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27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28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docx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为进一步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根据学院“十二五”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特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以突出本专业的鲜明特色,发挥本专业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

一、专业建设基础

运动训练专业是我院2001年根据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该专业属于文化教育大类体育类。

本专业任务是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技能社会体育人才。

2001年起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2002年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

2007年,本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精品)专业”。

该专业目前已成为我院主干专业,也是特色鲜明的专业。

该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工学结合”办学优势和“科教训一体化”办学特色。

在专业建设持续发展方面得到了安徽省体育局强有力的支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2.3亿建设了新校区,运动训练专业的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全面改善。

目前,本专业拥有全省运动训练较为优越、先进的专项教学、训练设施条件和人力资源,对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本专业的建设日趋完善,专业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现有五年制后两年高职在校生305人、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82人。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10年底就业率达100%,超过全省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

本专业师资配备较为合理,已形成了一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与训练“培育、培养、培训”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0人,“双师素质”教师7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学历2人,校外兼职教师14人。

兼职教师大多来自各级专业运动队,均具有多年训练比赛丰富经验、运动成绩突出的一线教练员和运动训练方面专家。

专业实践课教师双师结构比例达100%。

本专业教学资源已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尤其是本专业特有的多证书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吸引了行业资源的投入,夯实了专业建设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安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全方位构建“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模式,有效的满足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的需求目标。

(一)发展目标定位:

完善专业全面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训练及科研水平,发展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群),继续建设好省级示范专业,以运动训练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共同发展。

(二)教育层次定位:

以三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五年制高职教育为辅,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三)人才规格定位:

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人才培养理念,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制改革和发展为导向,发挥地方竞技体育优势,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系统掌握科学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1-2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与教学工作,成为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体育人才。

(四)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行业,为安徽竞技体育提供本专业最大的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

树立专业服务行业的指导思想,按各专业项目的培养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专项技能培训、职业能力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根据竞技体育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运动训练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胜任从事专项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的专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体现学院的“三培”人才培养目标,即“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技能社会体育人才”。

通过培养,要求本专业人才掌握运动训练项目的教学与指导、组织、编排、裁判等实际工作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竞技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能够满足专业岗位需求,适应比赛、训练、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图1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框图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及深入了解行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了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了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服务行业需求的思想,进行培养方式的改变。

图2运动训练专业素质、知识、能力分解图

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对毕业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课程体系分解为五大模块:

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普修技术模块、专项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知识能力对应关系划分为若干科目。

各科目的划分充分考虑运动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科目内所设置的课程能实现对应的培养规格,具有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教学大纲,并通过选用合适的教材为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四、专业建设内容及改革举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证

为保证专业建设顺利实施,建有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并由院领导担任组长,系主任、专业及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产学合作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本专业的

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专业建设指导与实施工作。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教学业务档案规范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制度,从管理上监控并完善教学过程。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系统性

从教高〔2006〕16号文件下发后,运动训练专业严格遵照文件精神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3年的纯校内培养改革为“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半年行业实践性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重点突出实践岗位的学训结合,强化专业的实训技能,在学中训、训中学,请进来、走出去。

经过改革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性,体现在重点抓好实训、实验、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建设,保证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地的前瞻性、科学合理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开放性,体现在走出校门办学,与行业企业合作,让学生、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运动队,把课堂设到训练、竞赛第一线;同时把运动队技术专家、行业能手请进校园、请进课堂,按行业制定的训练大纲标准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挂钩,使学生直接感受专业人才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机制过程,以提高专项技术能力。

通过专业项目队训练中心办在学校,学校各项目专业训练进入中心,

实现实践性互动教学改革,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职业性,体现在教学训练与职业资格标准挂钩。

把职业培训大纲直接引入教学,通过准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等级标准,使教学训练贴近行业、职业岗位,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

通过运动项目的内部竞赛、行业规范性竞赛和国家级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效果,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体现在该专业由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三年制高职教育形成梯队型、连贯型、一条龙的人才培养通道,满足我省业余训练、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系统的人才培养中,着重抓好招生制度改革,通过不同类型的对口招生和招生考试项目的对应性调整,在招生选材上,扩大生源范围,提升生源质量,保证了本专业各系列人才培养的质量;着重抓好各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各层次专业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筛选和修订,促进中职、高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核心课程的内容和比例,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教学时数去掌握和应用专业技术、技能;着重抓好专业各小项评价方式的改革,把评价与训练联系起来,把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把评价与学生个人运动成绩联系起来,把评价与课程考核联系起来,达到以评价促教改的最终目的。

二、推行“三层双轨”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其中,“三层”是指按课程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层面;“双轨”是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主线同步进行,在每个培养阶段均对应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训内容。

