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93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音乐家乡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家乡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聆听曲《牧歌》、《故乡是北京》

[教学目标]: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牧歌》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四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两首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长调的特点;

2、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

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

——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

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

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

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

歌曲演唱的形式?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

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

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

二、欣赏歌曲《牧歌》

教学目标:

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调及无伴奏合唱中人声的表现魅力和多声部和声效果的美感。

2、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黑板、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引入主题。

师:

你们爱旅游吗?

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爱,去过海南、等。

师:

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让我久久难忘,那就是内蒙古,除了那里迷人的景色,我还和当地的牧民学会了蒙古族一首民歌,想听吗?

教师轻轻哼唱《牧歌》的旋律。

二、初听《牧歌》

过渡语:

她优美的旋律曾经倾倒过无数的听众,其中有一位音乐家把她改编成了一首合唱曲让我们来一起欣赏。

听后:

1、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2、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无伴奏)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即没有伴奏,只用人声表现作品的演唱形式,始于欧洲唱诗班),复习其他演唱形式。

3、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4、全班跟琴哼唱。

四、复听《牧歌》(舞蹈版)

过渡语:

刚才老师为大家跳了一段蒙古舞,下面请大家一起欣赏舞蹈家用舞蹈语汇为我们表演的《牧歌》

1、感受舞蹈艺术家用形体语言诠释的《牧歌》

2、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

《家乡美》是四年级的第三课,内容包括学唱歌曲江苏民歌《杨柳青》和内蒙古民歌《大雁湖》,以及聆听歌曲《故乡是北京》、和《牧歌》。

这些歌曲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赞美了自己的家乡,唱出了家乡的美,并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差异,及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和音色的对比。

音乐课课标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

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

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3~6年级7~9年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学习音乐,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像;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

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上述课程目标,将分为3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

分段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1~2年级

应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像的创造力,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部分内容的表述框架

领域一: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

表现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领域三:

创造

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领域四:

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

1.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2.演唱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3.演奏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识读乐谱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

5.创造

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二、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发展音乐的潜能;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3.整体性原则

评价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2.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3.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主要评价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自评的方式,可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

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

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教材分析

1.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

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

《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

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

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

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

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

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喷涌而出。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声乐演唱形式:

独唱:

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唱:

指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

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同一个曲调,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若干拍子进入。

重唱:

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其演唱形式。

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领唱:

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

因独唱部分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

领唱形式常见于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如号子、秧歌)中。

合唱:

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一乐曲。

可分为同声(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少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

最常见者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混声四部合唱。

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

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2、《牧歌》

首先,从复习歌曲入手,让学生体会带有内蒙民歌风味儿歌特点,再让学生欣赏蒙古族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其次,让学生聆听《牧歌》,启发学生联想听到《牧歌》眼前仿佛会出现什么景象?

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用课件分别向学生展示风光图片,使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有了初步的印象。

这就为后面理解全曲打下了基础。

其次,为了让全体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对〈牧歌〉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教师设计了一种分组聆听并讨论的教学方法,分四组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讨论、分析,教师给予指导,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各组分析讨论,协作式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要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锻炼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特长将他们分为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美术组等不同形式表现〈牧歌〉,学生们都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并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团结协作,在音乐的氛围里练习了技能,并且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氛围中达到课堂的高潮,同时也达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学情分析

学期已经进行了一半了,四年级的课程也进行了一半,在上半期的学习中,我们共学唱了9首歌曲,欣赏了12首乐曲,学习了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视听练习中又巩固了音阶的音准,并且,每节课我们还有节奏练习。

总的来说收获多多。

四年级的学生很乖,不但课堂纪律好,表现力也较三年级的学生强,而且,学生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较高,尤其在表演唱环节,他们主动要求表演的同学占大多数,并且还有动作的设计及角色的分工。

在这学期里,我还发现了很多音准很好的同学并及时把他们吸纳到了校合唱团。

这些都与他们的自信展示是分不开的。

四年级的学生也很爱劳动,本期音乐教室的大扫除就又他们负责,做得非常的仔细干净,很多老师没有想到的地方他们都想到了,这让我非常的欣慰。

四年级的音乐课是很愉快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人数较少,还有就是喜欢展示自我的人也很多,音准的人也很多,种种原因让四年级的音乐课上起来较轻松,也较流畅。

希望继续保持。

评测练习

1.欣赏歌曲《牧歌》,了解“无伴奏合唱”

2.欣赏戏歌《故乡是北京》,了解戏歌的演唱形式。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性高,学生有效的积累知识,进一步理解本课主题家乡美,赞美自己的家乡,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感情和童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