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998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doc

Lecture1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

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

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

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2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

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effect:

Stoop发现redgreenblue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

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

发现唱色明显较慢。

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

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

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

“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

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

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

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4、科学方法与研究的逻辑

科学方法论由各种技术、方法、策略、设计、设备和逻辑法则组成,不同学科不同题,有所不同。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统计方法是不同的,对结果解释的逻辑也是不同的。

(1)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或现场对所研究对象进行预先确定的观察和记录。

不同于生活中的偶然观察。

能为随后进行的控制。

更严格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和奠定基础。

观察法的三种量化方法:

频率法:

记录特定时间段,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

持续时间法:

记录特定行为或事件持续的时间。

时间间隔法:

每个一段固定时间观察行为是否发生。

优点:

研究的早期阶段有用,了解感兴趣问题的广度和范围;限定问题的范围,为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提供有趣的课题。

缺点:

无法评估事件之间的关系;所提供的资料不充足,不能再现;经常出现对观察结果的解释;观察会容易受到人们期望的影响。

预防被试反应性:

无干扰观察和无干扰测量.“单向观察室”

确定观察范围。

被试对被观察的反应性

(2)相关研究法:

对两个事物之间关联程度的研究。

相关系数:

表示两个变量或测量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

用r表示。

r=-1.00~+1.00。

数字表示关联的程度,符号表示了关联的方向。

对相关系数的解释,相关≠因果。

如头颅大小与IQ之间相关为+0.51。

(无法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高相关可能说明一个因素可以预测另一个因素,但对这种预测力的解释,一定要谨慎。

本质上不能说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法只是揭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导进一步的研究。

(3)实验法:

操纵一个变量,观察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从而考察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优点:

于采用控制方法,考察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的影响,为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三点,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经济;可以重复验证。

实验法的逻辑,控制一个变量,看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果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因为前者,而不是随机因素的作用,就说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5、理解实验法的统计显著性,区别P值的不同含义

标准:

统计显著性。

p值小于0.05或者0.01。

就是说这种结果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在5%或1%之内,就可以可靠的说,这种结果是控制条件造成的。

Lecture3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1、掌握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

课题确定、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获得、整理和报告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和发表论文。

1.课题确定

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

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将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

(1)选择课题就是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四个来源:

实际问题;理论争论;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三个标准:

可测量、可观察、可重复

(2)确定实验类型,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因素型实验(“是什么”的实验。

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和函数型实验(“怎么样,为什么”的实验。

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心理现象的实验,即研究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实验)。

研究者应根据所处的研究阶段,确定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是函数型实验的前一阶段,具有函数型实验的预备实验的性质。

(3)明确研究问题,提出假设。

所谓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研究问题:

具体明确,一般就是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

可以按照该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含有主要因素和变量及其关系。

问题选择的原则

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检验;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研究者需要至少操纵一个变量,以探讨它对其它变量的影响;可行性。

即必须具备相应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可操作化。

2.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

实验设计类型,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

控制,指对实验条件的规定和限制。

控制主要包括:

条件:

自变量,环境变量,无关变量等。

被试的选择和分配:

被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分配。

3.获得、整理和报告数据

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初步整理,统计分析,报告结果

4.报告撰写和发表论文

研究报告撰写时必须注意的一些要点:

(1)研究者需要回顾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

(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

(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

(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

Lecture5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重中之重,分值比例近50%)

1、操作定义的概念

操作定义:

心理学研究中,对于一种现象根据测定的程序下定义,这叫操作定义。

采用统一的明确的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定义。

2、自变量混淆来源、额外变量控制方法

Ÿ自变量混淆来源

被试偏差

被试反应性。

霍桑效应:

被试由于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引起的效应。

要求者特征:

被试猜测实验目的和假设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线索,从而改变行为方式。

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的存在所引起的效应。

可能是正性也可能是负性。

社会赞许性:

人们希望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公众形象。

安慰剂效应:

实验组接受处理会容易产生这种效应。

取悦研究者与评价忧虑

默许反应倾向:

对一个陌生人,默许要比不同意产生更小的心理压力。

实验者偏差

皮格马利翁效应:

研究者的期待对被试的影响。

对比效应:

观察者可能倾向于把自己作为评价他人个性的参考框架,从而导致把与自己不同的人评价得更加不同,把与自己相似的人评价得比实际更为相似。

Ÿ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严格的指导语、主试的态度一致、单盲和双盲实验

(1)消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

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

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匹配法。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是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的。

