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996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docx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

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后人读苏轼的诗词文无数,其中体现的豪情震慑了多少人的心魂!

文字明朗,文风清新,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伟大的一代宗师。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的诗句:

“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褒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因此他的诗句总能体现他的本性,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似乎能碰到他的心。

说苏东坡乐观、豁达,是因为他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还是那么天趣洋溢,超然无累,在苦难中他张显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他受到所有后人的爱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怎么能不受人尊敬?

    苏轼生平作诗几百首。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多么平静的心情,潇洒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生观念 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雨也罢晴也罢,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过路过,幸福悲伤,都是人生的意义;“会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石上有几个人有这种豪情,这种想象!

“西北望,射天狼”堪称一绝;“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

”似乎看到苏轼早已看透红尘,心间一片澄澈,悠然看世间生老死别;“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 “橙黄桔绿”四个字轻易地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此句携海上风涛之气而来,何其雄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所以人不可好高慕远,否则只会留下遗憾;“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毅力成就古之成大事者,否则即使有超世之才也将一事无成;“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胜过千言万语,诗境不言而喻……超脱的语句是一个超脱的心灵释然的真心流露。

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却淘不尽苏轼千古传颂的豪情与不朽的诗句——精神的寄托。

    我觉得有句话很适合用来形容苏东坡: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他总能在逆境中欢笑,在不幸中展现豪情,这或许也是他千古留名的原因之一,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

苏轼一生坎坷不断,但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他却一直是快乐的。

苏轼善于结交朋友,上可陪皇帝,下可陪乞儿。

即使是他的政敌和对手,他都可以在大是大非之外,与之成为朋友。

苏轼对王安石就是如此,但他却十分坚信自己的看法,苏东坡一直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这时他之所以一再被贬官的原因。

在政治上,他们一直是各执己见的对手,但他却对王安石本人,或说文学上的王安石,一直以朋友之礼相待。

在王安石死后,苏轼在《王安石赠太傅制》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称颂备至,对人不对事,对事不对人,说明苏轼立场的坚定。

    我一直十分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或许是因为它琅琅上口,苏东坡的词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次是苏东坡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也是一首在文学论坛上颇负盛名的中秋词。

一首短短的词道尽中秋月下“举杯邀明月”时的种种思绪:

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似乎又因着淡淡的哀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句有尽展苏轼的豪迈、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似又点醒了迷茫的世人“此事古难全”,世间不如意之事何其多,就如“月有阴晴圆缺”,总不能避免。

何不把它当为人生的磨练呢?

在此又见苏轼的豪迈、乐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到此,有几人能不被苏轼的豁达所折服,那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积极、乐观态度又激励了多少人?

我喜欢这首词,或许就是因为整首词中包含的阔达胸怀,让人感觉到人世间似乎已无什么事物能难得住他。

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清人程洪《词洁》评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

“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这是说他的词,于是就有了个说法:

苏轼是天仙化人,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我对苏轼本不了解,直到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只有真正看懂了苏轼的作品,了解了苏轼本人,才真正体会到:

苏东坡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苏轼降生

1054娶王弗

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举家前往京都

1061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任职史馆

1065妻丧

1066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1076任徐州太守

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谪居黄州

1084往常州

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北宋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

“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苏轼无疑是性格极其丰富的文人之一。

我所见到的对苏轼最为精妙的概括是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以说,苏轼就是一个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玩味。

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透过这首词看看苏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意,积累咏月名句 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提高朗读和鉴赏古诗词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议论抒情语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课题。

  

师导语:

一首《但愿人长久》借月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对,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上学期我们一起和他夜游承天寺,透过那澄明的月色,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豁达乐观,今天让我们再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苏轼共赏中秋月,同感人间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走近苏轼  

生简介作者,媒体展示苏轼简况;出示写作背景,为下面学习打基础。

  

四、走进文本,和苏轼共赏中秋月  

媒体出示自学指导  

1、听课文录音(温馨提示:

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个人体验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词语  

(媒体出示应掌握的词语和词义,课文翻译)  

生根据以上问题,自主学习,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走进苏轼内心,和苏轼进行心灵对话  

媒体出示合作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词中哪一句体现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

为什么?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为何无眠?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上?

你最欣赏哪一句?

可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合作探究,师启发、点拨,完成以上问题,最后师提问、补充。

读贯穿其中)  

六、师归纳总结;  

上阙:

望月写景

  

下阙:

怀人抒情  

主题:

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七、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写月的古诗词?

  

(生抢答,媒体出示“诗中月”)  

八、达标检测-----媒体展示“来到收获园”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琼楼()绮户()婵娟()  

2、解释画线词语  

把酒()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但愿()婵娟()  

3、原文填空  

(1)词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2)表达对天下离人美好祝愿的语句是------------------,---------------。

  

第一题,生动笔写一写,第二题提问,第三题齐答  

结语: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我们应该感谢东坡为我们留下如此美文,最后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一遍这篇千古绝调。

  

九、媒体出示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必做)  

2、课外阅读苏轼的诗词,进一步体会其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选做)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师:

这是谁的诗?

 

    生众:

李白的《静夜思》。

 

    生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

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

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

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生5: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师:

(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师:

很好!

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

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 

    师:

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

表达思念之情。

    师:

对!

表达思念。

(启发)是思念——

    生8:

思念故乡。

    生9:

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

太好了!

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

(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

词牌名。

    师:

对!

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

没有。

    师:

好!

再看作者。

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

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

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最高官至礼部尚书。

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

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

讲得很好!

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

(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

(齐声)没有。

    师:

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

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

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

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

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

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

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

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

“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

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

(齐)两个。

    师:

对。

是哪两个呢?

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

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

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

(微笑)没人举手。

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

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为什么要问天?

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

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

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

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

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

(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

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

回去。

    师:

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

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

不是。

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

(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

(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

对。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

朝廷。

    师:

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

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

(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

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

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

准确!

    师:

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

《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

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

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

不能。

    师:

从哪看出来?

    生19: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

(微笑)他怕什么?

    生19:

“寒”。

    师:

“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

不是。

    师:

那指什么?

    生20:

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

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

(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

时刻不忘作者生平。

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

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

“人间”指什么?

生21: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

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

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

(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

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

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

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

非常好!

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

×××,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

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

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

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

好象是“欲”和“恐”。

师:

(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

(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

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

现在我们来看下阕。

请大家先朗读一遍。

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

有进步。

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

承上启下。

    师:

(启发)具体点说——

    生24:

“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

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

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

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

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

“兼怀子由”。

    师:

太好了!

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

(齐)怀子由。

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25:

不正确。

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

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

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

好!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

难。

    师:

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

所以他说“古难全”。

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

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

有变化。

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

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

但愿。

    师:

“但愿”怎么解释?

    生28:

只希望。

但,是副词,只。

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

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

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

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

“难”、“愿”。

    师:

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

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

还不懂呀?

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

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