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774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微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免.docx

《微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免.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免.docx

微免

微免复习题

病原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选择:

1、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于仪器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称之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

3、条件(机会)致病菌(机会性病原体):

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中的各种细菌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而使机体致病。

4、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种类数量、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衡。

5、感染:

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变化称为感染。

6、消毒:

指杀灭病原生物繁殖体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7、灭菌:

指杀灭一切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形态及其休眠形态)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8、无菌操作: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9、病毒:

指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单一核酸的非细胞型病原微生物。

10、病毒的增殖,又称为病毒的复制

干扰现象属于病毒异常增殖的现象。

病毒分离培养包括:

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病毒的测量单位nm。

11、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12、L型细菌:

细菌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肽聚糖的合成受到抑制或细胞壁被破坏,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13、芽胞:

某些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缩合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14、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三种不同形态的:

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15、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6、荚膜:

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形成的一种黏液性物质。

17、鞭毛:

由鞭毛蛋白组成,着生于细胞膜表面,并游离于细胞外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

18、菌毛:

由菌毛蛋白构成,是遍布于细菌表面的毛发结构,较鞭毛短而直。

19、质粒: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不依赖于染色体而独立复制的双链环状DNA。

20、热原质:

即菌体中细胞壁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21、细菌的增殖方式:

二分裂式进行无性繁殖。

22、培养基:

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无菌营养制品。

23、侵袭能力:

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24、干扰素:

病毒感染细胞可产生一种具有干扰活病毒增殖的可溶性物质,故称干扰素。

25、细菌的致病性:

通常是直接与间接造成宿主病程损害的生物结构与机制。

26、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

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二、简答及论述:

1、条件(机会)致病菌(机会性病原体)的条件:

(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了改变

(2)机体免疫力下降

(3)菌群失调

2、影响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感染的类型?

因素:

(1)病原体

(2)宿主免疫力(3)环境  

类型:

(1)、基于流行病意义的感染分类:

①隐性感染②显性感染

3、病原生物(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种类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非细胞型病原生物:

种类:

病毒

特点:

①无细胞构成

②单一核酸类型

③无自主代谢

④具有感染性

⑤最小;能通过滤菌器

(2)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

种类: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特点:

①单细胞生物 

②细胞结构简单、无核膜、细胞核为裸核、细胞器欠发达

③增殖方式单一(多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

(3)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

种类:

真菌

特点:

①生物体形式多样

②细胞结构复杂

③增值方式多样

4、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1)高压汽灭菌法:

利用密闭的耐压容器内蒸汽形成超过大气压力的压力与高温进行灭菌,通常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蒸汽压力可达到103.46kPa,相当于121.30C,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适用于耐高温、耐水物品的灭菌。

如:

培养基、手术器械、辅料等灭菌。

(2)辐射灭菌法:

紫外线

杀菌原理:

破坏细菌DNA 特点:

穿透力弱 用途:

物品的表面消毒,如手术室空气等。

5、病毒的基本特征: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单一核酸     

6、病毒的结构、化学成分及生物功能:

  

结构:

(1)核心:

化学成分:

核酸

(2)衣壳:

化学成分:

蛋白质

功能:

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3)包膜的功能:

①保护病毒;②参与感染;③具有抗原性             

7、病毒的致病性的两大因素及具体作用: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①杀细胞效应②稳定状态感染③包含体的形成④细胞凋亡⑤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②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③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④免疫抑制作用     

8、干扰素作用:

①抗病毒;②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

9、病毒的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

显性感染:

(1)急性病毒感染

(2)持续性病毒感染:

①慢性病毒感染:

②潜伏性病毒感③慢发病毒感染(慢病毒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如:

麻疹病毒

传播方式:

(1)垂直传播:

指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

(2)水平传播:

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

10、流感病毒所致疾病、传播途径:

所致疾病:

流行性感冒(流感)

传播途径:

呼吸道

1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突发感染:

水痘;潜伏感染:

带状疱疹

12、乙型肝炎病毒(HBV)和病毒有关的形态及抗原检出的意义:

形态:

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完整的乙肝病毒的形态)、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抗原组成:

抗原检出的意义:

①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患者或HBV携带者(存在血液中,病毒包膜上)

②抗HBs:

中和抗体

③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存在肝细胞内,一般不能检出。

④抗HBc:

抗HBcIgM:

说明HBV复制

抗HBcIgG:

慢性乙肝、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

⑤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存在血液中;HBV复制;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

⑥抗HBe:

病毒感染性较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13、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传播、垂直传播、接触传播

14、HBV系列检查,乙肝五项测定:

(1)HBsAg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抗HBs具有抗乙肝免疫力

(3)抗HBc抗HBc-IgM乙肝感染早期

抗HBc-IgG慢性乙肝患者

(4)HBeAg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

(5)抗HBe急性乙肝恢复期

15、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经:

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16、细菌测量单位:

um(微米)

典型形态:

球菌,杆菌,螺形菌,其他形状菌

17、常见致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甲型肝炎病毒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所致疾病:

甲型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蚊子为主要的媒介昆虫)

所致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病毒

传播途径:

病犬为最主要的传染源

所致疾病:

狂犬病(恐水病)

18、诱发菌群失调的原因:

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惯性消耗性疾病。

19、诱发L形细菌的因素:

溶菌酶、溶葡萄球菌素、青霉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20、芽胞的形成条件及意义:

条件:

体外营养缺乏、有毒代谢产物堆积。

意义:

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细菌鉴别。

21、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判别及意义:

结果:

紫色:

革兰阳性(G+)、红色:

革兰阴性(G-)

意义:

①鉴别细菌;②选择用药;③致病物质不同

22、G+菌与G-菌细胞壁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坚韧

疏松

厚度

肽聚糖层数

15~50层

1~2层

肽聚糖(细胞干重)

50 ~90

0~10

磷壁酸

+

-

外膜

-

+

周浆间隙

+

+

细胞壁差异决定了G+菌与G-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3、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24、荚膜的意义:

贮存水分;黏附作用;保护作用

25、鞭毛意义:

①运动②鉴别③致病性      

26、菌毛分类及各自的意义:

(1)普通菌毛的功能:

粘附

(2)性菌毛的功能:

传递质粒。

27、主要的质粒:

R质粒(耐药性因子)、Vi质粒:

编码产生毒力因子

28、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意义和作用:

(1)与致病有关的:

毒素和侵袭性酶,热原质。

(2)与治疗有关的:

抗生素,维生素。

(3)与鉴别细菌有关的:

色素,细菌素:

①糖的分解产物,②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29、细菌的营养物质和基本营养物质?

其作用如何?

(1)水

(2)碳源(3)氮源(4)无机盐(5)生长因子  

(1)水

(2)碳源(3)氮源(4)无机盐                

30、细菌的增殖条件:

营养物质;温度(37℃);酸碱度(pH为7.2~7.6);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根据需要气体的不同,细菌分为:

 ①专性需氧菌②专性厌氧菌③兼性厌氧菌 ④微需氧菌  

31、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分类)

液体培养基:

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或实验室进行细菌生长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固体培养基:

用于细菌的分离、鉴定、计数、保藏

半固体培养基:

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特性  

32、细菌毒力的变异:

表现为毒力增强(白喉棒状杆菌)和毒力减弱(卡介苗)两方面

33、细菌的变异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转移与重组: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34、细菌的致病性及致病性作用:

细菌的致病性通常是指其直接与间接造成宿主病理损害的生物结构与机制。

(1)侵袭能力:

①黏附素②荚膜③分泌系统④侵袭性酶 

(2)毒性作用:

①外毒素 ②内毒素 

35、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内毒素休克,白细胞反应,发热反应,DIC等,对机体组织器官无选择性。

抗原性

36、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临床常见类型及特性:

毒血症:

系细菌外毒素经血液播散至特定靶组织,器官所出现的特征性中毒症状。

败血症:

致病菌在血液中繁殖后,产生大量毒素,所出现的全身中毒症状。

菌血证:

致病菌在局部病灶中繁殖,释放入血所出现的相应症状。

37、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38、链球菌属

根据溶血现象分:

①甲(α)型溶血性链球菌;②乙(β)型溶血性链球菌;③丙(γ)型溶血性链球菌。

(1)化脓性链球菌:

致病物质:

黏附素、毒素、侵袭性酶

毒素作用:

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侵袭性酶作用:

透明质酸酶:

又称扩散因子,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细菌扩散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溶解血凝块和阻止血液凝固

链道酶(DNA酶):

溶解脓汁中粘稠的DNA,使脓液稀薄

所致疾病:

①化脓性感染;②毒素性疾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所致疾病:

①化脓性感染(局部组织、内脏器官与全身化脓性感染)