(4)随机化和平衡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5)统计控制法。

以上讨论的情况,都是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

另一种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

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3、多因素实验设计

概念,在一个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或自变量,而且每个因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平。

这样的实验设计常常叫多因素实验设计。

与单因素实验设计相对而言。

优点:

实验效率高;实验控制很好;容易建立结果的普遍性;有利于观察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主效应。

能考察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用价值高。

几个概念:

水平:

指自变量的单个的处理方式或条件。

如自变量是学习中的作业反馈,两种处理方式分别是积极反馈和无反馈。

那么就说自变量作业反馈有两个处理水平。

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

特定的实验条件

交互作用:

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为另一个自变量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时,就说这两个自变量产生了交互作用。

这时不能独立讨论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

主效应:

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

简单效应:

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

误差变异:

不能由自变量或明显的额外变量解释的那部分变异。

4、准实验设计

概念,与真实验设计相对而言。

在实验中不能对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些变量常常是被试变量特征),或者使用自然发生的组,而不能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实验条件下。

但是仍然观察到因变量作为自变量变化的函数。

优点:

因问题和条件限制而无法使用严格的控制实验时,可以采用准实验设计。

适用自然发生的自变量,解决实际问题,常用于一些应用研究。

缺点:

付出控制的代价。

本质来讲,准实验设计只能是一种相关设计,评价因果关系及其推广到其他情境,必须非常谨慎。

类型

Ÿ时间序列设计,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周期性测量,并在这一时间序列的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然后观察引进实验处理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实施处理后测量结果出现不连续性,从而就可以推测实验处理的效果。

模式:

O1、O2、O3、O4XO5、O6、O7、O8(O代表测量,X代表实验处理)

优缺点:

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以及测验因素的影响。

但是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与自变量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测验敏感性容易受到影响。

也不能排除测验与实验处理之间的交叉作用。

收集数据不容易,实施统计复杂。

变式:

另外增加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可以增加时间序列设计的效能。

Ÿ非相等控制组实验组前测后测设计

设计模式:

一个不相等的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前测和后测。

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

O1XO2

O1O2

优缺点:

基本上控制了成熟、历史和测验等因素对实验处理的干扰。

有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前的状态,有了比较的基线水平。

但没有随机分配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不对等,降低了实验的效度。

Ÿ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要求在时间点1对两个变量(A、B)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然后在时间点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

通过交叉滞后相关系数的比较,找出交叉滞后相关差异的方向,然后根据差异的方向,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当交叉滞后相关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具有一定因果意义。

在同步相关稳定情况下,如果Ra1b2>b1a2,那么A引起B,否则,B引起A。

三个基本假设:

所表示的因果关系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同步相关与稳定性尽可能一致。

交叉滞后组相关中包含了主要的变量,并已作出相应的测量。

由于上述假设不易满足。

对于这种设计中的因果关系,要作谨慎的解释。

不能完全证明因果关系,需要其他研究补充和验证。

Ÿ单被试实验设计

针对一个被试,看实验处理是否对因变量有作用。

几种设计形式:

反转或撤消设计

多基线设计。

在引入干涉变量前,有多个基线,可以是多个被试的多个基线,也可以是一个被试的多个行为的不同基线。

有专门的实验统计方法。

5、信度、效度(内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信度:

在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时,一个研究设计或测试工具在测定结果上所能达到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程度,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测定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

重测信度

􀂄即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同一样本被试,相隔一段时间重复进行相同的两次测验,求得两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作为重测信度的指标。

这样求得的相关系数又叫稳定性系数。

􀂄容易实现,但工作量大,两次实验的被试很环境因素不易控制。

易受练习效应的影响

分半信度

􀂄研究者将同一份测试内容,按照题号的奇数和偶数,分成各半的两个测试,分别在同一批被试中施测,再分别计算出每个被试在两个测试中的总分,并进行相关计算。

评分者信度

􀂄在心理学研究中,如果由评分者对某些测试中被试的特定反应,作出一种评价性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因为评分者不同而产生误差,这时需要检验评分者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这种计算信度的方法,叫评分者信度。

这种效度检验也叫评分者一致性检验。

研究信度的实验检验方法

􀂄直接验证,就是在尽可能使用原实验方法和相同情境下,通过直接重复实验过程,通过对有关实验结果的比较,从而验证某个实验研究可靠性的方法。

􀂄系统验证,即如果原有结果可靠,那么在系统变化那些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时,实验研究仍然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效度:

