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147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0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docx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

在介绍大地构造前先说说地球的结构、构造,大家都知道地球山三部分组成,B|J:

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者之间是山两个不连续的界面来划分的,就是所谓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地壳以下7.5km~70km之间,古登堡面则在地面以下2900km深处。

实际上,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划分出上地幔、下地幔,内地核、外地核等,细分为7层。

地壳还可以说成是岩石圈,岩石圈又可以分为两层,即:

花岗岩层(硅铝层)、玄武岩层(硅镁层)。

大陆区域两层均有,大洋区域则只有玄武岩层。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并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规律和原因。

大地构造学派的划分是山于对地壳运动的形式上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即:

分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垂直运动”为主与“水平运动”之争;还有“收缩论”与“膨胀说”之争;以及“大陆漂移”与“深层分异”之争等。

这样就形成很多观点和学派,归纳起来对我国大地构造学影响较大的有学派有:

槽台学说(西方的、马杏垣和黃汲清等)、地质力学学说(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黃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镶嵌学说(张伯声)以及板块学说(尹赞勋、李春昱等)。

下面针对各种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介绍如下:

v'.';心水ty

一、槽台学说

槽台学说是以美国学者」・霍尔(J・Hall)和J・D・丹纳(J・D・Danna)等西方地质学家采用历史地质学分析法,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上传统的大地构造常说,处于统治地位达一百多年的历史。

他将地壳分为线性的构造活动区和块状的构造稳定区,即两个基本构造单元:

地台和地槽。

地台:

一般位于大陆的中部,是大陆地壳上最稳定的部分。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前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岩系,岩石为深变质的变质岩或深成岩,即所谓的结晶基底。

年龄从6X109a.B.P.~35X109a.B.Po根据有无沉积盖层乂可分为地台和地盾两种类型,地盾指的是结晶基底直接出露地表或很薄的沉积盖层,地台则表层为完整的沉积盖层,厚达1000m~3000mo地台根据形成时代分为古地台和年轻地台。

年轻地台为显生宙形成的,有加里东地台(早古生代)、海西地台(晚古生代地台)。

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展布的儿何形态,多数为不规则的园形、多边形。

地槽:

概念具有两重性质,地槽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层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占据,而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则是地槽的强烈褶皱,并形成褶皱带。

地槽通常是狭长的条带状,地槽中有无火山作用又可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褶皱带:

也叫造山带,是地槽发展演化而来,即地槽发展晚期,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槽封闭,褶皱隆起成褶皱带,分古生带褶皱带、中生代褶皱带和新生代褶皱带。

大陆裂谷:

大陆裂谷是一些断裂作为边界的狭长谷地,宽一般只有儿十公里,长可达儿口到儿千公里,很像地壳上一条狭长的裂缝。

是山一系列的地垒和地堑组成,控制断裂一般都是正断层,深达岩石圈、软流圈,它们有统一的形成方式。

是地震的多发地带,震源深度较浅,多为不大于40km的浅源地震。

地台与地槽之间是相互转化而来,处于两者之间的叫地台活化或地槽固化。

用槽台说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图(P56):

地台有:

华北地台、杨子地台、塔里木地台;

华北地台分为:

内蒙地轴、鲁东地盾、辽东台背斜、山西台背斜、鲁西台背斜、鄂尔多斯台向斜、辽翼台向斜、燕山台褶带、豫淮台褶带和贺兰山一六盘山台褶

带。

古贤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翼,小浪底则在豫淮台褶带的豫西断隆上。

地槽有:

兴蒙一一天山地槽系、秦祁昆仑地槽系、滇藏地槽系、东南地槽系和西太

平洋地槽与大陆边缘海盆等。

表1槽台学说大地构造单元名称系统表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地台

地盾(地轴)

隆起区(带)

凸起

背斜

台背斜

隆断区(带)

凹陷

向斜

台向斜

拗陷区(带)

穹褶

穹隆

台褶带

拗断区(带)