②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

血浆凝固酶作用:

游离凝固酶: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结合凝固酶: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细菌凝聚。

作用:

①抗吞噬;②保护细菌免受血清杀菌物质的损伤;

③使病灶局限化,病灶局限且脓汁粘稠。

葡萄球菌溶素作用:

损伤细胞膜而造成细胞溶解。

杀白细胞素作用:

改变细胞膜结构,增加细胞通透性,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损伤。

肠毒素作用:

作用于肠道神经细胞受体,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表皮剥脱毒素作用: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作用:

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结核杆菌

所致疾病:

结核病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意义:

(48~72h观察局部红肿硬结直径)

阳性,有免疫力;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帮助;阴性,未感染结核杆菌,无免疫力。

破伤风梭菌

致病条件:

外伤、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传播途经:

伤口

防治原则:

紧急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所致疾病:

破伤风

肉毒梭菌

所致疾病:

①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产气荚膜杆菌

所致疾病:

①气性坏疽;②食物中毒;③急性坏死性肠炎

炭疽杆菌

所致疾病:

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

白喉棒状杆菌

所致疾病:

白喉

埃希菌属

所致疾病:

①肠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

泌尿系感染: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

败血症、脑膜炎等

②肠道感染:

多为外源性感染。

沙门菌的采集标本方法:

第一周采血液,第1~3周取骨髓,第二周后采集尿液和粪便。

沙门菌属

所致疾病:

①肠热症(伤寒副伤寒);②败血症;③食物中毒

志贺菌属

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

霍乱弧菌

所致疾病:

霍乱。

传播途经:

粪一口途经传播。

临床表现:

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低血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死亡率高。

脑膜炎奈瑟球菌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大肠杆菌所致疾病:

(1)肠外感染

(2)肠道感染

免疫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选择

1、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能力。

2、固有性免疫(先天免疫)的组成:

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性蛋白。

3、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成熟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再分布的过程。

4、免疫细胞激活物:

(特异性):

抗原,(非特异性):

超抗原、有丝分裂原、佐剂以及分子模式。

5、抗原:

即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通过与T、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而激活T、B细胞的免疫活性物质。

6、抗原的特异性:

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7、抗原表位:

是与抗原受体/抗体形成空间互补的一段生物分子序列。

8、类毒素:

外毒素用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抗原性。

9、超抗原:

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10、佐剂:

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1、抗体: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2、免疫球蛋白: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无抗体活性但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抗体+结构似抗体=免疫球蛋白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14、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四条肽链构成,链间二硫键连接,两条重链(H),两条轻链(L)。

氨基端和羧基端

15、根据重链组成不同,将Ig分为五类:

IgG、IgA、IgM、IgD、IgE

16、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调控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7、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编码分子。

18、CD分子:

是指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相应细胞膜分子。

19、细胞因子(CK):

是由机体多种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的总称。

20、T细胞来源于骨髓,分化成熟在胸腺。

B细胞来源于骨髓,分化成熟在骨髓。

21、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22、免疫应答:

是机体对外源性及内源性危险信号所产生的一种刺激----反应活动。

23、适应性免疫应答:

是抗原为TCR/BCR识别后,T、B淋巴细胞活化,经其效应产物清除抗原的过程。

24、初次应答:

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由于免疫记忆现象的形成,T。

B淋巴细胞对初次接触之抗原,表现出的效应模式。

25再次应答:

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由于免疫记忆现象的形成,T。

B淋巴细胞对再次接触之相同抗原,表现出的效应模式。

26、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7、补体的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28、经典途径激活物质:

Ag-Ab复合物(免疫复合物)(IgG1、IgG2、IgG3,IgM)。

29、MBL途径激活物质:

甘露糖聚合凝集素(MBL)

30、替代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质:

病原体

31、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与固有免疫应答相比,识别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缓慢,需要经历抗原识别、细胞活化与抗原清除三个阶段。

32、T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

CD4+/CD8+T细胞的活化,CD4+/CD8+T细胞的增值分化

33、细胞免疫应答发挥效应的效应物质:

活化的T细胞:

CD4+T细胞(Th1,Th2),CD8+T细胞(Tc)

34、体液免疫应答发挥效应的效应物质:

抗体

35、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6、人工主动免疫:

将含抗原的生物制品接种机体,使之产生适应性免疫反应,以预防感染。

37、人工被动免疫:

给人体注射含有适应性免疫反应所得到的免疫效应物质,以紧急预防感染及治疗相关疾病。

38、专职抗原提成细胞:

包括树突状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二.简答及论述

1、免疫的功能有哪些?

