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046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教师招聘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整理.doc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人类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

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形态1)非形式化和形式化教育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近现代社会教育

20世纪后教育改革的和发展的特点:

科技化、终身化、全民、教育机会均等.多元。

现代化。

全球化。

民主化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4)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孔子:

学思行、启发、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温故知新

孟子:

行善,明人伦,富贵不能淫。

荀子:

人之性恶,化性起伪。

闻见知行。

强调尊师

墨家:

兼爱非攻,人性素丝说,

学记:

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学不邋等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柏拉图:

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

儿童心理发展。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法学论著+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

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

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三)运用

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动物之间的抚养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其产生和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内容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食逃避天地相关,动物的学习与本能位依据,因此不能称为教育;没有明确目的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能称为教育;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的机械的灌输不是教育,日常家庭中的抚养和和养育行为都是在自然和类似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作用,因此严格来说这类行为也不能称为教育。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P5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使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日本:

教育宪法

美国:

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品格

英国:

促进学生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身体多方面发展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德育方面,智育方面,体育方面,美育方面,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a人的全面发展b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c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A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B马克思主义支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A按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个他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B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A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B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A教育的政治功能。

B教育的经济功能。

C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1902年。

维新派教育家梁启超发表了《论教育当定教育宗旨》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中体西用。

 

1906年“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

1912年教育经历军国民教育。

实力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29年。

中华民国之教育。

根据三民主义。

以充实人民生活福祉社会生存发展国明生记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奇,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及促进世界大同。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已造就将全国民。

 

1934年,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的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局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40年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主义教育方针。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5年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教育功能的演变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组织的体系。

二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一套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

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类型:

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

可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至和独立制。

 

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3)学校有民族行4)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中。

 

4、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二)理解

1教育制度发展历史: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

一、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1)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2)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二、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1)继续推进基础教育管理地方话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3)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初期校务委员会领导致,后采用校长负责制。

1958年,中学时党支部领导体制,六十年代初改为党支部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十年动乱时期搞工宣队、革命委员会领导体制,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根据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学校的领导体制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完善:

1逐步实行选举制和任期制2完善行政管理体系3健全法制

3、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

p80

在中国教育史学家认为我国的夏朝出现学校。

春秋时代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产生,汉朝以后中国社会官学私学发达。

近代洋务运动以来称学校为学堂,维新变法时期正式改称学堂为学校。

 

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来的分支型学制。

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学制总体上是单轨学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分之型血质。

己通过发展基础教育获得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在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三)运用

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内容:

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职责权限3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4加强社会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1)主题统揽策略,2)个性塑造策略3)传统拓展策略4)重点突破策略 

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简单的权力转移,制造出权力中心,2)法律建制不全,内控无力3)管理机制僵化,外控型式化,民主思想和民主机制的长期缺乏。

 

建议:

1)逐步实行校长选举制和任期制2)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正确理清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3)健全法制完善学校内部机构建设 

四、教师与学生

(一)识记

1、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带的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职业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2)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2、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权2)科研权3)管理学生权3)获得报酬权4)民主管理权5)培训进修权。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2、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2、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专业人员冲专业思想宝商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有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 

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4、校长的职责。

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倾向。

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款团结依靠教职员工。

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4、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素质要求:

基本政治素养,岗位知识要求,岗位能力要求

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认识得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引领,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将新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外界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的输送和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替代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需。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客体的统一体。

 

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1)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的群体2)学生群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时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于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力,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松。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学生身体发展的顺序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恒性4)学生身心发展互补性5)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理解

1、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2、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主持和执行学校管理职能的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主要领导人。

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并在其职责范围内享有校内人事调整权和工作调配权。

一般来说校长的作用体现在政治文化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

 

(三)运用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目标,能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2、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准确定位中学校长的职责和作用。

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倾向。

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款团结依靠教职员工。

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4、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般来说校长的作用体现在政治文化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

3、能够根据对教师学生地位的认识,确立自己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在人格上平等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五、课程

(一)识记

1.课程概念(广义与狭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2)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设计:

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结构整体体系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4.教学计划:

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

现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与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他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体,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活动课程论:

又叫儿童中心课程和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中心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要素课程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学科课程。

 

结构课程论:

和活动主义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相同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4)传授知识技能为培养能力相结合5)利于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横行关系

8.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IPP评价模式。

 

(二)理解

1.课程内涵的发展:

课程即学科、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学习结果和目标、课程即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活动和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教什么怎么教

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大教学论大课程论独立论整合论。

 

3.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泰勒原理:

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正确的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5.三级课程管理:

201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6.选修课与必修课:

必修课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设的课程。

 

7.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学生为本、决策分享、全员参、个性化。

校本课程开发条件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体制。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课。

 

8.课程研制的程序与模式:

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目标模式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9.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过程模式,英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模式,认为课程不是通过将一般的目的分解为具体的目标而达成,而是通过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来实现的。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评价中,应以教育本体及知识内在的价值为依据,而不是以预设目标达成度鉴别。

10.课程资源开发途径1)社会调查2)在学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提炼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5)借鉴并利用校外条件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三)运用

1.目标模式的利弊。

目标模式优点:

注重目标的重要性,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围绕目标来进行,提出有章可循的实践模式便于操作。

缺陷:

一出现目标行为化有很大局限性。

二,课程开发也不只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不断反馈的过程目标,轻视课程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压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三目标模式过于注重目标而忽视过程。

 

2.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3.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1)教师式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为保障3)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4.活动课程与结构课程比较。

活动课程论是和结构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结构课程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地位。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一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连贯性进行编制。

活动课程论和结构课程论相对立,他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5.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6.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4)反思5)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

(一)识记

1.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工作的意义:

1)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与结构。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一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二、重视运用言语直观,三、直观教具的演示要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应。

苏格拉底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要求学不邋等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提出:

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5.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是用连贯语言向中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他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和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

全班和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

教师配合讲师授和谈话通过,运行商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的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6.课的类型与一般结构:

传授新知识课功固性知识课,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教学组织策略:

教学组织是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

 

特点:

集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强调个别化教学和自学指导,分组教学的广泛运用和多种辅助形式相结合

主要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