穹断

挠曲

地槽系(褶皱系)

中间地块

拗褶区(带)

凹褶

地垒

山前拗陷

凹断

地堑

地槽(褶皱带)

地背斜(复背斜)

山间凹陷

褶皱束

地向斜(复向斜)

断褶束

边缘拗陷

图4一1华北地台大地构造分区图

】一内蒙地轴,2—鲁东地盾;3—辽东台背斜*4—山西台背斜;

5—自西台背斜;6—邹尔多斯台向斜:

7—辽典台向斜;8—燕山台祸带;

9—予淮台褶带*10—贺兰一六盘台褶带.

/dI

l.-hMUtuttAMmwffz.Kn^tUMm^v

8・U边Nht«I4•东”

•山■■

ttn

以中*n«A疋老为蔓■的UttfMWA

CuD初代“

nfln

OH]皿》«l;:

pi■■东■・

ES华力和・

i»'

u*

 

多旋回学说

多旋回学说是黄汲清先生倡导的,该学说对地槽发展过程中的多旋回造山运动予以特别的注意,他把造山作用即地槽的褶皱回返分为单旋回造山和多旋回造山两种。

他认为有些地槽(如秦岭)经过了再次或三次的褶皱运动才转化为地台,有些地槽褶皱带(如天山、祁连山)则在以后的造山运动中再度活动。

他从多旋回造山运动观点出发,引伸了多旋回岩浆运动、多旋成矿作用、多旋回断裂体系和多旋回陆相沉积建造等一系列有关的概念。

即多旋回学说是槽台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他强调的是:

地壳和地幔的物质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之中。

将深部与地表特征综合分析,中国境内可分为三大块体:

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

银川一一六盘山一一龙门山一一康滇重力梯度带(昆明一一银川深断裂系)是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西界,也是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界;大兴安岭一一太行山一一武陵山重力梯度带是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两个亚带的分界:

西昆仑一—阿尔金山一一北祁连一一北秦岭一一北淮阳重力梯度带是构成中国南北的分界,其中很大部分也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北界重合。

古亚洲构造域是古生代形成和发展的,经历了两个构造旋回,加里东是早期旋回,海西是其主旋回。

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是中、新生代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个发展阶段,它在秦岭、昆仑等地与古亚洲构造域复合。

也是分为地槽和地台。

只是将地台和地槽赋以时代的前缀,如加里东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等(P300)。

稳定区分为:

大陆稳定区,即陆壳的地台;大洋稳定区,即具洋壳的地台。

活动区分为:

大洋活动带,即地槽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活动区和稳定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准地台是指地台上局部乂有活化,出现火山、断裂活动等。

如华北准地台等。

25->

丿23T

一级单元界找

iiFrr

二级单元界线

构造敏元編号

iTT

0

B

»•

图18-b

20

10-3

7

新生代

中生代

K

T

古生代

S

元古代

Pl1!

Pt2

Ar2:

太古代

Ar4

Ari

年龄

107a.B.P

1.5±0.5

25±2

67±3

137±5

195±5

230±10

285±10

350±10

405±10

440±10

500±15

570

850±50

1150±50

1900±50

2300±50

2500±100

3000±50

3500

构造旋回

喜马拉雅运动

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晋宁运动

四堡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

迁西运动

代表性的地层单位及构造运动名称

华北地区

杨子地区

东北地区

晚喜马拉雅运动

早喜马拉雅运动

晚燕山运动

早燕山运动

地层缺失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印支运动

东吴运动

广四运动

澄江运动

晋宁运动

四堡运动

龙川运动

早燕山运动

晚海西运动

早海西运动

晚加里东运动

兴凯运动

 

