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898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docx

高一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成立标志:

中共一大

易混易错 中国共产党以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但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23日。

整体把握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大革命

2.中共二大

3.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国民大革命

1.基础: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发展: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3.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易混易错 新三民主义不等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纲领与目标,三大政策是政策与手段。

三大政策不是孙中山提出的,它是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进行阐释时将其阐发为三大政策。

史论共识

国共两党开展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它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关。

国民革命运动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三、国共十年对峙

1.

革命道路的探索

2.红军长征

整体把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易混易错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时候,毛泽东并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最高领导地位,中共“七大”才最终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归纳总结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第一,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第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整体把握

抗日战争

3.西安事变

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2.国共合作抗日

史论共识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易混易错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其含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包括革命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包括反革命的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知识图解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五、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的斗争

易混易错 南京解放并不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

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国民党残余势力依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2

.胜利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史论共识

中国共产党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经过28年艰苦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基准考点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走向成熟

主题一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历程

①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有了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④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

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史料 我党纲领如下: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选自《中共一大纲领》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选自《中共二大纲领》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

由于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奋斗目标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逐步深刻,二大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主题二 关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问题

视角1 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在中共的领导下,最重要的条件)

三者结合起来

视角2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争论

史料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信息解读] 史料体现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争论,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仍主张以城市武装暴动为革命的道路。

视角3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

(3)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4)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俄国有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则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2.不同点

(1)从革命发展的过程看,十月革命开始时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斗争,逐渐过渡到暴力革命。

而中国革命则是一开始就把成立武装、建立政权和争取群众结合起来。

(2)从武装斗争的地位看,十月革命直到最后夺取政权时,才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行了较短的战争,整个革命的胜利“取决于这两三天的斗争”;中国革命则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从游击战发展到正规战,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中武装斗争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3)从夺取政权的形式看,十月革命以总暴动的形式首先占领中心城市,然后很快波及农村;中国革命则是从农村小块政权搞起,逐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革命政权,长期形成一国之内两个政权的对立,直到最后夺取中心城市。

(4)从取得胜利的时间看,十月革命取胜总的来说是迅速而容易的,但中国革命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

基准考点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两次历史性转变

主题一 从大革命失败向土地革命战争的转变

史料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胡绳主编)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主题二 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史料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

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共摒弃前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胜利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主题三 两次历史转变的启示

(1)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纠正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准确地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3)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还说明,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列主义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题四 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视角1 井冈山精神

史料一 在红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信息解读] 史料既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他们艰苦奋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史料二 1928年4月3日部队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村,毛泽东在沙田镇沙田圩“三十六石丘”田边的土台上,向工农革命军和地方赤卫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建军宗旨教育,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是:

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六项注意是:

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信息解读] 史料所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它的建军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体现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史料三 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有时一天要打几仗。

每次激战中,彭德怀总是冲锋在前。

他激励部队说:

革命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流血,不要怕牺牲,就是剩下我一人,也要举着红旗干到底。

带着部队战胜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的部队胜利会师。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井冈山斗争中领导人坚定的理想,失至不渝的信念。

史料四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一再失利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急情况下,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命令各部队暂停进攻,到浏阳文家市集会。

经激烈争论,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部队放弃攻打城市,去农村开展游击战争的意见。

在当时有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想不通,认为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列,是右倾逃跑主义等等。

……在曲折和逆境面前,毛泽东不灰心,不气馁,以革命事业为重,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下决心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

视角2 长征精神

史料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信息解读] 通过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并据所学知识,我们应学习的红军长征精神主要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基准考点三 抗日战争

主题一 抗日战争的主要特征

(1)全民族共同抗战。

(2)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开始第二次合作。

(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日军海陆空军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

(5)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主题二 抗战的重大意义

史料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出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及抗战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即: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视角1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中共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视角2

 国共之间的两次重要谈判

视角3 制约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因素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者对抗,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

主要表现为: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恶化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某校九

(一)班同学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分裂。

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恶果?

(3)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联系祖国的统一大业,你认为这次探究

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第一次国共合作: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

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使中国陷入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台湾至今仍与大陆分离。

(3)国共和,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战乱生。

国共两党应该积极进行第三次合作,

共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

例1(2012·广东高考)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招贴画中的有效信息。

画中含有“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农工兵商学大联合”“民众的力量”“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等信息,符合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的时代特点,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例2(2012·江苏高考)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该言论所针对的历史事件。

从“国家又濒于危亡”可知在北伐战争后不久,中国又面临新的危险;从“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可判断出这种危险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侵略。

A、C、D三项都属于国共两党的斗争,可直接排除。

答案 B

例3(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这体现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采用俄国式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选C项。

认识到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A项;认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排除B项;D项与题干相矛盾。

答案 C

例4(2012·山东高考)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语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化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反映了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属于政治近代化,所以答案选D项。

A项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最广泛”这一表述上;C项与“近代化”无直接联系,排除。

答案 D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近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

“这个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

命。

”这说明毛泽东认为

(  )

A.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B.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国民革命就是打倒土豪劣绅

D.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答案 B

解析 据信息“中坚”、“先锋”、“元勋”、“决不能”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

历史阶段分期与特征)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国民大革命B.工农武装割据

C.新民主主义革命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答案 C

解析 “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反映的是解放战争。

这些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3.(立意——核心概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讲:

“依现时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

”这表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B.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D.实行党外合作方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要政治领导。

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现代化史观)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中说:

“一致认为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先采必要之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

”这表明(  )

A.国共两党坚守和平建国方针

B.政治民主化是和平建国的必由途径

C.国民政府成功主持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D.该协定被蒋介石集团在军事部署完成后破坏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是目标,不是现实结果,排除A;C、D两项材料未反映。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立意——运用表格材料考查) 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的基本情况,这应该是哪一年的情况(  )

A.1921年B.1927年C.1929年D.1949年

答案 B

解析 由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可知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农民不会参与;1929年土地革命开展,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七届二中全会,故C、D两项不正确。

6.(立意——创设新情境考查重要战役) 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由国产最新型的导弹护卫舰“舟山”号、“徐州”号、“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等组成。

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

徐州在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

A.淮海战役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 A

对点训练

考点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

1.2012年7月16日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诞生90周年纪念日,上海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共“二大”遗址再次迎来参观高潮。

民主革命纲领与“一大”纲领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

(  )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共“二大”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在2012年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年庆之际,各地纷纷撰文纪念,文章一致肯定中共二大的最杰出贡献应是(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决定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答案 B

解析 中共一大宣告了党的成立,A项错误;中共三大确定和国民党合作,C项错误;湖南秋收起义应为1927年,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

3.《秋收暴动歌》(节录):

“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

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对“秋收起义成了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顺利占领中心城市——长沙

C.为八七会议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D.此后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B项不符合实际;秋收起义是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发动的,C项不正确。

4.右首诗词所反映近代民主革命的时代特点,最确切地说应是(  )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B.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C.和平建国,避免内战D.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

答案 D

解析 通过图片诗句“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

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可知这是朱德所赋《井冈山会师》诗句。

井冈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