第一阶段:

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1)基本素质能力训练:

开设《田径》、《篮球》等普修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

体能、灵敏性、耐力;

(2)职业基本能力训练:

开设《裁判法》、《教学法》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

《田径》、《篮球》等二级裁判执裁能力;

第二阶段:

专业技能培养

(1)运动专项能力训练:

开设《专项训练》等实训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

专项技、战术训练等。

(2)职业资格证培训:

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

专项技术等级考核内容等。

第三阶段:

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1)教育教学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开设《学校体育》、《体育法规》、《专业技术》等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践训练,实训内容:

技战术教学、专业训练工作岗位训练。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训练:

基于《职业道德》、《职业等级技能资格》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主要为:

顶岗实习。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课程体系构建

1、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彻底打破以知识系统为原则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应用模块的重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成为院内高职教学改革独具特色的新型体系。

把运动项目队的年度和周期竞赛指标纳入课程的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分项目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和和实训,使“教、学、做”形成高度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院级精品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强化实践教学,通过2-3年的努力,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及教学技能实践课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两大保障体系。

4、转变教育观念,以理论必需、够用为标准,改革课程模块,修订不同模块的教学时数,确定核心课程的时数比例和内容体系,以理论结合实际为要求,贯穿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5、实行“1+N”证书制。

即指学生毕业时取得一个专业毕业证和多个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包括《运动员等级证》、《裁判员等级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等,鼓励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英语B级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等资格证书。

同时努力将考试和考证相结合,将职业技能证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证书的取得和综合测评挂钩。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将运动训练专业的核心课程放入学院校友网,使在训运动员能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缓解行业专业项目队学生长期存在的读训矛盾。

同时与国内各相关体育院校联合,进行跨区域、跨学校、跨时空的信息交流。

7、建立习题库,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考核环节的公平,保证教学质量。

(五)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进一步做好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工作

鼓励和安排在职进修和到行业、企业对口挂职锻炼,到2013年保证所有专业教师进修和轮训一次,提升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使该专业教师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学骨干。

2、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到2013年,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培养本专业优秀青年教师4-5名;聘请6-8名行业专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抓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构成凝聚力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水平高的教学团队,以提高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

3、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专业基础理论扎实,能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了解和学习与本专业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了解大学教育规律,并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前沿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

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如:

教材加工与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板书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运用普通话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更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教材编写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建设专业教学资源信息交流平台。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和对外展示力度。

(六)、科研成果开发

联系安徽体育工作的实际,学习推广先进的训练方法,坚持教科训结合,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理论素养,争取在安徽体育人才的培养,训练方法的改进发挥积极地作用,坚持“科研兴教,特色兴校”,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争取周期内获得一项安徽省体育科研成果奖。

  

1、鼓励支持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

支持教师进行学术活动,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国家体育局和省体育局相关科研课题。

2、根据教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或专业的需要,要求本专业专任教师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论文或一项科研课题,在项目经费中给予奖励。

3、鼓励教师进修和交流,争取每年选派1-3名优秀教师进修培训,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学术动态。

4、每学期有计划、有侧重地聘请社会、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系列教学科研讲座。

同时,利用学院现有学术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

5、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评比项目,凡申报成功者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和奖励。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按专业课程体系要求进行对应性调整和建设,改善实训场馆教学环境与条件、充实与更新实训设备,计划再建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多功能差异化实训基地。

2、现有专业实训场馆和基地对本专业学生实现全面开放,以适应学生补偿训练和技能实训的需要。

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场馆和基地的使用和管理,使专业实践教学实现以校内场馆基地为主,实现校内场馆的零距离使用。

3、加强对实训场馆基地的使用管理,学生实训实行“准运动队化训练管理”模式,即学生在实训场馆实训,一切管理、要求和体系都要与运动队管理完全一致。

4、建设完善现有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实训实习内容。

为使学生到行业、运动队实习更加顺利,同时扩展我院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学校和行业、运动队双方的责任。

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同时提供人才选聘的优先录用。

校方的责任主要是:

结合行业、运动队教学训练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共同制订并实施实习计划。

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新途径方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5、新建3-4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努力探索规范的基地建设标准。

在行业及社会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双赢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实训实习成为行业和社会企事业选择新鲜人力资源的优先途径;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在诚信意识、训练观念和职业素质方面都受到极大的教育与提高,从而达到实习实训过程成为宣传、推广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的最好途径。

(八)教材建设

1、制定教材使用计划。

为体现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立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突出本专业的有用性、充分性和实践性,选用国家、行业规划的高质量教材,严格教材使用的选择程序,以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为标准,统一采购、统一使用。