1.中朝准地台

―阿拉善台隆

12・鄂尔多斯台缘格莎

一3・那尔多斯台拗

1-4・内蒙地轴

1-5・山西断隆

1-6.燕山台褶带

1-7.华北斷拗

1-8・胶辽台隆

一9・鲁西断隆

1-io.豫西断隆

2.扬子准地台

2-1•盐源■丽江台缘褶带

2-2・龙门■大巴台缘褶带

2-3.四川台拗

2-4-康滇地轴

2-5.上扬子台褶带

2-6・江南台隆(原称江南地轴)

2-7.江汉断拗

2-8・浙西-皖南台褶带

2・9・下扬子台褶带

2-10.苏北断拗

3.塔里木地台

3T・库鲁克塔格断隆

3・2・柯坪断隆

3-3・铁克里克断隆

3T・北部台拗

3-5・中部台隆

3-6・南部台拗

3-7・库车山前拗陷

3-8・昆仑山前拗陷

4・南海地台

5颔尔古纳褶皱系

6・阿尔泰褶皱系

7・准屬尔褶皱系

77・西准嘆尔优地槽褶缱带

7-2・东准集尔优地橹褶皱带

77・准嘆尔拗陷

表1.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简表

8・天山格皱系

41・北天山优地植褶皱带

8-2・天山中间隆起带

8-3・晦天山冒地槽褶皱带

8-4・北山优地槽褶皱帝

8-5・吐鲁番-哈密山间拗陷"・伊犁山间拗陷

8-7・乌鲁木齐山前拗陷

9・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

97・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带

9-2・内蒙优地柳褶皱带

吉黑褶皱系

107・松辽拗陷

10-2・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笙带

107・佳木斯隆起

祁连楂皱系

】】T・述廊过渡带(冒地椚褶皱带)

1—2・北祁连优地柚袍皱帯

1—3・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皴带

12・秦岭褐飯系

12-1・南秦岭冒地槽衲皱带

12・2・礼县-柞水冒地惜褶皱带

订・3・北大巴山褚皱带

12-4・北秦岭褶皱带(包恬耒岭地轴、

12-5・武当-淮阳隆起13东昆仑褶皱系

137・阿尔金优地梢褶皱带

13-2・祁曼塔格优地梢褶皱带

13-3・东昆仑中间隆起带

137・布尔汉布达优地槽褶皱带

】3・5・欧龙布鲁克隆起带

13・6・柴达木北缘优地榊褶皱带

13-7•达肯大坂褶皱带

13-8.柴达木拗陷

"・西昆仑褶皴系

"-1・北昆仑冒地槽初皱带

14-2・西昆仑中间隆起带

三、地质力学

是李四光先生创建和倡导的,其实质是:

把综合的地质构造现象作为对象,依据力学原则,逐步进行分析与研究,即从研究地质构造的力学本质出发,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不同的体系。

其强调对地质构造进行力学成因分析的大地构造学说。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学说的精髄,指出了不同形态、不同力学性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不同方向的构造形迹间本质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地质力学把构造体系概括为:

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三大类型。

与槽台学说相对而言独树一帜的学派。

(1)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乂称''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它们的主体是走向东西的褶皱、挤压断裂构成,一般伴随着走向东西的岩浆带分布,同时有扭断裂与之斜交,张断裂与之正交。

我国发育有三条巨型东西向构造体系,它们是:

阴山一一天山构造带、秦岭一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

1.阴山-天山构造带大致位于北纬40。

30,-42。

30侗,其中间部分构成阴山山脉,往西与大青山、乌拉山、天山山脉相连;往东至下辽河一带隐没于沉积物之下。

从整体看,大体呈向南凸出的弧形。

2.秦岭-昆仑构造带大致位于北纬32。

30,—34。

30,间,长达4000km,形成我国地史发展和自然地理景观的南北分界线。

此带中段为秦岭山脉,乂分为两个亚带:

北亚带山古老变质岩组成,挤压现象非常强烈,花岗岩相当发育;南亚带山古生代海相地层组成,形成一系列褶皱和冲断层,并有大量花岗岩和超基性岩侵入。

秦岭往西,走向转为北西西,至青海境内与昆仑山相连;秦岭往东,分为二支:

一支经嵩山逐渐埋没于华北平原之下,至鲁南复有零星出露,向东进入海底;另一支曲伏牛山、大别山构造带组成,因受其他体系干扰而向南弯曲。

3.南岭构造带大致位于24。

一25。

30,间。

它的东段和中段包括闽南、赣南、湘南、粤北地区,主要山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大量花岗岩及部分变质岩组成,发育有规模不等的东西走向冲断层及挤压褶皱。

它的西段包括桂北、滇中地区,主要山古生界岩层组成,发育有局部褶皱或东西向隆起带。

自南向西,在我国西南部受到其他体系干扰,此构造带形成一些分散片断;再西至印度中部、阿拉伯湾北部海底,也可能存在这一构造带的踪迹。

除去上述,在我国境内,还有一条横亘海南岛的构造带,在北纬18。

一20。

间;和另一条位于黑龙江附近的构造带,在北纬49。

一51。

间。

但其在我国境内的分布范围远比前述三条为小。

(2)经向构造体系:

其主体是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带,同时有扭断裂与之斜交,张断裂与之垂直。

在川滇南北构造带明显地表现为强烈的挤压现象,在贵州东部、湖南东南和江西南部也都存在南北构造带存在。

乂称南北构造带,大体与经向平行,呈南北方向排列。

它的规模和性质不尽相同,可以是压性的,也可以是张性的(图)。

图9-5经商构造甸解

在我国出露的南北构造带,主要山南北走向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及与之伴生的张性断裂、扭性断裂组成。

如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理上称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强烈褶皱和规模巨大的冲断层组成,也是我国巨型成矿带之一。

(3)扭动构造体系:

表现形式较多,像多字型构造、歹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和入字型构造等。

其中走向北东一南西向的巨大的隆起带和拗陷带组成的歹字型称为华夏系,北北东一南南西的为新华夏系。

H前发现的山字型构造体系达4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祁一吕一贺山字型构造体系、云南山字型、广西山字型、淮阳山字型等。

我国巨大的旋转构造有青、藏、滇歹字型构造。

扭动构造体系根据作用力方式的不同,乂分为直线扭动(简称直扭)和曲线扭动(简称旋扭)两种型式,每种型式乂包括若干类型:

1)直扭构造体系包括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和入字型构造等,现择主要者简述如下:

①多字型构造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构造型式。

地壳岩体在力偶的扭动下,必然产生一系列斜列的压性结构面和与其垂直的张性结构面,其组合形态像“多”字,故称多字型构造。

压性结构面或张性结构面若发育程度不同,常分别单独斜列出现,称为雁行式,如雁行式褶皱、雁行式断裂等。

根据多字型构造主要结构面的不同方位,乂可分为下列构造:

i新华夏系构造主要由NNE向(一般为18。

一25。

)压性结构面(褶皱或压性断裂带)和与其近直交的NWW向张性结构面(断裂带)所组成,有时可伴生两组扭裂带,一组为NNW向张扭面,一组为NNE向压扭面。

它是一个规模宏伟的多字形构造体系,构成我国东部和东亚地貌的地质基础。

新华夏系的主体山属于一级构造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组成。

从东向西依次相间排列:

第一隆起带山东亚岛弧(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到加里曼丹)组成,其东侧有一系列深海沟;其西侧紧与第一沉降带毗邻,主要包括若干个海盆(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等)。

第二隆起带山许多山脉(朱格朱尔山、锡霍特山、张广才岭、长白山、朝鲜的狼林山、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山地、武夷山、戴云山等);其西侧为笫二沉降带,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等构造盆地。

第三隆起带也由许多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湘黔边境诸山)组成;其西侧为第三沉降带,山许多盆地(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再往西,为贺兰山和龙门山,也受到这一巨型构造的影响。

总之,前述东西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构造相复合,构成了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的基本骨架。

在两大构造体系的复合地带,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和沉降带,多少受到一些影响,错开扭曲略具S形特征。

