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995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docx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

广州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调查报告

 

主题: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

形式:

小组完成

小组成员:

邓可欣0907020008

连燕瑜0907020021

孔嘉仪0907020005

张多伦0907020001

 

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

我们这次的研究命题是“对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或许边缘型人格这个概念比较地陌生、那么我们首先对边缘型人格进行一下解释。

边缘型人格的官方解释如下:

边缘型人格——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

注:

不包括第5项所指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2)一种不稳定的强烈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

(3)身份障碍:

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久的不稳定变化;

(4)至少在二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可能性,例如,浪费、性、药物滥用、卤莽的驾驶、狂吞滥饮。

注:

不包括第5项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者自伤行对;

(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移定(例如,心境恶劣强烈发作,激惹,既焦滤持续数小时,很少会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

(8)不合适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例如:

常发脾气、发怒、殴斗);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第一,紊乱自我身份认同。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

”、“我是怎么样的人?

”、“我要到哪里去?

”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

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第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

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

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第三,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

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

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第四,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

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

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

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

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第五,冲动性。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

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

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

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第六,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其实简单地说、所谓的边缘型人格就是由于性格出现各种问题、处于一种极其容易引起精神病发作的状态。

而这种边缘型人格在当今社会极其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当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众群体,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就以这些群体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次的调查研究我们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问卷总共设置有21个题目,调查时间为2011年5月1日到2011年5月30日,以网络形式发布、各校大学生为对象,总共回收有效答卷204份。

现在根据调查问卷题目分析报告如下:

第1题:

您是几年级的学生?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一年级

53

26%

二年级

117

57.4%

三年级 

30

14.7%

四年级

4

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大学二年级的人数占了57.4%的大比例、超过了半数。

由此可见,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存在边缘型人格的人比较的多。

二年级在经历了新新的一年级之后慢慢地了解到大学生活。

而且二年级是学习比较繁重的阶段,他们的压力比一年级要大,但是又缺少社会经验,因此也相对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2题: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98

48%

106

5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男生人数占48%、女生人数占了52%。

由此可见存在边缘型人格的男女比例是比较平均的。

也就是说,边缘型人格无论是在男生还是女生之间都会引发,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人格出现异常的机会是一样的。

也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的巨大压力之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抵抗人格出现异常的能力也几乎逐渐地持平了。

第3题:

您的学历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专科

47

23%

本科

156

76.5%

研究生

1

0.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专科占23%、本科占76.5%、而研究生只占0.5%。

由此可见这份调查问卷的对象最主要为本科大学生,较少数为专科大学生,这说明本科生更关注边缘型人格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本科生面临重大的学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问题,从而更容易产生人格的偏差,所以更积极的参加这个调查。

第4题:

你的专业归类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文科

107

52.5%

理科

97

47.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文科生占52.5%、理科生占47.5%。

数据较为平均。

由此可见,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人格出现偏差的机会大致是相等的,所以不论专业如何,都需要各界人士的帮助与支持,从而令他们不至于走向边缘型人格。

第5题:

请问你生源地在哪里?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本地

55

27%

外省

24

11.8%

本省外市

125

61.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本地生源占27%、外省生源占11.8%、本省外市生源占61.3。

由此看出,接受该调查的最主要为本省外市的大学生,而本地和外省占一小部分。

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不断进入珠三角地区谋求发展,而导致本地区的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

对于本省外市人口,他们受到的压力明显高于本地人口,所以更容易造成人格的偏差。

第6题:

你对边缘性人格的认识程度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了解并研究过

3

1.5%

基本了解

31

15.2%

只听说过

170

83.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了解并研究过的占1.5%、基本了解的占15.2%、只听说过的占83.3%。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人对于边缘型人格不太了解,只是耳闻,而真正研究过的只占极少数,基本了解的也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这种人格的来源,产生和影响是不太清楚的,自己是否患有这种人格他们也可能不知道,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存在着极大的影响。

第7题:

通过上题,你能推断出边缘型性格特征是怎样的吗 ?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专注于且注重个人感受,而蔑视他人。