2、组织专业教师编写分专项校本教材。

到2012年底前,按专业课程体系要求,重新调整、编写、完成各门课程教学大纲,2013年前出版有本院特色的校本教材2-3本。

按新的课程体系要求,逐步完成各分项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使本专业在实训指导书编写方面具备有一定的水平。

3、加强教材编写的督查,对校本教材的编写给予专项立项和经费支持。

鼓励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九)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能否健康正常的运行,教学管理是关键,因此,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

1)教学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管理的职能。

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各部门领导在教学岗位上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对教学工作熟悉和了解,因此,反映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无论是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还是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水平都较强。

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和细节上都能突出服务思想,体现出人文精神,在工作中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和干群关系融洽。

2)管理制度完备,学院制定有教学全方位管理制度。

本专业所有教学文件齐全。

教学计划、科目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学任务书、教案、教学日志、学生成绩考核、学期授课总结等教学资料齐备。

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能做到:

认真备课、说课、讲课;认真实验、实训;认真辅导、批改作业;认真考核。

制定学生教学反馈制度。

3)建立了较完善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级监控是院教学督导室(督导组),负责对全院各教学训练部门、单位进行督导检查;

二级监控是处系部巡查组,负责对本部门、本单位教学训练工作进行定时检查监控;

三级监控是教研室和教学团队,负责对本教研室或团队教师进行规定内容的检查、指导;

四级监控是学生评教信息员,负责对本班级任课教师日常教学进行监督考评、定期反馈信息。

院处系领导通过听、查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

各主要的教学环节(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考核、成绩评定、实践教学等)均有规范的制度,控制有效。

院系定期开展教师相互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学生评教等已成制度化,这些措施对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保障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管理成效明显,教学上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

年年都有教学管理科研论文发表、并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通过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我院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十)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积极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①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毕业生向学校汇报就业信息,対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学校对于毕业就业人员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不断了解其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的变化。

②专业教师抽查制度——专业教师及时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③行业评价制度——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利用社会、行业和学校合作关系进行不定期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工作的整体情况,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素质进行评价。

(十一)特色建设项目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院办学的龙头专业和安徽省示范(精品)专业,在我省体育行业和我院专业建设上起到了其特有的示范效益。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我省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和体育行业唯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专层次的专业,其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创新突出。

1、创业教育技能融合。

以开发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

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环节有机地结合,通过本专业毕业生进运动队任职形成“到岗就能胜任工作,为行业运动队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2、就业准入专业对口。

学院继续在人才培养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制度。

将职业资格准入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这项制度的推行,使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方向更为明确。

成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新的需求动力。

进入行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学生都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技术需求,达到优良的工作效果。

3、订单培养效果显著。

深入了解本地区行业的用人规格,制定本专业的人才订单培养方式。

重点是学院与运动中心和各市业余体校按照需求双方共同商定教学方案,由教师和聘请的运动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织教学训练;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在各运动中心和各市业余体校进行。

订单培养机制从方案设计到毕业生就业,校企双方全过程合作完成,形成一种有效的稳定运行机制。

4、社会服务质量保证。

运动训练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专业建设项目,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要,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类比赛;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行业技能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

学院先后被国家和安徽省评为国家职业技能体育特种行业培训基地,每年培训100-200人;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100-200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培训600-800人;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每年培训200-300人;安徽省教练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200-300人;安徽省体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每年培训50-100人。

运动训练专业在为行业、运动项目队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全省培养体育“双师素质”教师和体育行政管理干部,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社会服务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五、专业建设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

项目

名称

经费预算

(万元)

执行计划

2012年

2013年

2012年验收要点

2013年验收要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6

6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教师抽查和行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完成市场需求及岗位分析调研报告;完成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实施;完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体制机制建设

48

90

制定“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耗材补贴;购置相关教学器材;实习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建立运动心理实验室;进行校企合作科技项目1项。

完成学生该模块的综合实训;规范课程考核办法;完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场馆的建设项目及相关设备配置。

继续为行业培训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完成校企合作科技项目1项。

师资队伍服务能力建设

18

26

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

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培养

“双师”素质培养方案;制定兼职教师库方案;确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培养对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3-5人;教师轮修培训。

“双师”素质教师3-5人;聘请行业专家及技术能手6-8人充实兼职教师库;教师轮修培训。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48

73

与行业共同开发运动训练专业校本教材2-3本;建设教学录播系统;编写运动训练专业各学科教学大纲;筹划建设1门省精品课程,1-2门院级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等相关费用;购买专业图书音像资料。

与行业共同开发运动训练专业校本教材2-3本;建设申报1门省精品课程,1-2门院级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科研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