在亚洲东部,为什么形成如此突出的新华夏系构造,李四光认为:

东亚大陆硅铝壳与太平洋硅镁壳相邻,当地球旋转速度加快时,大陆壳受到自北向南的挤压力,但遇到大洋壳的阻力,产生自南向北的反作用力,构成力偶,结果形成扭动构造。

新华夏系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末到第三纪末,在隆起带内,花岗岩等火成岩特别发育,形成丰富的金属矿床;而在沉降带内,中生代以来接受大量沉积,基本控制了大小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并成为重要的生油盆地(大庆、大港、胜利、江汉等油田)。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研究中国东部地貌、地震,新华夏系构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造因素。

ii华夏系构造在我国东部还有一系列呈NE向(45。

)的褶皱挤压带,大体在古生代末和口垩纪以前形成,称为华夏系构造。

另外有展布形式与上述相同的构造体系,但形成时间较晚(口垩纪到第三纪期间),为了加以区别,称为华夏式构造。

iii河西系构造在青海、甘肃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系列NNW向(330。

一345。

)大致相互平行的褶皱隆起带、沉降带、冲断层、压扭性构造等,其也属于多字型构造体系,称为河西系构造。

此构造形成于中生代末,在新生代仍在活动。

②山字型构造此构造型式因像汉文“山”字而得名。

山字型构造的组成和特征是:

i前弧山一系列弧形褶皱(背斜和向斜)、冲断层、挤压带等组成;而这些弧形褶皱多呈雁行式排列,是在弧顶外侧的引张力和内侧的挤压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

在各部分还常有与其垂直的张断裂及与其斜交的两组扭断裂。

前弧乂可分为弧顶和两翼,弧顶一般向南凸出(个别向西凸出),弧顶张断裂常呈放射状,有时沿断裂陷落形成地堑构造,在弧顶部分因断裂发育可能有花岗岩侵入体。

在前弧两翼的撒开方向,有时出现反向弯曲的弧形构造,称反射弧。

ii脊柱在前弧的内侧,出现与前弧垂直的挤压带,称为脊柱。

它常山褶皱、挤压破碎带、冲断层等构成。

若岩性较脆硬,脊柱比较开阔,有时棋至压性特点不祺明显,而只表现为横向的张断裂和与之伴生的X型扭断裂:

若岩石塑性较大,则脊柱比较狭窄,岩层褶皱也比较强烈。

脊柱的延伸长度,一端不能达到或穿过前弧,而另一端不能超过二反射弧弧顶的连线,或超过不能太远。

正是这脊柱和前弧构成山字型的基本轮廓。

iii马蹄形盾地在脊柱和前弧之间,常出现一块“凹”形弯曲的构造形迹比较微弱的地区,称为马蹄形盾地。

在这里地层平缓,褶皱轻微。

11":

我国已发现有20儿个山字型构造,规模最大的是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即贺兰山、六盘山为脊柱,祁连山为前弧西翼,吕梁山为前弧东翼,弧顶在宝鸡、天水一带。

此外,有淮阳山字型、广西山字型、河北遵化马兰峪山字型等构造。

弧顶向西的山字型只有湖南祁阳山字型,脊柱为东西向,说明自东向西的压应力也可形成山字型构造。

2).曲线旋扭构造体系是在曲线扭动或旋转扭动力偶作用下形成的山一群弧形构造形迹和环绕的岩块或地块所组成的构造体系。

其类型很多,包括帚状构造、S状或反S状构造、歹字型构造、莲花状构造、漩涡状构造等,这里不多作介绍。

中国构造休系

 

•7

K^9

I\h°邑门^312

11口际M火fes>|>s|qto]16

<^|I8

\0Q

lip

1^0

 

图14—1中国主耍构造体系略图(引白北京大学地质力学敎程1978)1—纬向构造体系;2—经向构造体系孑3—新华坯系复壬

皱;4—新华夏系断裂:

