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74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doc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不要剥夺孩子的两个权力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个残疾孩子摔倒在一片污水中,围观的孩子不但不伸手援助,反而哄堂大笑。

另一个小学生放学路上看到一个盲人过街,主动上前引领,其善良的行为竟引起同学的嘲笑。

很多人对此表示忧虑,觉得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让别人关心自己,而不善于关心别人。

  这种忧虑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孩子德育的忧虑。

所谓德育,讲的是社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

道德往往是整体利益的一种体现。

  应该说,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有很多优点,他们聪明机敏,善于独立思考,然而也有很多弱点。

如果父母善于引导,将弱点转化为优点,那么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成长为更出色的一代人。

  我一直认为,孩子有缺点,原因在大人。

孩子的今天在一定意义上积累了成人世界昨天加给他们的一天又一天的影响。

如果说孩子缺乏道德意识,这种缺陷的形成主要是从小父母的影响造成的。

  父母从小剥夺了孩子关心自己的权利。

每个孩子都有关心自己的潜在能力。

但是几代亲长都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包围着独生子女,使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如何关心自己和管理自己。

长期以自己为中心,永远被别人关心着,孩子自然不会关心自己,不会管理自己,就更谈不上关心别人了。

  父母从小不注意启发孩子关心别人,从来不引导孩子对父母、对同伴、对他人的关心。

这就必然形成了孩子从小不注意关心亲人和同伴。

  再放大了,当然也不会关心公共秩序和社会事务。

  忽略道德教育的三个危害

  然而,如果只说要重视孩子的德育,一些家长会不以为然,他们会觉得很抽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用呢?

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考上好学校,考上了好学校,就会有好的前途。

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和社会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不注意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会有三个危害。

  第一,对家长的危害。

凡是从小被宠爱,不懂得自己关心自己并且不关心别人的孩子,对父母家人都很难做到关心体谅。

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孩子对你不但缺乏理解,而且没有一点体贴和关心,作为家长在感情上不会受到伤害吗?

养育这样的孩子会感觉到幸福吗?

  因此,即使从家长自身的利益来讲,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也是不妥当、不明智的。

  第二,对社会的危害。

由于缺乏必要的品德教育,孩子未成年犯罪的例子很多。

  如果我们的后代普遍缺乏道德意识,缺乏关心周边世界和整个社会的品质,那么,对整个社会的危害不用多讲,家长们想一想就会明白。

  第三,对孩子自身的危害。

这一条大概是最能触动家长的。

如果一个孩子不懂的关心周边的世界,没有必要的道德意识,最终会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行为形成障碍和困难。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只想着自己快一点穿过马路,他不仅会受到处罚,还可能会出现危险。

  仅仅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父母也要让他懂得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需要,要具备整体的道德意识。

  社会适应能力余道德意识并行培育

  可是,家长们还会提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当代社会很复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充满了竞争,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眼里的世界也是很复杂的,可以说是好坏并存、良莠共生。

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教育孩子真善美,教育他们讲道德,孩子今后能在社会中生存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必须是完整的,必须把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意识培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

  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偏废。

  孩子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世界里,即使很小也会遇到坏人坏事,甚至平碰到骗子之类。

如果只教孩子善良,孩子会不会上当?

当父母告诉孩子应当去帮助他人时,那个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

所以,当我们的教育不能面对社会实际整体地切入时,所谓道德就可能难以进行。

如果只笼统地谈道德教育,回避社会现实,这种道德教育很难自圆其说。

当父母讲了很多真善美,可是孩子在社会上发现了大量假丑恶该怎么办?

孩子善良单纯,觉得世界上的人都那么好,都在互相帮助,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今后怎么在社会中生活呢?

  ——这显然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孩子必须有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必要的安全意识。

  回避这些实际需求,单纯要求道德教育,家长很难下决心进行。

  所以,一方面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能力,要对事物有准确的判断。

要教育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包括善于识别人。

知道什么人是应该帮助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关心的,什么东西是应该支持的,从一开始对道德意识的培养就结合着社会进行正确认识的培养。

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孩子多做好事,帮助他人。

  另一方面,一个善于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人,在长远上会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只知道让别人关心自己,而不知道关心周边的世界,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是缺少朋友、缺少理解、缺少机会的。

善于关心他人,关心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更多的机会,这反过来又会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让孩子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那么,孩子要学会关心什么呢?

  第一,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

  它不是相对于关心别人来说的,而是相对于不会关心自己而让别人来关心自己而言的。

不会关心自己,就会强烈地依赖他人。

而造成这种依赖的原因是父母已经很“到位”地关心和照顾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内容。

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没有启发孩子学会自己关心自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剥夺了孩子关心自己的权利。

  学会关心自己,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

  一个把什么都寄托于长辈关心的孩子,必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第二,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

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

这样,就从关心自己扩展到关心他人。

  第三,让孩子学会关心同学和老师。

  老师病了,同学们不可以慰问一下吗?

同学遇到了困难,孩子不可以有关心的表示?

  第四,让孩子学习关心周边的环境。

  上学时,学校是一种环境;到公园玩,公园是一种环境;去商场买东西,商场还是一种环境;大自然就是更重要的环境。

要让孩子学习关心环境,热爱大自然。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要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发展。

  有了这样五个层次的关心,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才是完整的。

孩子才会在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有真正的道德意识,才是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发展自己、并且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所以,“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

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

他认为:

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

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

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

“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曾经读到了一篇名叫《挣扎才能生存》的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因为怜悯而导致的悲剧:

一个孩子在观察蛾出茧的过程时,由于觉得蛾出茧时钻得很辛苦,产生了怜悯心,便帮蛾把茧剪开了一个大洞。

可是这只蛾由于没有经过钻出茧时的挣扎过程,翅膀没有力,很快就死了。

与此同时,它引出了一种对教育的思考,对此我深有感触。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

一位万人羡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硕士生,因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未被导师通过,觉得无颜见人而跳楼自杀身亡;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毕业生,因被检出“小三阳”未被录用为公务员,便心存不满而持刀闯入政府办公室,杀害了招考人;一个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责骂而服毒自尽……

人们不禁要问:

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根本的则在于我们对孩子生存教育的迥异。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

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目前在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

如何在火灾中逃生?

如何从容面对危险?

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学会生存!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

抗击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环。

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缺憾教育”,告诉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把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让他吃些苦头、锤炼他坚强的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坚强、勇敢、乐观、坚韧不拔,很有出息。

有的父母则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读书,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都为他扫除。

过度的爱护、保护,造就的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缩、心胸狭隘的小男人。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也应是生存教育问题中应有之义。

试想,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个体作为社会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丰富的大脑、多元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力以外,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

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

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困难时,帮助他或者甚至于完全代替他处理所有问题。

那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依赖感,认为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解决,而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从而就注定了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地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即使是最次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

只有在挫折、大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

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打好基础。

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展翅飞翔的那一天。

让我们记住: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

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