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140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精选教育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出示诗人王昌龄图像导入,引出课题《出塞》。

2、释题并质疑。

⑴“塞“什么意思?

出示相关图片介绍边塞。

并出示历史资料: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据《资治通鉴·

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让学生说说读了资料了解到的信息。

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朝代边塞情况,铺垫情感。

⑵扣题质疑:

读读题目,你脑中产生了那些小问号?

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出塞”是什么意思?

师相机梳理问题,板书。

⑶初读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评价,再读。

示范读,把诗句读正确。

注意:

“教”读四声。

⑷出示自探提示,自学探疑。

请同学们带着提出的问题,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说说诗句大意。

品读词句并简要批注: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批注,教师巡视。

二、解疑合探:

1、理解诗句意思。

过渡:

你认为这首诗哪些词语和句子不好理解?

教师根据学情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倾听、评价、补充中弄懂诗句意思。

重点理解:

“胡马”值得仅仅是敌人的战马吗?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

在学生理解有误时出示下列文字指导:

「诗文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情感。

1抓诗句重点词“人未还”,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师注意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诗句。

在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中把诗前两句读好。

2从“人未还”想开去,体会征人之思。

(出示“明月边关图”配乐)岁月悠悠,战事不断。

当激战过后,望着天上的这轮明月,戍边的人啊,个个无眠。

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想象说话。

教师评价引导。

同一轮明月下,望月的还有他们的亲人啊。

此时的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请从下面任远一个角色想象说话。

征人的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的孤苦无助的妻子——————

征人的无依无靠的儿女——————

学生想象说话,教师评价指导。

3抓“但使”“不教”体会诗人之盼。

诗人盼望什么?

学生回答。

指导在理解基础上齐声读诗句后两句。

4有感情朗读全诗。

师配乐范读或者听录音读,达到熟读成诵。

完善板书。

三、质疑再探

1、诗学到这儿,你心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吗?

请提出来。

“万里长征”与毛主席诗中的“长征”意思一样吗?

“龙城飞将”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像出塞一样的边塞诗还有哪些?

2、教师注意倾听,引导学生提问、回答。

难点问题不能在课内解决的,在课外继续找寻答案。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谈收获。

2、让学生给同桌设计一题测试学习情况。

教师提示题型。

学生出好后当即展示、解答,教师评点引导。

3、教师补充题。

出示《从军行》让学生自学,师引导解决问题,并感情朗读。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不破⑦楼兰⑧终不还⑨。

——王昌龄《从军行》⑩

注释:

①青海:

指青海湖

②雪山:

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

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④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⑤穿:

磨破。

⑥金甲: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破:

攻破

⑧楼兰:

楼兰: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⑨还:

回家

⑩从军行: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想一想:

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4,教师总结: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中间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

希望课下你们搜集阅读其他的边塞诗,相信你会收获多多。

板书:

31出塞

忧人未还

爱国

盼飞将在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板书:

陆游)

2、交流陆游的资料,了解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在这一历史时代涌现了许多优秀儿女,他们与金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85岁高龄的诗人在临终前写的,相当于遗嘱。

示儿)

3、引导质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诗题,你想知道什么?

(1)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力争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并画出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恰当?

(3)生互相评价。

5、自主探究

师过渡:

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老师进行了细化和整理,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自探提示。

(1)出示自探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或想象画面等方法试说诗意。

②自主品读、潜心批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一)知诗意

交流诗句大意

(1)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听评补充。

(2)提醒学生注意:

“元”是通假字,同原来的“原”,讲本来的意思,“但”在这里讲“只是”,属予古今字意不同。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二)悟诗情

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1)在学生交流前两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配乐描述画面,并与南宋的社会现状作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如此渴望九州同。

(2)师过渡:

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金兵贱踏得满目疮痍的九州,此情此景使人怎能不悲呢?

透过这个“悲”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从这个“悲”字体会诗人此时那种悲伤、悲痛、悲哀、悲愤的复杂情感。

(3)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前两句。

临终之际,诗人内心仅仅是“悲”吗?

还有什么情感蕴涵在里面?

(4)学生交流:

体会到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5)师引导: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少年,65年啊,诗人整整盼了65年,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啊!

(6)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后两句。

(7)教师创设情景:

一个人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

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常人会说什么,而诗人只说什么。

出示句式:

常人会说,诗人只说,

常人会说,诗人只说。

(8)指导学生朗读整首诗。

(9)引读诗人的代表作,感悟他的爱国情怀:

同学们,诗人陆游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岂止是临终前的流露,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都破碎而悲,为统一祖国而战,他在20岁时,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从军是他的梦想,直到40多岁时,才做了一名小小的参军,但他却说:

位卑未敢忘忧国。

他一直渴盼九州大同,等啊,盼啊,一年又一年,在他52岁时,他写道: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8岁的他被贬还乡,在偏僻的山村,他依然幻想着重返沙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

如今他85岁了,北方还未平定,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悲伤和无尽的期盼: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质疑再探

1、学了这首诗,课前提出的问题你都明白了吗?

你心中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1)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

(2)九州指的是哪九州?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2、教师补充作业:

出示《题林安邸》比较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总结:

一首诗是对历史的折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的情怀。

国富民强,匹夫有责,让我们铭记这首诗,让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板书设计

悲: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陆游

爱国

盼:

北定中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