5—新华夏系祗皱束:

6及7—歹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

8及9—山字单构适体系褶皱及断裂;10—河臣断裂;11—施扭构造断裂:

12及13—集他体系褶皱及断裂$14—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槽地、15—M他构造体系郴地;16—中生代不岩;17—中生代玄武岩:

18—古生代花岗岩•

四、断块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等,继承与发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思想,吸取了“地槽地台说”、“板块说”等的合理部分,在分析与综合我国及世界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

大地构造是地壳形变的结果,而地壳形变是在地壳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形成是地质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形变是地质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此,应在地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地质历史分析。

该学说认为,地壳形变主要取决于力和介质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应力的集中与释放往往发生在介质的不均一处。

由于受力方式、边界条件以及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断裂常以不同型式组成“X”型、“Y”型等断裂体系,可表现为拉张、挤压、剪切、剪切一挤压,以及层间滑动等不同活动方式。

随着深度及温度压力的增加,褶皱与断裂具分层性,这种分层性与地球各圈层之间,“软”、“硬”层之间的层间滑动有关。

构造层划分要考虑形成与形变两个方面,从形成到形变是构造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旋回。

每一个构造旋回的形成控制该旋回的形变,而前一构造旋回的形变乂控制下一旋回的形成,所以基底断裂构造常可控制盖层的构造发育。

在区域应力场的演化中,压、张、剪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地区挤压,相邻地区必然拉伸,反之亦然。

同样一个时期挤压,必然在另一时期拉张,反之亦然。

挤压区常以水平运动为主,拉张区常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和垂直是一个运动的两种方式,何者为主,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表1断块构造学说大地构造单元名称划分表

2

边界为岩石圈

界岩圈边为仃

边界为地-

边界为基底断裂

边界为盖层断裂

隆断

裂地一断或.

E

斜向

壳断裂

陷凹

断一

壳裂一

根据地壳的结构和性质及山此而决定的岩石组成、构造活动性和地球物理特征,将全球划为大陆型地壳构造域、过渡型地壳构造域和大洋型地壳构造域三种基本大地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根据其形成和形变特征乂将之分为断块区和断褶系(二级单元)。

按不同深度,断裂可划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四级。

同样,

被各种断裂网格所切割成的断块,也相应地划分为四级。

板块(断块区)就是岩石圈断块,山若干个地壳断块构成,地壳断块山若干个基底断块构成,同样基底断块是由若干盖层断块组成,因此,断块是山厚度的;根据结晶变质基底的年代命名,因此断块也是有时代的。

断块区的特点:

①一般具前古生代的深变质岩基底和在一般情况下代以来的沉积盖层(双层结构),断隆(三级单元)则指基底岩系直接出露地表;②断块区内部岩浆活动微弱,仅沿深断裂有株状、脉状产出;③形状多是不规则的多边形或菱形。

断褶系的特点:

①一般为狭长的带状,用绕断块区分布;②具地槽的沉积建造,沉积时代为古生界以来的岩石;③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④构造形变强烈复杂,多呈规模宏大的线形复式褶曲和逆冲断裂。

断块运动的方式以剪切一拉张造洋、剪切一挤压造陆和断隆与断陷及层间滑动一水

平错动。

图中可以知道,各断块区的变质基底是不同的。

有太古代的、元古代的古生代的以及新生代的。

以华北断块区为例,断块区的结晶基底是吕梁运动期的太古代变质岩,断块区分为:

阿拉善断块、鄂尔多斯断块、内蒙断块、豫皖断块、冀鲁断块、胶辽断块和阴山断褶等。

五、地洼学说

地洼学说系陈国达所倡导,他将地台活化的理念引入了大地构造学中,创用了“地洼”这一概念。

他认为地洼是后地台阶段的新型活动区,把它列为与地台、地槽并列的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

认为地洼是地壳构造“X—地槽一地台一地洼一丫”的动定转化递进过程中一个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