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711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文明习惯的养成.doc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课题论证

1、选题意义

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学校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必须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2、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

《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

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二、目标内容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小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1、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以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内外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文明习惯的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争做文明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推动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

从培养文明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与诚信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通过研究,提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文明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

2、研究的内容:

从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等方面,研究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重视基础性文明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举止文明”,体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规守纪、明礼诚信”。

三、研究原则

在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坚持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遵循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日常行为形成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坚持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体验、互相监督。

4、有效性原则。

针对新时期学生日常行为的不良习惯,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

5、创新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规范、日常行为标准。

6、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

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在校期间。

四、方法措施

为培养青年教师,课题组吸收了年轻的骨干教师。

这些教师无论思想上和业务上都能胜任课题研究。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1、学校每周组织课题组成员安排必要的研究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每位课题组成员保证一台电脑,方便资料查询和网络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3、学校投入一定经费、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购买书籍等便于老师的学习提高。

4、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的管理。

五、课题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提升,使教研成果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学生养成了文明习惯,提升了综合素质。

1、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效制止了由社会、家庭等部分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尤其是试点班级的卫生习惯相比其他班级较优秀。

2、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等更趋于健康,试点班级已带动全校基本形成了文明、和谐的校风,进入校园没有一张纸片,没有一个包装,整齐干净,每天如此,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3、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内说脏话,打架事件已明显减少,学生校外违法犯罪事件已经杜绝,我校近期来无一例违法犯罪事件和校外人员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4、试点班级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已被其他班主任采纳,试点班级学生的一些日常行为已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为全校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六、问题对策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德育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追求高消费和享受的现象日益严峻,把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

二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日常习惯坚持不住,有人前人后两样的现象,不能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是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过分放纵迁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央,我行我素。

针对新时期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1、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心理分析,找准原因,增强针对性。

2、注意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分析,多交流沟通,增强互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激励自我完善。

总坚固验并制定一系列细致、有效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实效性。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献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增强保障性。

5、美化校园,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特色,陶冶学生情操。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