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135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间(jià

n)隔 

俨(yǎn)然 

邑(yì

)人

阡陌(qiānmò

) 

垂髫(tiá

o) 

便舍(shě)船 

屋舍(shè

3.学生散读,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

1.文章线索及顺序。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2.内容概括。

第1段,溪行捕鱼。

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2、3段,桃源仙境。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重寻迷路。

后人重访桃花源未果。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

1.第1段: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眼前的景色,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点评:

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

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2.第2段: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思考:

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和人的生活景象的?

—— 

桃花源的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生活景象: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第3段: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

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

刻画细腻、语近旨远。

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生活景象—— 

和平安宁,怡然自乐;

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

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二、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预习第4、5段。

第三课时

一、继续翻译课文

1.第4段: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第5段: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尚的隐士。

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去,但没有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二、探究主旨

讨论探究: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三、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成功之处: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2.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

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

3.在导入环节,我使用成语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同时,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精练、语言容量大的特点。

4.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传达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独断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5.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

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

不足之处: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小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

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改进措施: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积累文言词语。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

柳宗元:

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

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为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贬至永州为司马。

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任期十年中,他专心著述,写下了大量内容广泛、思想深刻的诗文。

同时,他又以山水为寄托,遍游任所附近奇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集为《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

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一女生读第一-----三自然段,一男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点评

2.纠正字音

篁竹() 清冽()为坻() 为屿()

为堪()佁然()俶尔()翕忽()

差互()寂寥( )悄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要字字句句落实,不懂的可以自由讨论、请教。

教师巡视指导

5.出示课件,让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6.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想象小石潭之景,思考:

本文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7.作者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找出有关的动词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见(小潭)

8.第一自然段中主要描写了潭中的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找出有关语句)

9.文中鱼有什么特点?

鱼:

数量多,活泼可爱

文中写了静态的和动态的鱼,动静结合,侧面描写了水的清澈

10.这一段写鱼写水,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哪一句能表现出来?

似与游者相乐

这真是一笔三写啊,水清鱼欢人乐。

请同学们以舒缓的语气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鱼的欢快及作者快乐的心情。

11.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来看看小石潭的源头有没有活水来。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

有什么特点?

小溪:

曲折蜿蜒明灭可见岸:

参差不齐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竹茂密

水水声清脆清澈

石多姿多态怪石嶙峋

树青翠欲滴,藤萝摇曳

鱼数量多活泼可爱

小溪曲折蜿蜒明灭可见

岸参差不齐

环境幽凄

1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风景秀丽的小石潭,让我们感受了作者愉悦的情感,这景和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作者是不是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了呢?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为什么呢?

因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

这样秀美的小石潭应该是游人如织的,可此时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寥无人,没人欣赏小石潭,作者触景生情遂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生以压抑缓慢的语调朗读第四自然段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

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水声悦耳,鱼儿欢戏,让人心情愉悦,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欢乐的。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作者触景生情,心情又复归忧伤

13.归纳主旨:

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小石潭优美奇特的风景。

抒发作者被贬官后的失意、悲凉、凄苦之情,也含蓄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4.归纳写作特色:

①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石潭,讲述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

③动静结合

写游鱼: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表现鱼儿的生动活泼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寂寥,抒发了作者贬官后政治上的失意和内心的苦闷和孤凄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掌握课文的重点词句的意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

在教学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全文,最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本文景物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上,难点则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1.整体设计过于本色,太拘泥与文本的结构与形式,不敢对文章大胆变形,以寻找更佳的切入点,使学生更乐于接受。

2.忽视了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理解疏通文意这一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解读文章基本内容方面工夫较少。

3.在阅读教学上,指导学生趣味欣赏、精微阅读方面尚有一定缺陷。

4.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偏离了全文的教学重心,即使认为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也应当在不偏离教学重点为前提。

通过反思,明白了文言文的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的解读,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一定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想象,真正做到读古文见古人,读古文察其情的目的。

11.《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1.诵读课文,能概括故事情节,培养语感。

2.品读课文中描写性语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1.合作探究,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顺序。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

欣赏图片,谈感想。

投影展示:

核舟图片(学生谈感想)

教师指导: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曾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板书课题:

核舟记。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想象”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与记叙文有何区别?

明确:

本文属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文体。

主要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势、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其特点为:

内容的知识性,材料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表达方式的解说性,结构的条理性,功能的实用性。

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

(1):

概括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2~5):

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6):

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部分为分说,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

核舟是什么?

核舟上有什么?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再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学生齐读第2~5段。

(3)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的,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了来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写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5.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表明是“泛舟”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点拨: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

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

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的细致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第

(2)句: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

如第

(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再如第(3)(4)句描写,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2.教师总结: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象的。

六、布置作业

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根据你的积累,联系本课所学,写一个你熟悉的工艺品,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顺序来说明。

2.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就采用了自读、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

表演能使文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文本内容。

因为,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会为了演好角色,而主动钻研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一定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或者观看别人的表演,一定会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

如: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讲授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未必能理解,但让学生表演,效果则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

在表演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学习,便于理解,学习后也不易忘记。

在表演时,台下的学生齐读,台上的学生根据读的句子表演,每当表演到会意处,不用老师提示,学生会非常主动地参与进来。

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苏黄共阅一手卷。

”一段时,需要一些道具。

学生会心领神会地拿出准备好的东西,有的把用报纸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递给表演的同学。

参与度较高,效果比较理想。

当然,这一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自译是否需要教师订正,表演完成之后是否需要让学生再翻译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尝试。

12

《<

诗经>

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4.深入理解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1.准确的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