实验的效度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指实验变量能被精确估计的程度,也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排除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使研究者相信实验结果确实是由操纵的变量引起的,则实验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反之如果对于实验无关的因素控制不好,造成了与实验变量的混淆,影响了实验结果,则实验缺乏内部效度。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历史:

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成熟与自然发展:

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选择:

指对被试选择不均衡而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测验:

实验前的前测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被试的遗失。

􀀹统计回归:

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造成原因可能是设计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偶然因素引起的。

􀀹仪器的使用。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实验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具有多大程度上的代表性。

如果实验结果仅在实验情境下成立,那么实验的外部效度就很低。

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测样的反作用效果,实验前测验导致被试察觉实验情境,掩盖本来特征,结果不能推广到无前测实验的实验。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由于某种原因被试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导致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使结果的可推广性受到限制。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实验前被试了解实安排受到暗示,被试可能会有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对结果有影响,结果推广受到限制。

􀀹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接受两种或以上的实验处理是,前一实验处理往往对后一实验处理产生影响,联系效应和疲劳相应,结果不能适用于非重复实验。

Lecture7心理物理学方法

1、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方法之间的比较

最小变化法

􀂆测量绝对阈限

􀂄程序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

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多个系列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绝对阈限。

􀂆测量差别阈限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呈现两个刺激: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变异刺激),前者固定,后者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变化。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可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

被试每次可以有三类反应:

大于,等于和小于(记为+,﹦﹣)。

被试做出反应,在一个系列中,就有两个转折点。

从﹣到﹦转折点为下限,从﹦到+转折点为上限。

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

二分之一的不肯定间距就是差别阈限。

这叫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叫相对差别阈限(就是韦伯分数)。

最小变化法的误差:

习惯误差、无望误差、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劳的误差。

采用即ABBA设计:

测试所用的递减和递增序列数量相等。

用来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

测试顺序按照递增,递减,递减,递增(↑↓↓↑)……排列。

用来消除练习和疲劳误差。

恒定刺激法

􀂆测量绝对阈限:

􀂆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

计算绝对阈限的三种方法

􀂄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主要差别是精确度不同

测量差别阈限

首先确定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

标准刺激与每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随机呈现,让被试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

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

每对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呈现100次。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并对空间顺序进行平衡。

被试可以做两类回答或三类回答。

但是因为三类回答容易受到被试的态度或个性的影响,所以研究者更偏爱两类回答。

计算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阈限(以测重量差别阈限为例)

􀂄在要求被试做两类回答中,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所以不能以50%次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作为差别阈限;

􀂄以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以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

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中点就是差别阈限。

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相比,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所以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叫75%的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

测差别阈限

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求平均误差的两种方法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测绝对阈限:

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感觉不到,或刚刚感觉到,然后平均比较刺激,就是绝对阈限。

优缺点:

被试自己动手调整,容易产生兴趣和积极性,但同时实验条件就不容易保持恒定,求得的差别阈限也不精确。

三种古典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2、信号检测论及其优点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人们的知觉通常有两个内部过程,一个是接受到一个信号或者刺激,产生一个取决于信号强度大小的平均水平的感觉印象;一个是报告感觉印象的大小,由一个决策过程决定。

􀂄决策过程不但受到刺激量值的影响,也受到做出决策过程的判断标准和得失的影响。

􀂄假设当人们试图检测一个信号时,总存在一个与信号相伴随的噪音。

而任何刺激都会产生一个感觉印象的分布。

􀂄所以在感觉判断中,不但涉及到感受性的高低,还受判断标准的影响。

􀂄古典心理物理法把判断标准和感受性混在一起,而不能区分它们。

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就在于把人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并以独立的数据表达。

3、心理量表种类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点)、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和比例量表(既有相等单位,也有绝对零点)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某一属性排出次序。

比较粗糙。

所以,顺序量表只是按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作乘除的运算。

􀂆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试图用最小可觉差(J.N.D)为单位测量感觉量的大小

􀂄两个前提:

Weber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在所有刺激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

􀂄费希纳假定,高于绝对阈限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刺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的数目表示。

也就是说一个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是与绝对阈限以上的J.N.D的数目成比例的。

􀂆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一个比例量表除含有名称、等距量表的特征外,还有绝对零点。

可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物理学中,绝对温度量表以及公制的尺所采用的量制,都是比例量表。

Lecture8反应时间

1、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作出反应的时距。

反应时间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2、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

􀂄反应时间的相减法(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减数法弱点:

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

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