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619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

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

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

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

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根据学与教过程的实质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创造适合的学校和社会条件的问题;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从学与教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个体心理性质及其发展变化方面,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去研究学与教问题。

4、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历程。

答:

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

(1903年到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2)过渡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3)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各自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开始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

主要有美国的布卢姆、布鲁纳、奥苏贝尔、安德森;苏联的加里培林、赞科夫。

6、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学科教育心理学发展呈下列趋势: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识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7、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

学校教育心理学常用方法有以下六种:

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研究方法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的性质。

基础研究,要求研究者有极高的思辩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中间性质研究,多半以自然实验、经验总结和调查为主;至于应用研究,临床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都可能经常运用。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

答:

1)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

2)从心理学角度看,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3)从心理学角度看,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

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答:

1)正式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

2)非正式学生群体指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如班级中的“团伙”。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

答:

1)填写调查表(问卷)。

2)按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

3)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根据网络图,联系多的几人之间就是非正式群体,其中群体中联系最多的一人是“小头头”。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学生群体?

答:

1)态度认识:

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2)对待原则:

一、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学生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三、对于破坏性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答:

罗森塔尔效应本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引起的。

当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因此,教师应该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只要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教学。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答:

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主要表现为: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答: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就应具备一定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

掌握教学内容,提出和贯彻教学目标,理解、分解和表述教材,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并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

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

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①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

②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只用一二种方法;

③热心研究所教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和眼神表达热情;

④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讲演的技巧;

⑤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使学生知识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

⑥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⑦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

⑧站在不同认知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定)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

⑨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性方式;

⑩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

(美国罗森夏和弗斯特)

2)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能力组合,它是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相互关联的品质所构成的,包括虚心、敏感、移情作用和客观性。

虚心就是人际关系中,坦率和包容地对别人的言行持一种善于公开接受的态度,不抵制,也不因先人之见而评判它们。

敏感性指教师准确合理地理解学生,能很敏感地觉察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

移情作用使学生将心比心,使教师从主客观两方面洞察学生。

客观性即尊重客观事实。

3)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主要表现为精通他与学生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语言要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的与清楚明确的说话方式,还具有以学生最理解的语言传达思想和意义的能力;有效的交往的另一方面是期望言语将对接受者发生什么效应,预先知道自己的言词的结果;为了使课堂交往富有成效,必须对合适情境中的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字眼。

4)理解自己。

理解自己不仅包含有认识自己之意,还包括要掌握别人之所知与自己之所知的关系的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而维持心理平衡。

了解自己的需要,尤其是取得成就和自尊的需要。

(美国盖奇提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为:

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

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较强的组织能力;

幽默;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公正;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

用可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答:

我国教师具有以下五个方面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9、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

答: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

它是一种正式交往;也是种代际交往;更是“一对多”式的交往。

因此,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3)师生交往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二、具备胜任教学的条件:

1)对所教学课题胜任;

2)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的乐于助人的人;

3)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

4)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

5)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

6)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7)要有提问技巧。

三、掌握课堂师生交往的技巧:

1)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

2)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信息简单和直截了当;

3)使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

4)注意使用非语言的手段;

5)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6)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情感;

7)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

四、排除课堂交往障碍:

1)排除课堂语言障碍;

2)排除课堂交往的心理障碍;

3)排除角色地位障碍;

4)排除交往技能障碍;

5)排除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学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答:

1)承认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人权;

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4)关心他人;

5)团结互助精神;

6)事业心;

7)创造性;

8)尊重男女平等;

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

答:

1)学会认知。

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2)学会做事。

能从事一种职业,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应付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和促进集体劳动的能力。

3)学会生存。

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答: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1)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2)学校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这种“思想”指一种普遍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方法论和方向感(见识)。

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应该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即让学生发展在现象中寻找关联和结构的主动性,使思考问题更直接有效。

5)、发展学生愿意改变自己以求进步的理智上的忠诚。

总的来说,训练学生运用思想时,要把信心、活力、诚实和技术结合起来。

4、试析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

答:

1)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

教师的权威将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2)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3)终身教育的实行带来的学校体制的灵活性,诸如入学与年龄、到校出勤天数、学习地点、考评制度等,也将使未来的师生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5、试析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答:

教师发展的专业化不仅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也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

教师专业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他们不但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2)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

实现教师专业化,除应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教育之外,还需要在社会和教师自我教育两方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

教师发展的人性化,其含义是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教师职业的人性化,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也对其日常生活、智力、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关心,而且教师的关怀还应包括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现实甚至终极关怀;教师应是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

未来的教师专业应对学生全面关心和全面负责,以克服似乎教师只关心与学校和现实需要的那些方面。

6、什么是教学目标?