12

5.9%

认同障碍、持续的空虚感、不稳定性、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72

35.3%

他们缺乏恒心、调节情绪能力差和永无止境地需要愿望被满足

20

9.8%

保守的态度及远离群体,使他们同时又非常容易感到挫折、非常脆弱、抑郁及孤独

100

4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半数的人认为边缘型人格就是保守的态度及远离群体,使他们同时又非常容易感到挫折、非常脆弱、抑郁及孤独。

其次认为认同障碍、持续的空虚感、不稳定性、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少数人认为是专注于且注重个人感受,而蔑视他人或者他们缺乏恒心、调节情绪能力差和永无止境地需要愿望被满足。

由此可见,受访者对边缘型人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患有此人格问题,也可以尽快寻求帮助以免走向深渊。

第8题:

在大学同学中,你有遇到过这种具有边缘性格倾向的人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有,而且普遍存在

12

5.9%

没有遇见过

112

54.9%

有,但只是个别现象

80

39.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过半数的人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遇见过但只是个别现象的占39.2%,普遍存在的占5.9%。

由此可见,边缘型人格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面出现的只是个别案例,而大部分的人都是没有遇见过这种现象的,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基本良好,并没有太多自杀的现象。

第9题:

您怎么看待大学生自杀日趋增多的现状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十分严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学生的干预

116

56.9%

不需要过分担忧,要我们同学互相关爱,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

88

43.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204人中,认为严重的和不需要过分担忧的人平分秋色,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于自杀问题的看法是存在着偏差的,一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自杀日趋增多现状的严重性,学校方面应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教育。

第10题:

就您目前所知,贵校发生过大学生自杀的次数是多少?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00

49%

1~2

78

38.2%

3次以上

26

12.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在校大学生一半以上曾获知本校存在大学生自杀现象,甚至许多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

得以为外界所知的自杀事件已是大大低于实际发生事件数,可见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极为严重。

第11题:

你觉得导致导致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的因素有哪些?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生理因素

65

31.9%

心理因素,心理存在缺陷

173

84.8%

特殊事件的压力,来自家庭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压力

166

81.4%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139

68.1%

社会、学校因素

120

58.8%

个人因素,如受外貌,经济状况影响

110

53.9%

恋爱因素

94

46.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84.8%的受访者认为导致边缘型人格大学生自杀主要缘于自杀者心理因素、心理存在缺陷;81.4%的受访者则认为是特殊事件的压力及来自家庭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压力等原因。

可见在大学生对自杀问题是比较了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压力的存在。

而从整个数据调查表来看,这些压力的来源不单单来源于家庭,同时存在于社会、学校等方方面面。

第12题:

请问您具有以下多少种特征

1).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

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

3).身份(认同)的紊乱:

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注:

不包括正常的青春期时的不确定性)

4).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例如:

花钱、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5).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6).明显的心境反应引起情感不稳定(例如:

严重的发作性的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且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

8).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如:

频繁地发脾气,不断地生气,反复地打架)

9).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3种以下

146

71.6%

3~5种(不包括5)

48

23.5%

5种以上

10

4.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如表,具有3种特征以下的人占71.6%,这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心理仍较健康。

但具有3~5种(不包括5)的人亦不下少数,足足占23.5%,该本分人员有可能随着生活等各方面压力而演变为边缘型人格人群,形势不容乐观。

而具有5种以上特征的受访者相较少之。

总体来看,由受访者所体现出来的年青一代人的心理还是比较脆弱敏感的。

第13题:

请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回答问题[评测你是否有某些可能导致BPD的因素](请计算你答案为“是“的次数)

1.我经常因为父母(爱人、儿女、朋友)的言行,觉得自己被忽视抛弃了。

2.经常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经常有一种不想被人抛弃的想法   

3.情绪极易波动,无法控制暴怒情绪

4.一再用自残行为来获取解脱或快感。

5.经常以自杀的姿态威胁或要求帮助。

6.对自我形象、性别取向、未来目标、喜好交往的朋友类型、价值不明确。

7.对新事物往往是抗拒的,悲观的,与权威人物交往困难

8.遇事不顺就会自责。

9.过度警惕,对批评过度敏感,对周边不安全因素过度敏感。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76