功能

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

免疫防御

阻止并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清除体内其他异物分子。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

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及死亡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细胞、防止细胞癌变。

肿瘤

2、固有性免疫(先天免疫)主要成分的作用?

(屏障系统的作用)

屏障系统:

①皮肤粘膜屏障:

机械阻挡作用、分泌杀菌物质、胃酸的杀菌或抑菌物质、纤毛的摆动及尿液的冲洗、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②血-脑屏障:

阻挡病原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防止颅内感染。

③血-胎屏障:

阻挡病原体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防止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畸形等。

3、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免疫器官:

中枢:

胸腺(T细胞的场所)、骨髓(B细胞成熟场所)

外周:

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4、外周免疫器官主要的作用功能?

是成熟T、B细胞定居及发挥免疫效应的场所。

5、影响抗原激活的因素?

(1)抗原的化学结构与组成:

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稳定,存留时间长。

分子表面必须具备特殊化学功能基因。

(2)抗原表位可否显现

(3)“异物”性:

①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花粉、药物等。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②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红细胞表面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有核细胞、血小板表面抗原)。

其他:

①机体因素;②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6、抗原的分类?

(了解)

根据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

①T细胞依赖性抗原②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①异种抗原②同种异型抗原③自身抗原

7、免疫球蛋白各结构域的作用功能?

VH和VL:

识别和结合抗原

CH1和CL:

同种异型的遗传标

CH2:

具有补体结合位点,通过胎盘

CH3/CH4:

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R结合

8.木瓜蛋白酶的水解?

木瓜蛋白酶——IgG——2Fab--抗原结合片段(单价)、Fc--活化补体的片段

Fc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

①调理作用:

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②ADCC作用: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理解)

9、IgG、IgM、分泌型IgA的特性和功能?

IgG特性:

①存在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

②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

③半衰期约为20~23天

功能:

①抗感染;②激活补体;③通过胎盘(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④调理作用;⑤ADCC;⑥某些自身抗体;⑦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M特性:

①膜型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

②大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③存在血管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④出现早:

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早(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感染时出现最早

功能:

①抗感染;②激活补体:

比IgG强;③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④天然ABO血型抗体是IgM;⑤新生儿宫内感染的诊断指标

⑥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分泌型IgA特性:

初乳、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

功能:

①粘膜局部抗感染

②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

10、MHC分子的分布?

MHCⅠ类分子:

分布于有核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的表面。

MHCII类分子:

分布于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精子和血管内皮细胞。

11、细胞因子的分类?

①白细胞介素(IL)②干扰素(IFN)③肿瘤坏死因子(TNF)④集落刺激因子(CSF)⑤生长因子(GF)⑥趋化性细胞因子⑦转化生长因子β

12、单核/巨噬细胞生物学作用?

(1)吞噬作用:

机体的清道夫

(2)抗原呈递功能: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吞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TC产生免疫应答的作用。

(3)免疫调节功能

13、T细胞的主要膜分子?

(1)TCR-CD3复合物:

TCR识别特点:

只能识别Ag肽-MHC复合物,不能识别游离的Ag。

CD3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CD4和CD8分子:

协助TC识别Ag,参与TC信号转导。

共刺激分子:

T细胞活化的第2信号:

CD28—B7(CD80/86)(APC)

CD2(LFA-2)--CD58(LFA-3)(APC或靶细胞),SRBC受体-E花环试验

CD40L(CD154)—CD40(BC),促进T/B细胞活化

14、T淋巴细胞的分类?

根据CD4和CD8有无分成:

CD4+T细胞、CD8+T细胞

按生物学作用分: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调节性T细胞(Tr)

按激活状态分:

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15、TH1和TH2的功能

TH1作用:

参与细胞免疫,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作用:

参与体液免疫,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Tc的功能:

直接特异性的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16、B淋巴细胞的不同生物表型及其功能?

生物表型:

B1细胞,B2细胞

B1细胞的功能:

①参与固有免疫,抗感染;②诱导自身免疫病

B2细胞的功能:

①产生抗体;②提呈抗原;③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

17、免疫应答的类型

固有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

18、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性的比较?

特性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所需抗原量

抗体产生的诱导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