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660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三字经》全文及解释Word格式.docx

其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国运:

国家的命运。

  昌:

兴旺;

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

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

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

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阴迫,惜时间。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

紧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

”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

“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

勉学》曰: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11、涯:

水边。

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

刻苦读书。

  莫偷安:

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

养生主》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

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

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

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

”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

“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13、路:

道路,路程。

  14、弓:

”弓“字是个象形字。

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

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

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

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志不渝,勇向前。

  15、头不回:

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

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渝:

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

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

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18、高山险,勇登攀。

  17、阔:

面积宽广。

  浪:

水面上涌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

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8、登:

人由低处向高处迈进。

  攀:

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阆《酒泉子·

忆余杭》词云: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

劝学》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20、温而厉,恭而安。

  19、琴:

琴类乐器的统称。

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

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

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20、温:

温和。

  厉:

严厉。

  恭:

庄重而有礼貌。

  安:

安详。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

述而第七》曰: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

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胜必谦。

  21、铁可磨:

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

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

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

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

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

”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

‘穿此盘,便当得道。

’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

“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

  22、攻:

攻打,进攻。

  克:

战胜,克服。

  谦:

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

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

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感师恩,为人梯。

  23、我学子:

指学生。

  重师礼:

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恩:

恩情。

人梯:

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

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二程集》说: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

”为学莫重于尊师。

“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

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

古人云:

”惟贤者,能为报恩“。

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26、呕心血,育桃李。

  25、燃:

燃烧。

  烛:

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燃红烛:

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

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呕心血:

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

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

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

”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

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

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8、人才群,功德碑。

  27、知识: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

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道义:

道德和正义。

  28、人才群:

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

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做纪念,为碑。

  韩愈《师说》中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

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30、知与行,相交错。

  29、学与思:

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

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

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琢与磨:

此语出自《诗经·

卫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进修、德行的砥砺、学问的研讨或文章的修饰。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庸·

礼记》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

《荀子·

儒效》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

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

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

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

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

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32、荒于嬉,败于奢。

  31、毁:

破坏;

糟蹋。

  惰:

懒。

  32、荒:

荒芜;

荒废。

  嬉:

游戏;

玩耍。

  败:

败,失败。

  奢:

奢侈;

挥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

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

我国有句古训:

“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

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

”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34、言必行,行必果。

  33、省:

反省,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吾:

我。

  过:

过失;

错误。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言必行:

说了话就要去做,行动一定要坚决。

  行必果:

指行为坚决果断。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

《论语·

为政篇第二》指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夏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

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

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36、得与失,乃互生。

  35、败与胜:

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

  非天命:

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

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38、开创者,业必兴。

  37、奋:

精神振作;

情绪高涨。

  功:

功劳;

成效;

本领。

  38、开创:

开始建立,创建。

  兴:

兴盛,旺盛。

  天道酬勤。

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

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

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难成龙。

  39、贪:

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逸:

安乐;

安闲。

  40、爬行者:

原指爬行动物。

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

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42、贪大财,易丧命。

  41、图:

谋划;

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图小利:

贪图小便宜。

  毁名声:

毁掉自己的名誉。

  42、贪大财:

贪污、贪恋钱财的祸国殃民者。

  丧命:

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

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

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44、心怀公,百路通。

  43、烈:

猛、威、强烈。

  私欲烈:

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弊:

害处;

毛病。

  丛生:

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心怀公:

心怀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

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6、践行者,事必功。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

他认为:

不信邪,曰为正;

不混浊,曰为清;

不暴戾,曰为和。

  186、践行:

实行;

实践。

  事:

事业;

工作。

成功。

  文怀沙先生认为:

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

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

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

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187、信:

信奉。

  邪:

不正当的。

  188、路不偏:

走正路。

  中道行:

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不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

“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

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190、中正者,乐平生。

  190、中正者:

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

正如古人所云: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

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

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

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分,泾渭明。

  191、浑:

混乱。

  浊:

不干净。

  清:

