

每层意思是什么?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①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②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

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任少卿书》。

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

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

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让同学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为人民服务第教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

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延安,我把你追寻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

”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