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925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费新同等学力经济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12)

导论

简述题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P1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

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分析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因此,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P21)

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如果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需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理论,并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其具体内容包括:

(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

(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

(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论述题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P18)

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

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

第三阶段: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发展的特征:

(1)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

(2)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

(3)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

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4、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简述题

3、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999)(P23)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P26)(名词解释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一科学判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说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P29)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期,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论述题

2、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P2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后不断形成的。

核心理论观点有(逐一展开,很重要!

):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3、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P28~30)(简答题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具体而言: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主体地位。

即公有制经济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还要更注重质的提高,也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其中,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最大的部分,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发展国有经济的总原则是: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对于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我们也应十分重视。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同市场经济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很多竞争性领域,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名词解释

5、市场

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6、市场经济

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基本手段的经济形式。

7、市场机制

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8、增量改革

是指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

9、渐进式改革

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简述题

6、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P31)

基本特征:

(1)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

(2)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3)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

(4)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因此运行特点:

(1)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

①使产量和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②实行强制替代;③根据可得到的投入皮来决定生产结构。

(2)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3)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

7、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32)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基本手段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有: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自由和平等竞争。

(4)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

8、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P35和P40)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特征: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2)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3)先试点,后推广。

成功的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论述题

4、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04)(P33)

第一阶段:

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

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下论断: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第三阶段:

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六大重申: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其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民实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正确引导。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

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所有制结构等多个原因制约,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35~38)(参考大纲书)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

名词解释

10、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用于指导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10项政策主张,有:

(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

(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7)开放外国直接投资;(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10)立法保护私有财产。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1)创新的价值;

(2)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3)自主发展理论。

11、等级规则

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型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12、产权规则

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13、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14、宪法秩序

是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权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15、诺思悖论

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16、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17、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简述题

9、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P40)

激进式改革(如苏联、东欧国家)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其特点有:

(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

(2)在经济利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在经济政策上选择休克疗法。

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特点有: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

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10、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P42)

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内自上而下地进行制度创新。

(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

(4)存在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

(5)统一观念,减少实施阻力和交易费用。

11、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P43)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论述题

7、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P38~P47)(这一章的其他内容)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是:

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如中国)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特点有: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

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路径: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2)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3)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8、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P44~45)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

其主要功能:

(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

(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9、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P48)

问题:

(1)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2)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3)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现象。

(4)“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方向: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名词解释

18、所有权(2009)

是指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19、占有权能

是指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0、使用权能

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1、收益权能

是指获取基于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2、处分权能

是指法律所保障的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3、产权(2007)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24、产权制度(2006)

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5、自然人企业制度

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26、法人企业制度

是指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使其人格化和获得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制度。

27、股份公司

是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8、公共产品(西经7章)

是指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9、基础产业

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总称。

30、竞争性国有企业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简述题

12、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P49)

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以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的独占和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

13、什么是产权?

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

(2010)(P52和P54)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明晰化的相关条件是:

(1)产权的排他性。

(2)产权的可分割性。

(3)产权的可转让性。

(4)产权的有效保护。

14、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55)

(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15、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2010)(2003)(P53)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

(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6、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P60)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