37.3%

1~2 

92

45.1%

3次以上

36

17.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在生活节奏紧凑、生活压力过大的现代,人们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烦躁、自视不足、患得患失、过度敏感等不安、浮躁的情绪。

据报告表明,只有37.3%的受访者无该类感受,而45.1%则有稍有体会。

而情节较为严重的占17.6%,该类人群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关怀。

该组数据亦表明,当代人孤独感比较沉重。

第14题:

请问您咨询过心理老师或者医生的次数是多少?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70

83.3%

1~3次

31

15.2%

4次以上

3

1.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该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实际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群极为少数,只占16.7%,这并不能说明受访者心理十分健康。

反之,这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在心理脆弱的时候往往不会主动寻求外界帮助。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本国对心理教育这一领域的不足。

第15题:

当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06

52%

不会

98

4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在被问及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时,更多一部分人选择接受。

这表明人们更多地愿意选择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逃避,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表现。

第17题如果你身边有这种边缘型性格特征的人,你会怎么帮助他?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主动与他亲近,每天见面的同学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77

37.7%

远离这种人,但希望他们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帮助

22

10.8%

希望学校更多做有关心理咨询的讲座,教育

99

48.5%

这是家庭的事

6

2.9%

当被问及如何帮助身边有此特征的同学时,将希望寄至于校方开设讲座与教育的占大部分,说明人们并不非常了解如何引导身边的困难同学而相信学校解决是更好的办法而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自己的帮助才能真正帮助边缘性人群走出困扰。

这表明我们仍在普及心理治疗中同学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上有欠缺。

第18题你认为现在学校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的怎么样?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太过空洞,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108

52.9%

有效,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55

27%

可有可无,心理教育开展有积极意义,但对于自杀事件却没多大帮助

41

20.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过半的同学认为现今的高校心理辅导与治疗没有针对性与现实意义,这也是为何14题中同学表示甚少向心理医生咨询的原因。

当内心默认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无法起到实际作用时,此类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第19题你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方式是怎样的[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个体区别开来,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专家问诊,一对一地辅导教育

99

48.5%

组织众多人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讲座

51

25%

开设有关课程,心理老师定时开课

54

26.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认为一对一辅导是绝对必要的同学占绝大多数,这也表现了高校现今进行的心理辅导常常是大型的讲座。

而此类讲座则被同学认为是没有针对性而无法起到实质的心理治疗作用。

第20题您知道在您身边有自杀干预中心求救或心理干预热线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知道

21

10.3%

不知道

183

89.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4

将近90%的同学不知道身边的心理干预机构是否存在。

这表明高校周边配套的心理咨询干预机构严重不足。

即使有这样的机构,也不被学生所了解,说明此类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不受校方重视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同学们自身对心理干预的不重视也导致了不清楚周边环境的心理干预机构是否存在。

 

总结

边缘性人格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极有可能潜在于在校大学生内心世界中。

它有着心理疾病的共性即潜伏性,如果没有即使引导,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严重的心理疾病。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得出当代在校大学生对边缘性人格了解的以下特征:

普遍盲目性。

受调查者纷纷表示都曾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一名词,而却不甚了解,这是一种普遍的盲目。

在平时的生活,成长的氛围中,学生们都不曾被广泛而有效的宣传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对一些自己身边存在的潜在的心理疾病名词的不了解。

当一种认知程度普遍出现在某一群体中时,便应该重视这种程度的认知出现的原因。

而在校大学生们对于边缘性人格的盲目性,则可以归咎于社会普遍对于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不足。

轻视性。

在调查中,受访者在做问卷之初会有一种以第三方的身份看待此种现象的心态,当往后做到12题的时候才会被引导至发现自身也有可能出现边缘性人格。

大部分在开始时的心态体现了一种真实的现状:

对心理健康的轻视。

心理疾病是一种不会体现在表面的疾病,不会以实体的方式呈现,因此患者常常会在“不经意”中患上心理疾病,而患上心理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轻视心理疾病的过程。

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轻视,往往在无法解决生活中烦恼苦闷的实际来源时就会直接导致患上心理疾病。

迷茫性。

当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患有心理疾病时,及时的治疗与疏导是必要的,而受访的同学则纷纷表示并不知道有哪些实际的场所以及方法可以及时得到心理干预。

从主观来说,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与生活的环境中并没有十分重视心理疾病的氛围,而导致学生自身没有平时收集关于心理干预机构信息的想法,如此一来,即便是讲心理医生的电话放在宣传栏或是校园网首页,当学生自己不重视时这些做法也不能起到实际作用。

而客观上,学校若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然相关的宣传也会不到位。

对于心理干预这一类需要大量面对面,一对一时间的治疗方法,校方若是只是偶尔开开讲座,在班级间发一些无关痛痒的宣传单等诸此做法,可谓既花费了精力又无法取得有效的结果。

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一个自身的能力则是有限的。

当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解决所被困扰的心理问题时,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会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当极端的状态持续发展时,便有可能称为自杀的诱因。

我们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已对自杀行为并不惊讶。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自然且不正常的自杀率。

而患上了边缘型人格后产生了自杀行为的人,其表现行为就是反复的自杀,发生自杀行为,或者表现一种自杀的姿态。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想好了要自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一次就可以做到,或者是他确实在心理层面受到了较大的创伤,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在某一个时空下面想好了的。

  但是这一类的人他不是想好了,他是反复的表演给人看的一种行为,甚至是表演给自己看,表演的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让你们关心我,关注我,只有这样你们才会重视我,才会觉得我的存在。

这一类的人再严重一些会变成表演性的人格障碍,所以经常反复发生,让身边的人无所适从。

在自杀成功里面有一部份是这样的人,他们自杀不经意的成功了,结果是“误杀”了自己,而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他们只是在表演而已。

采取极端行为和态势来引起关注的表现,这是这类人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综上所述,我们的调查报告使用了边缘性人格这一名词作为引导,试图发掘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案例呈上升趋势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所在。

其结论是,社会上有关部门的宣传不,学生自己的不重视,是心理疾病频发,以至于高压下大学生群体中不堪重负的人产生自杀行为的主因。

 

建议

大多数受到心理疾病困扰的同学是在面临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现实挫折下发病的,如婚姻危机、人际关系矛盾、学业或恋爱受挫、工作压力大、生活变化等。

与此同时,病情的波动还与精神压力密切相关,顺利时病情减轻,受挫时病情加重。

因此有些心理疾病是能够得到预防的,并且预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在报告结尾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怀疑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

同时,我们更鼓励在遇到烦闷的内心事而无法自己解决时,向心理医生咨询。

当身边发生大变故时,应当寻求心理干预。

建议如下:

1、遇到同样的挫折,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不发病,说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必须从小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和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2、要尽量避免紧张、恐惧、忧伤、愤怒等心理应激源长期、强烈的刺激,心理不平衡时要尽快进行调节。

可采取如下方法调节:

①转移刺激,如运动、唱歌、画画、旅游等。

②选择性地忽视,有意不去注意自己的挫折和精神痛苦,对伤心的事不去感知,不去接触,不去回忆。

③意志控制法,对不健康的情绪反应主动克制。

④释放法,向亲朋好友诉说内心的苦闷,或找心理医生咨询。

⑤升华法,改变精神上获得满足的方式,把不良情绪转化成为科学、艺术、体育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

⑥改变对自身的认识评价,尊重自身价值,重视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从而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

3、增加社会支持,自己受到病理性应激源刺激而处境艰难时应主动求助他人,当他人面临困难时,我们也应积极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结语

大学生这一群体是高等人才群体,也是国家社会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

帮助在校大学生维持心理健康,是社会不容忽视的话题。

避免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行为,大学生自身要懂得如何维持心理健康,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与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