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018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24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精品讲义精品讲义第6讲小说阅读专题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倒叙、插叙的作用: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

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

使文章结构紧凑。

标题的含义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点明中心;

②是本文的线索;

③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④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

⑤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要掌握小说定义、人物描写和环境苗描写,同时还要梳理故事情节,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例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放  学

龙应台

①安安上小学了。

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

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

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

”妈妈生气地说:

还问怎么啦!

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

”审问开始。

“没有呀。

”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真的没有呀!

”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

”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看样子孩子没说谎。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

”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

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

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

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

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

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

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

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

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

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停下来。

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

一块工地。

他奔跑过去。

妈妈心一沉。

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

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

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12点25分。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

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

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

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

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有删改)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答: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道题目涉及了人物的心理,理解这样的题目要用“心灵进入法”。

妈妈和安安是两个差距很大的人,他们的心理各不相同,他们对同一个概念“时间”的理解也不同,只有进入他们的心灵,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才能准确地理解他们的时间观念,理解这个矛盾——妈妈按成人的思维来计算时间,安安是孩子,他好玩,就把时间忘了。

答案:

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

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意思对即可)

(2)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对铺垫手法的理解能力。

要准确地解答这个题目要用“前后对照法”,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描写安安经历的内容与①~③段内容相关的点,这些点就是铺垫的内容。

还可以用“悬念查找法”。

凡是在读文中感觉让读者不解的内容大多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内容,找出这些内容后,再与后面的内容相对照,如果两者相关,前面的悬念内容就是铺垫内容。

①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3)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解析]此题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不同角度考查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找准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所找的内容中一定要有你要分析的那方面的知识点。

二要用合适的词语赏析,如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三要写出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具体内容。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此题是三选一,任选一角度作答即可。

“词语运用”示例:

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修辞方法”示例:

第⑦段中“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

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爬短墙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

 “细节描写”示例:

第⑨段中“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得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4)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时间词句作用的分析。

对文章中某一结构的理解要联系全文。

本文写妈妈怀疑孩子浪费时间,于是暗暗跟踪。

跟踪过程中关注时间,妈妈的焦急可见,孩子玩得专注的样子可见。

对整个故事来说,时间是引发矛盾的焦点,时间的推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

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

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

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意思对即可)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

你赞同哪种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赞同哪种”的判断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对文章的探究中谈出自己的理由。

一篇好文章,它的主旨往往不唯一。

文章中既有母爱的具体体现,也有童真童趣的形象描写,又能引起对儿童成长的思考。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还小,只要针对某一方面发表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由于生活经历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所以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示例一:

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

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

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

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示例二:

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童趣。

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

示例三:

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

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上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

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例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

当事情渐渐平息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恨。

我发誓妥当面去质问她。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

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

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

下车时,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敲打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

“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是有要紧事吧?

”她回过头大声喊。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

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

”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

亲戚?

朋友?

病人?

……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怎能对她坦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一丝怀疑。

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

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

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囔。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

”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3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

“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

我平静地站了一会儿,将那张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2012年6月)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一化,就有路了”为题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3)选文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妇”的形象的?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5)选文中“我”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含义?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1)题目饱含哲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具有双关义,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字面义是说雪化后被覆盖的道路就会重新出现,比喻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

(2)环境描写。

点明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引路等情节作铺垫。

(3)一个热情质朴、乐于助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关爱的温情的老妇形象。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老妇”的形象:

多处正面描写“老妇”的动作、语言;

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我”的态度转变来侧面烘托“老妇”的形象。

(4)“我”去陌生的城市质问一个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个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门前,“我”却并没有进去,而是又返回了火车站。

(5)“我”先是有狭隘的“兴师问罪”心理,后受到老妇的感染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并学会了宽容。

(6)不要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

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

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切怨恨都能被化解;

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开阔。

(答出两点即可)

例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

(14分)

挽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

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

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

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

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

前年的一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

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

“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

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

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

“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

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

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

“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

“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

“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

你们村子没拆吧?

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摸牛,说:

“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

“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

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

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

“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

“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

“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

“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12.文章开头说: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解析:

要抓住句中的两个“农村”和“青山”“黑土”“绿水”,从这些词与主人公、与下文的联系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1分),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作铺垫(1分)。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

(3分)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

可以先解释词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分析。

分析时要紧密结合上下文。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不舍(1分)。

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友、兄弟(能写出老牛头把大黑当成很亲近的人来对待即可,1分),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深厚感情(l分)。

14.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赏析。

(3分)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搞清情节、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

形象地写出了大黑对老牛头的陌生与疏离(1分),呼应了上文中大黑用犄角救老牛头的细节(1分),深刻地揭示了老牛头的角色的悲剧性(体现了老牛头生活发生了悲剧性的转变)(1分)。

15.文章结尾处写道“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老牛头此刻的心理活动。

一要使用第一人称;

二要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体现老牛头的失望、悲怆。

答案示例:

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都白费了吗?

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第一人称1分,内容得体1分)

16.文章内容只字未提挽歌,却以“挽歌”为题,阅读文章,写出你的理解。

(4分)

标题是文章的关键,思考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求有高度、有深度,不要停留在故事人事本身。

此题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一”给1分;

意思基本同于“示例二”给2分;

余类推。

第一层级:

0分;

答案完全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胡乱瞎写。

第二层级:

1分。

示例一:

“挽歌”表达对逝去的东西的哀悼。

第三层级:

2分。

示例二:

“挽歌”是老牛头对远去的大黑的一首悲歌。

第四层级:

3分。

示例三:

“挽歌”表达了老牛头对失去农村家园的哀伤之情。

第五层级:

4分。

示例四:

“挽歌”表达了作者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的眷念之情。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母亲的金手表

琦 君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是父亲送给母亲的,以今天的眼光看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

母亲总舍不得戴。

我真想说:

“妈妈不戴就给我戴。

”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

②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

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

我坚持不肯戴,我说:

“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

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

”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③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

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

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

我写道:

“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

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

”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

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④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

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

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

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样式要新多了。

⑤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⑥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

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病衰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

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

慈母之爱,天地罔极。

几十年来,我只能努力好好做人,但又如何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呢?

⑦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安然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

指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那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

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⑧没有了母亲后的那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

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⑨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选自《读者》2013年第16期,有改动)

(1)从文中看,“母亲的金手表”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文中有些句子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情,试说说下面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

②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对文末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

(5)根据作者的思路,说说文章为什么以“母亲的金手表”为题。

(1)[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同时涉及学生对文章主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