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790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docx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

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杀人行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大学生杀人案例进行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特点和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行为;对策;社会心理学

一、大学生杀人行为的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激情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二、大学生杀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杀人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主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暴力杀人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情绪失控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而青年期正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疾风怒涛”期。

正如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

“青年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是一而俯首顿足。

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

”艾森克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定。

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的典型心理表现在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所以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问题是其面临的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而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就是无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经常体验到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情绪。

愤怒情景下,极易失去理智,发生杀人的愚蠢行为。

还有最常见的不良情绪抑郁,这是一种典型的把情绪全部都藏在心里面,不予释放压抑的情绪。

随着时间的增加,压抑的不良情绪越来多,当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特定的情景刺激下极易导致情绪的大崩溃,从而产生杀人的犯罪行为。

比如马家爵,就是在忍受不良情绪对他的摧残,直到有一天他把它发泄出来了,然后杀死4个同学,酿造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悲剧。

2.人格缺陷

调查发现,80%的杀人大学生都有人格缺陷,或者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就是指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

社会适应能力特别差,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归咎于命运的安排和别人的错误,没有责任感,嫉妒心强,多疑,自我意识十分强烈,行为怪癖,而且其行为往往对人造成伤害的后果。

马家爵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的人格障碍患者,他既是偏执型人格,又是反社会人格和攻击性人格,导致其产生暴力杀人的犯罪行为。

3.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

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断送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暴力行为源于其不正确的社会认知与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认知失调是产生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个体的负性情绪支配着结果。

有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相对悲观的认知倾向导致了他们相对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

而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使其在认知事物时带有偏见,逐渐形成偏执、偏激与逆反的性格特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愤恨不已,放大社会中的消极面,以一种仇恨,敌意的行为来对待他人,极易产生杀人行为。

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

4.人际冲突解决的策略欠妥

在人际冲突中,不良的解决策略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研究发现,“直接攻击”仍然是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一种方式。

性别角色不同可以造成男性大学生冲突状况更为激烈,更具暴力倾向。

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人际冲突中,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是大学生杀人的原因之一。

模仿他人杀人也是大学生在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采取的一种极端的问题解决方式。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不仅儿童有模仿,成人中也存在着模仿。

比如案例中江西医学院的杀人大三学生薛荣华,被称为南昌“马家爵”,其杀人行为与马家爵有模仿的因素。

5.畸形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深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所以不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化产生偏差,导致其习得一种错误的非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

而这种不良的行为模式,就会导致其杀人行为的发生。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

不良的教养方式。

发展心理学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攻击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采取“武力——专断”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常会体罚孩子或者放纵孩子的攻击行为,对孩子的需要表现得冷淡和拒绝,使孩子习得一种不良的行为模式,易把父母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转移到对其他人的身上,成为一个充满敌意和极富攻击性的个体。

尤其是,对孩子缺乏感情和责任心的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与社会规范,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定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导致杀人行为的发生。

家庭的系统环境。

家庭的情感氛围会影响孩子的适应。

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好,经常争吵,挑剔,冲突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感就越多,其子女表现出来的攻击,犯罪行为也较多,同伴关系较差。

功能残缺家庭。

功能残缺家庭指的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

处于这种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与呵护,使得其不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情感发展不健全,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冷漠的人格特征,引发暴力攻击性行为。

家庭背景。

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他们上学机会来之不易,父母对其也是宠爱有加,所以他们有一种自豪乃至自负的心理。

在考上大学之前,都是当地学校的骄子,自尊心极强,也受尊敬。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成绩和生活与城市的学生也没有多大优势,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异常强烈,于是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正如专家指出,在大学校园里,一些贫困同学身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除了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

家庭社会生活背景的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

2.学校方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后。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一支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导致杀人行为的发生,酿成悲剧。

,广西南宁某高校一女生发现一年多精神异常而校方却不知道,因病理性精神病发作在校园内持刀捅向同学造成一死七伤的悲剧。

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缺乏。

没有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宣传,让每一个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造成行为上的放纵性。

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必须使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权力性和神圣性,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持敬畏态度。

缺乏这两种必要的教育,会使得大学生在处理冲突或者问题时,看淡生命,采取不负责任的暴力行为,比如杀人。

学校管理的不足。

大学校园的管理十分松散,自由主义十分流行,尤其是寝室管理。

辅导员或者寝室管理人员很少到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询问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状况。

学生在外边租房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管理的松散,给大学生杀人犯罪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温床。

不良的校风。

校风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范畴的一部分,指大多数学校成员所共有的富有特色和稳定的行为倾向,它集中反映了学校成员总的精神面貌。

不良的校风会导致个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盲目的攀比心理,自私自利,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传媒暴力的影响。

传媒暴力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和渗透的暴力思想。

传媒暴力的载体主要是电视、电影、暴力游戏、书籍、报刊杂志还有新兴起的网络。

尤其是因特网,每天都有大量的暴力信息在其中出现。

暴力游戏使得大学生在游戏中肆意PK(杀戮的意思),习得一种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暴力内容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对暴力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导致青少年使用暴力从而犯罪。

传媒暴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还有就是媒体对于杀人行为的仔仔细细介绍,也在很大程度上让部分大学生学会如何杀人,并付诸实践,导致犯罪。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由此产生的社会失范;急剧的社会竞争让个体社会心理应激激增,心理负荷加重,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腐败问题的泛滥,贫富差距拉大,产生社会分层,以致产生相对剥夺感。

所谓相对剥夺感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地位与其他类别地位的人作比较之后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当个人把自己的情况与那些被他认为在其参考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相比时,就会产生相对剥离感。

社会支持的缺少也是大学生暴力杀人的一个原因。

社会支持是只能被人一般地所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一方面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

缺少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偏执,孤僻,极端的性格,导致杀人行为的产生。

//img.users.51.la/7230909.asp"style="border:

no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