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699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x

精品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2019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1.春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

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

A.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C.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D.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2.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

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3.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

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        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4.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

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

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6.下面是关于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一幅漫画。

这反映出(  ) 

A.公民在审判时总能团结一致        B.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C.公民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       D.该方式一定意义上维护了雅典民主

7.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

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反映出罗马法()

A.注重调解商业纠纷B.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保留习惯法的痕迹D.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8.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

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

这实际上说明“光荣

革命”(  )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

“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

但是

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

”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B.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D.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10.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

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

麦克马洪此举(  )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11.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

“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

”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2.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

其背景是(  )

A.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B.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

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D.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

13.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

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14.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九江,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

15.图1是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

这客观上说明(  ) 

图1

A.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            B.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

C.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D.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

16.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

参加会议的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

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

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

这主要反映了(  )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17.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18.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措施

A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措施

B

C

军事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A.“铁幕演说”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经互会                D.越南战争

19.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

这反映出在商代(  )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20.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

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

这表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21.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

据此可知,宋代通过税收()。

A.抑制土地兼并B.稳定社会秩序C.促进租佃经营D.集聚商业资本

22.康熙帝云:

“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栗”;雍正帝则说:

“楚地本产米之多素为东南所仰给”。

这说明江浙地区(  )

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

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

23.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

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

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24.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

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

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而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

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

这表明了(  )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25.下表反映了1750—190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欧洲

美国和

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

(百万)

1750

140

1

11

2

95

479

728

1850

266

26

13

2

95

749

1171

1900

401

81

63

6

120

937

1068

A.殖民扩张     B.医疗进步     C.工业革命    D.城市发展

26.“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如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电学的发展。

19世纪是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热力学、电磁学、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突出强调了(  )

A.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      B.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

C.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27.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 D.城乡差距的扩大

28.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  )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29.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

这一举措(  )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30.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

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31.下图为中国现代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              B.中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农村改革维护国家稳定              D.工业生产比例不断扩大

32.个人肖像照片的兴盛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到宣统年间,大小城市都出现了照相馆。

人们往往将照片题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表达与传递情感。

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他用照片题诗寄给未婚妻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

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

”这说明,近代照相技术的传入(  )

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丰富了民众的交流方式

C.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           D.加快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33.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

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规定将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对大多数工业品实际征税20%,而对钢铁奢侈品等征税更高。

可见当时英国(  )

A.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提高关税应对贸易战           D.大萧条使社会混乱

34.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

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

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  )

A.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       B.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C.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       D.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35.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

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

A.行政效率十分低下B.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   D.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36.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

“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

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B.信息化时代有利社会经济的转型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37.有学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

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

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38.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

“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9.1955年,苏共通过的《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

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生产计划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

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摆脱了国家控制      B.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农产品流通机制得到改善       D.苏联已注意到集体农庄的弊端

40.(2018·四川成都二模·35)

表1

年份

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

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

西欧各国

批发价指数

1949

112

95

108

1950

124

104

124

1951

35

111

143

备注:

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

据表1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

A.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41.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

A.企图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B.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C.受到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冲击     D.意欲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

42.有学者指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

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

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

C.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D.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

43.1986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签署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定:

欧洲共同体,“内部市场由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区域构成,在此区域内,货物、人员、劳务与资本自由流动”。

这说明(  )

A.欧洲的共同市场开始形成       B.欧洲欲与美国争夺世界市场

C.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D.欧盟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44.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刚开始基本上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国际竞争

的加强和国家经济矛盾的激化,各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至于绝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则从来都没有完全开放市场。

这说明二战后(  )

A.世界经济出现民族化倾向         B.全球化已阻碍经济发展

C.经济全球化只是局部现象         D.经济趋势是区域集团化

45.据《礼记·王制》记载: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

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

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

称为“观醣”。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

这种现象反映出,中

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46.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

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

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47.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

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

明董仲舒()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8.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

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二、材料阅读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

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

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

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

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

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

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

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10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

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

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

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

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

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

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

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51.(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