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9203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docx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

论语温度阅读答案

【篇一:

江苏省泰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ass=txt>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为准备这份提案,两位人大代表走遍了整个地区,________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

(2)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为国际储备货币,分析人士认为储备货币地位若要能________,需要培育世界级的中国国债市场,以吸引海外投资者。

(3)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份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绝不可________。

a.征询名不虚传视同儿戏b.垂询名不虚传等闲视之

c.征询名副其实等闲视之d.垂询名副其实视同儿戏

2.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3分)()

①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②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③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④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

a.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⑥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据说秋季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____________,那样的天亲近寂寞和悠闲,那样的天被畸形的繁华和病态的喧嚣扼杀了。

没有了那样的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人忘记了它。

①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②那样的秋天是与蚂蚁般的车辆和高入云霄的摩天大厦为敌的③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④那样的秋天是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而存在的⑤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含着几丝悲凉,天也就更像传说中的北京秋天的天了

a.③⑤①②④b.①⑤③②④c.⑤③④②①d.③⑤①④②

4.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

“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

“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

生日快乐!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

“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5.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20字)(4分)

▲▲▲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

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

智识深.

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

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

坐语从容。

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

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熙宁元年,徙判汝州。

诏入觐,许肩舆至殿门。

神宗御内东门小殿,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

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

“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

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

”又问边事,对曰:

“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帝默然。

至日昃乃退。

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

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公曰:

“凡待..

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

”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

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

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

呜呼!

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之能屈屈:

使?

?

屈服.

b.从容访以治道访:

询问.

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致:

调任.

d.吾衰疾不能堪也堪:

承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至日昃乃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

试加以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隔”字的妙处。

(3分)

▲▲▲

▲▲▲

(2)第二首诗结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2分)

▲▲▲

▲▲▲

(3)这两首诗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试作具体分析。

(5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

(3)复道行空,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高山仰止,____________。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6)贫而无怨难,________________。

(《论语》)

(7)政通人和,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8)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菊花

①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

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

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

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

“对,今年长势会很好。

”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

“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

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

“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

“这是些什么花?

菊花吗?

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

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

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

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11)锅很快修好了。

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

“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

”她高声说。

(12)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

“再见——再见!

”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

”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

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13)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

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

”爱丽莎自豪地说:

“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14)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城里。

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

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15)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

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

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16)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

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12.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3.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14.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4分)

15.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

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

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②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

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

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

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③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

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

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

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

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④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

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

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

历史是否有逻辑?

⑤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

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

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

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⑥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

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

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⑦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

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16.阅读第⑤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

(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思路。

(6分)

18.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

(6分)

七、写作(70分)

19.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篇二:

2015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ass=txt>温馨提示:

1.本试题由“积累?

运用”“理解?

感悟”“表达?

交流”三部分组成,共6页,23题。

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需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作答,在试题及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作答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座位号等相关信息,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并且认真核对。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0分)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论语》)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3)▲,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

(5)▲,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纸上得来终觉浅,▲。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进中举》节选自明代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范进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b.古人常有一些雅称,如把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c.双喜、闰土、孔乙己、藤野先生分别是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和《藤野先生》中的人物。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均属悲剧。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9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分)

(3)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2分)

(4)对这次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初三了,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参加活动,对此,你该如何来劝说他们呢?

(3分)

4.名著阅读题。

(8分)

(1)《水浒传》中的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直安分守己的他却在高俅等人步步追杀之下,雪夜上梁山。

他既有骁勇善战的一面,又有隐忍退让的一面。

请举两个他隐忍退让的事例,简要叙述相关情节。

(4分)

(2)为什么胡浩在白公馆里可以阅读《中国史纲》呢?

请具体说明。

(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6分)

池鹤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5.结合诗句,谈谈鹤的形象。

(4分)

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首联。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7—10题。

(14分)

(《三国志?

蜀书?

蒋琬传》)

【注释】①除:

提拔官职。

②奄:

突然。

③戮:

杀。

④赞:

辅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以其境过清b.臣若不幸/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亮数外出/广故数言欲亡d.代裔为长史/或异二者之为....

8.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2分)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2分)

(2)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3分)

10.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10分)

植物的意识

①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

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

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

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

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根据统计,发现每10万....

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②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

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

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

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

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④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⑤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

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

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⑥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

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

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

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

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

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⑦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选自2013年4月24日《新民晚报》,作者:

陈钰鹏)

11.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

(4分)

12.说说第一段中加点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13.说说第二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分)

(四)阅读《宽容与智慧》,完成14—17题。

(10分)

宽容与智慧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

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

因为一个人

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

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

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

“此人是个壮士。

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

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

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

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

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

他曾对田甲说:

“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

”田甲却冷笑道:

“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

”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

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

韩安国却下令:

“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

”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

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

“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

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

”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

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

然而,韩安国此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