指清洁、清廉、清风、清心。

  192、阴阳:

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

泾河,发源于宁夏,流入陕西。

  渭:

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泾渭明:

是泾渭分明的简缩。

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人,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

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明。

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193、欲不贪,情不纵,

  194、心清者,人必敬。

  193、欲:

内心的欲望。

  贪:

贪得无厌;

贪婪。

情:

情感;

情绪。

纵:

放任;

不约束。

为人要本分、谨慎、正派。

内心要保持清静,不可有贪婪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

一个心清如镜、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195、曰为和,不纷争,

  196、和为贵,和则兴。

  195、和:

和睦;

和善;

和谐;

和平。

  纷争:

纷乱;

争执;

抗争。

  196、和为贵:

语出自《论语·

”礼之用,和为贵。

“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当,因而和谐,最为可贵。

兴旺。

  什么叫做和呢?

就是彼此谦让,不争执,没有纷乱。

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争、戒吵、戒斗。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类要”和“不要”争“。

正如古人云:

和则胜,争则乱。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孙丑下》),把”人和“摆在比”天时“、”地利“还高的位置。

和谐了,一切就会兴旺起来。

”和“是各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指向,人们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和谐一致。

  197、一人力,难经风,

  198、百人力,能抗衡。

  197、经:

禁受;

承受。

  198、衡:

泛指称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倾斜。

  抗衡:

对抗,不相上下。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难以经受大风、狂风的冲击。

换言之,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

南北朝时北齐的刘昼在《刘子·

荐贤》中说: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

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钱穆先生也说:

”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

“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创大业的。

  若一百个人团结起来,其力量、智慧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其力量比一百个人各自单独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会成为对不公平的一种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

正如施耐庵所云:

”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

“(《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无穷,

  200、万人力,四海宁。

  199、千人力,大无穷:

众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合金刚“这种”合力“,是巨大无穷的。

  200、万人力:

并非指一万人之力,而指广大民众的力量。

  四海:

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这里指社会。

  宁:

安宁。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

主术训》中说:

”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明朝的刘基也在《郁离子下》中说: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千万个民众团结起来,祈祷和平,扞卫和平,社会就会稳定、安宁。

  201、国不和,刀兵起,

  202、家不和,骨肉离。

  201、刀兵:

泛指武器。

转指战争。

  202、骨肉: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离:

离心;

不团结;

不是一条心。

  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

孝昭纪》中说: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一个国家内部不和谐,就会发生战争和骚乱。

国与国不和,就会挑起战争。

一个家庭不和睦相处,成员就不会是一条心,乃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骨肉分离。

”家不和,外不顺“,这句民谚道出了家不和不仅会给个人生活带来痛苦,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

  203、人不和,心不齐,

  204、志不和,道分歧。

  204、志:

人的志趣、志向;

人的理想。

  歧:

大路分出的小路;

不相同;

不一致。

  分歧:

指思想、意见、方法、方向不一致。

  人不和必然导致心不齐,而心不齐又影响人的不和。

要人和首先得心和,这样才能同心同德。

人与人之间如果志趣、志向不和谐,就会产生思想、方法上的不一致,甚至会影响到不同道路的选择,所以志同才能道和。

  205、社会和,少暴戾,

  206、民族和,国之基。

  205、戾:

罪过;

凶残;

乖张。

  暴戾:

粗暴野蛮;

残酷凶恶。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就能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粗暴、残酷野蛮现象和罪恶行为。

  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友好,是一个国家稳定安宁的根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

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

  207、将相和,力生威,

  208、家庭和,万事吉。

  207、将相和来自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居功自傲,轻视欺辱丞相蔺相如。

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可乘之机,始终忍让。

廉颇得知丞相的苦心后,深自愧悔,亲到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使国力生威,使强秦不敢侵凌。

  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说明了领导者之间团结、和谐的极端重要性。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者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

  常言道:

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因。

”国家“由”国“和”家“二字组成,没国便没家,没家便没国,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做到家庭和谐需要念好”三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