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989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doc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

张彦同

(江苏科技大学数理系 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

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呈现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析,指出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改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功能

校园文化是80年代中期文化热中出现的新概念,它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1]其中,它的深层面文化——“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我们称之为“大学精神”)是其核心与灵魂。

即体现在校园文化主体身上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与相应的观念体系。

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是围绕着执着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建立起来的精神特质,充满着严格的理性审视和深沉的情感策动。

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对社会文化的吸收和辐射。

二是校园文化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一致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主体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创造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是一所学校赖以存在的人文精神支撑,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思维方式往往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简单的、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的一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趋势日益突出。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否则就不能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教育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激发向上、求善、求美的情感和清明刚健的意志,体现了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延伸教育触点,增强教育效果。

校园文化的互动性,优化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切磋者”、参与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关系。

[2]

校园文化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性发展,因此培养主体完美的个性是校园文化应追求的目的和人文理念。

人格的高尚与否,就在于它的道德内涵中是否包含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校园文化以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创造了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使师生们努力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为未来的建设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呈现

(1)校园不仅是个教育环境,更是一个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人们只注意到大学是一个教育环境。

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

教育环境是以教育确定的目标和内容来规定的,而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除了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

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对其成员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3]

教育环境明确地规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任务,而文化环境中更重视两者之间的群体关系和双向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环境的内容、状态和特性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盛行,人们信息摄取行为愈来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建设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2)校园文化的实践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灌输特征是以教育内容的知识化为前提的,往往以知识传递的完成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知识而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必须实现知识型向实践型的转变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青年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践主体,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单纯心理、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体。

校园文化显现出实践性、创造性、严谨性、丰富性的特点。

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文化洋溢着大学生们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反映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倾向及个性行为方式的特征、性格、气质,这种创造个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形象的设计和诠释,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彰显。

校园文化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育人的环境,又是一个实践的环境。

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向实践转变的最有效载体。

(3)校园文化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美的培养

 有道德并不等于有道德美,比如遵守纪律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当一个人把他当成强加约束自觉地去执行时,他不会有美的体验。

而当他认识了纪律同自由的必然联系,并且通过实践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感情,融化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时,就不会感到遵守纪律是一种负担,而会体验到一种高尚的心情,这就是道德美。

[4]因此,我们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现对大学生美的培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准确说是一种园艺文化,校园文化主体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相对单纯的审美特质,可以说,校园文化本身便是一种纯美。

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其中彰显的美学内涵正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美的培养的不足。

(4)校园文化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最好形式。

显性教育作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方式,是指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显性教育主要包括学校的正式德育课程教学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日常教育。

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显性教育没能得到及时的改革和更新,面临着理论脱离实际、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和务实意识心理增强、社会潜意识心理的渗透加强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

它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

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性和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的,它的作用方式是无意识的。

[5]

学校环境是个复合环境,涉及许多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称学校生态环境更贴切。

学校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可以说“它是由人、活动和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6],充分体现了人、活动、环境的互动。

社会文化进步对校园文化的推进,网络信息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大发展,校园文化中个体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显现,“你讲我听,你说我干”的格局已被摒弃,而成为追求创新、张扬个性为特征的价值选择过程,归属在选择中得以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在人、活动、环境的互动中得以实现。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充分体现在了“大而化之”的环境特质,校园文化是陶治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最好形式。

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特色

(1)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

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正确的导向,对校内俱乐部、宣传栏、图书馆、校刊、广播、讲坛、论坛等,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浓厚的对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要求,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特别是在当今,青年学生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和选择性,在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他们尤其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3)坚持开放性和选择性相结合。

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源泉,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吸收最新信息,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是,开放的校园文化,必须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对社会文化中消极的因素应当具有防御能力,防止腐朽思想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漫延。

(4)加强管理,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发展有时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若不加强管理,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组织好各类娱乐型、学术型、科技型等活动,办好各种校报、墙报、广播、有线电视,以形成健康有序发展的局面。

(5)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起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灵魂作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注释:

[1][3]参见马 恩,《大学生素质教育论》[M],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

[2]苏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7:

34-36.

[4]王文,杨平,刘进.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对美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2002.9.85-86.

[5]梅萍,林更茂.论公民道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4.24-26.

[6]参见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BuildingCampusCulture

--AStrategytoPromote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ZHANGYan-tong

(Dept.ofMathematicsandPhysics,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Jiangsu212003,China;)

Abstract:

Thispaper,onthebasisofanalyzingtheimplicationofcampusculture,itsfeaturesandthemanifestationsof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incampusculture,pointsoutthenecessitytostrengthenthebuildingofcampusculture,which,whileimprovingthequalitiesofcollegestudents,helpactualize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oncampus.

Keywords:

campusculture;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relationshi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