试述其功能

答: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1)社会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

2)学校教师根据总的教育目标,依次制定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功能,具体包括:

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

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7、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答:

教学目标的一般标准为:

1)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低耗性标准;

4)丰富性标准;

5)就高性标准。

8、试述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答:

编写学习目标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和术语化的标准。

因此,应满足如下要求:

1)、应明确教学对象;

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

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9、怎样编写一个学习目标?

答:

编写学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对象与行为的表述。

首先明确教学对象,再表述行为。

使用动宾短语进行表述。

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

(二)、条件的表述。

包括下列因素:

1)环境因素;

2)人的因素;

3)设备因素;

4)信息因素;

5)时间因素;

6)问题的明确性因素;

(三)、标准的表述。

标准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有如下若干表述方式:

1)按正确的次序;

2)正确率(如至少80%正确);

3)精确度(如2mm);

4)在规定时间内(如在5分钟之内);

5)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10、试述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分类。

答:

教育目标一般分为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类。

认知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觉、概念、再认、想像、思考、推理与判断等教学历程;

情感的教学目的包括感触、感情、情绪、能度、欣赏与价值等历程;

心因支作的教学目的包括技术、动作、演说等。

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布鲁姆):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柯拉斯沃):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

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四个步骤(齐卜勒):

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解释下列概念

发展:

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头——尾梯度:

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

组织:

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的,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称为组织。

适应:

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的,调节环境的倾向,称为适应。

平衡:

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

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过程。

可以理解为把新事物嵌入旧的即原来的图式的认知过程中。

(皮亚杰)

顺化:

指儿童改造原来的某种图式,使新事物能适合这个图式;或者新创一种图式来达到目的。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答: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表现为两种。

1)头—尾梯度:

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

2)近末梢梯度:

指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发展方向。

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为:

感觉运动水平→前概念水平的运算(主观直观的)→具体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

在具体运算的阶段中形成数量概念的顺序是:

形成关于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重量的概念→形成体积的概念(比前两种要迟得多)。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五种:

1)、综合的分化。

各部分相对对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

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同时又可以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

2)、平衡化。

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地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3)、概念化。

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便逐渐地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

布鲁纳)了。

4)、社会化。

随着发展,儿童碰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多样了,再有组织的集体中活动的机会也多起来了。

5)、个性化。

降生不久的婴儿,其个性是不明显的,随着逐渐的成长,其好奇心的强度、积极性、攻击性、活动性、情绪稳定性等等,许多方面的个体差异愈益显著了。

4、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因素: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主观能动因素。

其中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为:

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5、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分为以下6个主要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学龄前期3~6 /7;

学龄初期6 /7~11/12;

学龄中期11 /12~14/15;

学龄晚期14/15~17/18;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

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答: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分期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

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的素质,成长中的儿童就能通过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心理过程或机制,把他们的经验转化成知识。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都具有某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速度因人而异,但所有儿童经历的阶段相同,遵循的次序也相同。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儿童特征:

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所谓的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

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儿童特征:

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互想像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闻;儿童不易为他人设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儿童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儿童思考有不可逆性。

3)思维阶段(七至11岁)特征:

思考具有相当的弹性,此为准备思维期所缺乏;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儿童虽然能了解原则或规则,但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

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特征:

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

7、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据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予教师与父母最大启示为:

1)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越简陋的学习环境或越缺乏活动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能力;

2)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活动。

8、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答:

艾里克森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一些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进程表。

个人的人格,正像身体的某种器官在某个规定时间在子宫里成形一样,有一定的次序,它是自我经历了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阶段而发展起来的。

并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1)、信任——不信任(0~1);

2)、自主——羞怯、怀疑(2~3);

3)、主动——内疚(4~5);

4)、勤奋——自卑(6~11);

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

6)、亲密和团结——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自我决定(成年中期);

8)、完善——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艾里克森认为维持积极的性质和危险的性质之间的平衡,但积极性质的比率应较高,当消极性质在比率上超过积极性质时,将会造成发展上的困难。

并不是指只应出现积极的性质并压制或避免一切危险的性质。

9、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